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来,大学生诚信问题屡见不鲜,就业诚信问题尤其突出。其原因既有社会诚信环境不良、高校道德教育效果缺位、家庭教育存在误区、用人单位要求过高和就业压力与日俱增等客观因素,也有大学生自身诚信意识不足主观因素。针对于此,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大学生的就业诚信:一是规范社会诚信环境,发挥社会的引导作用;二是重视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祛除“唯成绩论”的单一评价系统;三是用人单位建立科学的招聘方式;四是大学生自身应树立诚信意识,增强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 诚信 原因
作者简介:邢凤霞,西安石油大学思政部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7.226
据调查,大学生对自身的就业诚信状况评价较高。但是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问题与大学生的工作需求形成矛盾,部分大学生出现就业诚信问题,并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主要表现在求职简历作假、制造虚假证书、杜撰学生干部和社会实践经历、随意签约、违约等层出不穷。造成以上就业问题的原因是多重的,不能一味地批评大学生群体道德缺位、素质低下,而要从更加深刻的层面进行剖析。
一、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客观因素的影响,又有大学生主观因素在其中发挥作用,因此要辩证地分析这一问题。
(一)客观因素
第一,社会诚信环境不良。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唯利益论”冲击着传统的价值观念,引发一系列的道德问题。社会诚信缺失主要表现为不讲真话、不守信用、弄虚作假等现象蔚然成风,严重影响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和诚信环境的营造。大学生群体没有形成稳固的价值观,其思想和行为容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在就业、择业过程中表现为就业诚信的缺失。
第二,高校道德教育效果缺位。高校道德教育对大学生的诚信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诚信状况。高校道德教育主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式进行,传统的枯燥的授课形式难以引起学生的重视,起到良好的道德教育和思想引导的作用。高校诚信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独立自主的人格和对规则的虔诚态度为目标,既重视思想理论教育,又积极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感悟、体验和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诚信道德意识,形成良好的诚信行为习惯,自觉做到知行的统一”。因此,高校道德教育效果缺位,是大学生诚信问题突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家庭教育存在误区。一些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味的强调成绩的重要性,忽视了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这是家庭教育的一大误区。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一心学习,竭力消除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造成孩子的思想道德的意识不足,心理承受能力下降。这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极为不利,在自身实际情况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不符的时候,更容易出现弄虚作假使自己满足要求的情况。
第四,用人单位的要求设置不科学。随着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用人单位为了招到高素质的人才,在招聘过程中提高要求。但是也有一些用人单位提出的要求过高,列出了大量与工作无关的条条框框作为人才选拔的门槛,这使得毕业生不得不“想办法”捏造材料。另外,与日俱增的就业压力,使得部分毕业生遇到合适的工作就签,最后择优入岗,毁约、跳槽频繁发生。
(二)主观因素
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频频发生,离不开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这也是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主观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个别大学生诚信意识不足。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常常经受着道德与利益的双重考量,在权衡利弊得失的时候,价值观不稳固的同学容易做出违背诚信道德的选择。加之一些大学生自我约束力比较差,不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不能很好地调控自己的言行,造成诚信观念和失信行为上的不统一。
第二,部分大学生就业目标不明确。一些大学生对自身今后的发展没有清晰的目标,缺乏职业规划,因此在校期间难以针对性地提高自己。而在就业的过程中定位过高,眼高手低或者就业定位偏失的现象時有发生。大学生容易在就业的过程中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对于大城市的、高薪的、体面的工作一拥而上,而对基层的、相对工资较低和偏远地区的工作却不屑一顾。这样既不利于大学生自身价值的发挥与体现,也不利于人才的合理分配,更不利于我国的全面发展与建设。
第三,一些大学生缺乏踏实苦干的精神。部分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一味地追求舒适安逸,只想留在大城市或者工作轻松的岗位,而不愿意去条件相对艰苦但能学到东西的地方。一些大学生过于追求安逸和高收入,而到了工作岗位上又缺乏踏实苦干的精神,不愿承担起应有的职责,这也是社会上一些人对大学生评价较低的重要原因。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诚信的对策探究
(一)规范社会诚信问题,发挥舆论的引导作用
社会诚信主要包括个人诚信、企业诚信和政府诚信,因此在规范社会诚信问题的时候要兼顾到这三个方面。规范社会诚信环境,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对加强大学生诚信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一,加大对道德诚信的宣传力度,积极培育“诚信至上”的道德意识,使全社会形成“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舆论氛围,使诚信成为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准则。社会诚信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对诚信道德的重视不够,诚信意识不足,加之一些诚信状况频出,跟风现象也不足为奇。因此,必须从思想上解决问题,加强个人、企业和政府对诚信道德的重视,培育诚信道德意识,使个人在行事作风上受社会舆论的约束,有所顾忌。第二,完善相关的奖惩制度,制定有利于社会诚信环境的行为规范也是有效规范社会成员的重要方法。道德约束不具有强制性,因此需要行政手段加以补充。因此,整个社会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来约束每个成员的行为,杜绝“诚信失利、失信得利”不正常现象。完善社会诚信状况奖惩体系,应该针对个人,企业和政府制定不同的方案,对于一些涉及到公共秩序和安全的,必须加以严惩。针对个人制造虚假文凭证件、考试作弊、偷逃税款、骗取保险、销售假药等做法,应该加以惩罚,并且有一整套完备的奖惩机制作为依据;针对企业偷税漏税、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等不讲信用的做法,必须加以严惩,并且尽快完善这方面的制度条例,同时对于诚信企业进行奖励和宣扬;针对政府不诚信的行为,政府内部应该尽快出台相关制度,提高政府办事效率,解决这一问题。endprint
(二)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祛除“唯成绩论”的单一评价系统
就业诚信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但是诚信作为人的一种内在品质,非一朝一夕养成的,因此,高校和家庭应重视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建立多标准的评价系统。
单一的评价体系,会使学生从小把提高成绩作为追求的目标,而对诚信等道德层面的内容不够重视。因此,家庭教育中既要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鼓励孩子热爱学习,勤奋学习,又要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道德意识,从细节处严格要求孩子,形成良好的诚信习惯,努力将孩子培养成学会学习、独立自主、有责任心的全方位人才。学校在教育中同样如此,增设道德教育课,让学生对道德既具备理论方面的认识,也能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学生的评价体系,尤其是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应该把道德评价纳入其中,充分引起学生对道德素质的重视。
高校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同样不能缺位。国内一般高校都会开设思想道德修养的相关课程,因此高校要将诚信教育纳入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平时的课堂教育之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时,高校应该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监管力度,尤其是对毕业生的就业诚信监管,使大学生在就业造假的过程中有所忌惮。
因此,学校和家庭应该祛除“唯成绩论”的单一评价系统,通过诚信教育,使大学生牢固树立诚信意识,珍惜和爱护自己与学校的信誉。
(三)用人单位应该建立科学的考察方式,真正招到合适的人才
用人单位设置的高门槛也是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弄虚作假的重要原因,因此,要解决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用人单位也应该合理设置条件,建立科学的招聘方式。
用人单位招聘的目标是在各大高校中招到能够胜任工作的人,为了筛选出真正优秀的人才,而设置了对很多学生来说望尘莫及的高门槛。但是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盲目地追求“光环”,看重学历、证书,从而忽视了对个人工作能力的考察,容易使真正适合的人才没有机会进入,也可能造成对人才的浪费。所以,用人单位要形成“不求最好只求合适”的用人观念和“重能力”的考察方式,同时对学生提供的材料积极与学校进行核实,辨别真假,致使造假者无空可钻。
同时,用人单位建立科学合理的考察方式,也有利于招聘的公平,使大多数大学生有同等的机会公开进行竞争。这既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压力,为他们提供一个公平的就業机会,而且也有利于用人单位招到最优秀,同时也是最合适的员工。因此,各用人单位应该对人才招聘充分的重视,并且探索适合本单位的、科学的招聘方式,而不是单纯依靠学历、证书等对人才进行衡量与评价。
(四)大学生自身应该树立诚信意识,增强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尽量杜绝就业诚信问题
大学生诚信意识和责任心缺失,自我约束力较差也是大学生就业诚信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优化外部诚信环境的同时,大学生群体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增强自身的诚信意识,并且落实到现实生活中。
大学生的诚信状况,社会环境营造、学校和家庭教育都是通过外在层面进行入手,旨在推动这一问题的解决。大学生群体的诚信状况,每一个大学生都不能缺位,大学生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往往是迫不得已而做出的选择,所以,大学生群体应该增强自己的诚信意识和自我约束力,经受住这个考验。当利益和诚信发生冲突时,不能为了争取到面试机会伪造虚假证书、杜撰虚假经历,一旦被揭穿,将损坏学校和自己的信誉。大学生个人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从自己做起,不违背诚信,不做有损诚信道德的事情。
大学生在树立诚信意识的同时,应该树立明确的就业目标,提前为以后的工作做准备,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规划。提前准备有助于大学生增加对工作的认识,更加深入的定位和了解工作的性质,为自己赢得了更大的就业空间,而不是简单地以薪资待遇、工作环境等来对工作进行简单定位,从而拒绝到基层更有提升空间的岗位上去。另外,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应该培养起踏实苦干的精神,勤勤恳恳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担负起自己的职责,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安逸和舒适,放弃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研究》课题组.大学生就业诚信的现状、原因与对策探究.理论前沿.2013(8).
[2]谢卉、王兰亭.浅谈大学生诚信危机——高校教育环境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影响.社会观察.2009,6(下).
[3]陈艳、许中华.大学毕业生就业诚信问题及其对策研究.青年探索.2005(5).
[4]金英杰.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分析及对策.教育与职业.2011(20).
[5]彭容.论当前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原因及对策.教育与职业.2013(24).
[6]周刚、储志新.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分析与探讨.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