叶小鹏
摘要:黄杨木雕艺术的发展与其他门类的艺术一样,发展到现在,已经进入一个全面创新的时期。从题材的大胆突破到技法的创新融合,都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而题材的大胆突破与雕刻技法的融合创新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新题材的诞生有赖于雕刻技法的变革,技法的融合创新往往又孕育着新的艺术表现力的扩张和延伸,雕刻工作者只有在生活积累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将现有的技艺进行融合贯通,突破自我,勇于探索,把技术含量服务于精神指向、文化与历史背景服务于时代感、材质肌理表现服务于作品的艺术价值,才能赋予现代黄杨木雕以新的生命。
关键词:黄杨木雕;传统创新;个性特色
乐清黄杨木雕是我国传统民间雕刻艺术之一,浙江省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它与东阳木雕,青田石雕并称“浙江三雕”,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杨木雕因所雕刻木材是黄杨木而得名,黄杨木生长缓慢,四五十年的直径仅有15厘米左右。相传著名木雕艺人叶承荣在清道光二十年前后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黄杨木质地坚韧光洁、纹理细密、色黄加象牙、年久色渐深、古朴美观、硬度适中,是雕刻小型圆雕的绝佳原材料。乐清黄杨木雕门类齐全,在秉承传统、保持黄杨木雕的原有风格和神韵的基础上,大胆突破,推陈出新,已由“单体雕”发展到“拼雕”“群雕”,由普通“圆雕”发展到“劈雕”、“根雕”,技艺更趋精湛,作品更臻完善。
一、黄杨木雕传统技艺的思考
从历代黄杨木雕艺术的造型和技法来看,每一种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都根植在特定的地域文化和丰富的乡土风情中。而这种艺术之所以能得以发展,也依赖于人们对它所寄予的深切期望与无尽关注。黄杨木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从它自身所具备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的演变与成熟,无不说明了这种圆雕艺术的特殊性。正是这种特殊性,使黄杨木雕这一悠久的传统艺术始终散发着泥土的芬芳,给人们带来了清新流畅、朴实端庄的文化韵味。传统黄杨木雕有着独特的技艺方法,从中不难看出前辈们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从不同的造型方法中寻找到质感美的体现,我们应该详细研究前人的艺术形式、风格流派、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去灵活的变化加以借鉴。早期的佛像泥塑,奠定了黄杨木雕中圆雕艺术的先期基础,到了以板凳龙造型的“龙档”木雕的出现,使圆雕艺术从另外一个测面取得新的突破。“龙档”艺术中所包含的内容不但广泛,而且生动,雕之可亲,视之可信,正是这种实实在在的本土文化,给人们展示了一种融历史、民俗和生活为一体的造型艺术。“龙档”所塑造的种种人物形象,蕴藏着大千世界的民间故事和生活精华,小小场面竞浓缩着惊天动地的传说。人们注足凝视,仿佛从中领略到年代的演变过程和聆听到那已经远去的声音,在不同人物与场面的刻划中引发起无限的回忆,也表达了社会对美的祈盼和愿望。传统黄杨木雕的诞生,它受文人画的造型风格和线条影响,具有刀法纯朴圆润,细密流畅,刻画人物形神兼备,结构虑实相间和诗情画意的特色。作为观赏艺术,黄杨木雕虽然来源于民间的创造,但它在雕塑艺术中却发挥出了别具一格的造型技法,足以令人刮目相看。
二、黄杨木雕创新风格的探索
真正的艺术并非精雕细刻,而往往产生在巧妙的构思之中。黄杨木雕构思和技法的运用,都是以创作目的为核心的。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黄杨木雕品种才能在传统工艺中有着一席之地。在如今黄杨木雕技艺的继承创作中,很多新人的创新作品屡屡问世,他们大胆的突破了黄杨木雕的固有模式,他们不再追求细腻具象,而是结合了西方艺术的审美方式,雕刻手法新异,粗放,简单几刀就初见作品雏形,略加修饰,大道至简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更多的介于抽象与意向之间。但这样的作品也收到了民间老艺人的质疑,他们认为丢失了黄杨木雕原有的传统风格。但是用创新发展的眼光来看,创新的作品并没有脱离黄杨木雕的本质,只是表现风格不同而已。我认为眼光不应该只是集中在传统创作中,而是开拓创新,赋予黄杨木雕新的生命。这些创新的作品提高了黄杨木雕的艺术品位,体现不同的艺术价值,以全新的面目给大众一种不一样的欣赏体验,使得传统黄杨木雕走出几百年的局促,让其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代。例如笔者创作的黄杨木雕作品《印象江南》雕刻的是四位江南女子,亭亭玉立间,或吹笛,或抚筝,或拨弦,或高吭,精致清雅,风情无限。久而品赏,令人有置身于江南水乡、清音绕耳之美感。本来对于以传统题材传统人物为主要表现主题的黄杨木人物雕刻来说,这件表现江南文化的作品已经颇有新意了,颇具时代感。但其创意还致力于人物的刻画及色彩的处理上:用现代派与大写意的手法,将人物做了变形处理,抽象性的形体突出显露了江南女子的窈窕妩媚;又一改黄杨木单一原色的固有传统,用华美的衣饰让人物“上演”了一场艳丽的旗袍秀,充分表现了东方女性的柔美。通过笔者的努力,使得作品从外形到内蕴、从意象到意境都得以提升,从而把江南文化特有的韵味展露得淋漓尽致。这件作品在2015年中国(浙江)第五届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的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斩获金奖。对于这件作品,评委们给的评价是:“有新意,有创意”。
三、黄杨木雕在东方文化内涵的追求
说到文化内涵,黄杨木雕从品类到技法,从直观到联想,从简朴到深邃,无不包含了诸多从固定到轮回的种种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时期的文化品味会在作品的创意上随时体现出来,就现代生活而言,这种体现应当处在更高的层次,来给人们提示本身所蕴藏的种种意图。正因为如此,强调作品的内蕴美、形式美及技艺美,显得尤为重要。内蕴之美通过形象的表达来流露,而形式之美则必须在内蕴美的基础上得以产生。所谓的文化意境也往往浓缩和迂回在这两种美的中间,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形式和内容的相互结合才产生的协调统一之美。
四、总结
在二十多年的艺术创作中,笔者积极探索和研究黄杨木雕艺术,主要代表作品有:《除三害》《关公系列》《打高尔夫球》《夸父追日》《借东风》《红线盗盒》《女娲补天》《春满人间》《武圣》《花样年华》《东瓯王》《东坡赏硕》《福寿如意》《义薄云天》《月满西楼》《印象江南》等等。在黄杨木雕的创作中,每一个看似普通的作品,都饱含笔者的情感表达,以及赋予每件作品其特殊的意义。这就需要我们工匠必须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传统技艺和创新手法有效的融合发展,协調统一,顺应时代潮流,使得黄杨木雕艺术经久不衰,更好的发展下去,代代相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