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慎
吴国大帝孙权,字仲谋,传说为中国头号兵法家孙武的后裔。
孙权凭着老爸孙坚和兄长孙策多年打拼下的基业,十八岁时坐领江东,并将其打点得如铁桶一般。公元208年,孙权与刘备联盟,在赤壁大战中击败曹操,初定天下三分的局面。
孙权的才干让曹操又是恨又是羡慕:“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刘备为盟友上表请功,请汉献帝答应孙权做车骑将军领徐州牧,他曾这样评价孙权说:“孙车骑长上短下,其难为下,吾不可以再见之。”
孙权的身材上长下短。而据古代的相书说,这样的人只能当领导,雄霸一方,而绝对不会成为别人的手下的。所以刘备发誓不想再见到他,与孙郡主大婚之后,立马开溜,离开江东。
果然,孙权跟刘皇叔翻了脸。公元219年,孙权杀死刘备手下第一大将关羽,夺得荆州,将吴国的领土拓展到江北。刘备为关羽报仇,率军讨伐孙权,在夷陵被战神陆逊纵火打败,活活气死于白帝城。
公元230年,喜欢圈地的孙权还将势力扩大到夷洲,夷洲即今天的台湾岛。
纵观汉末乱战,能够称得上曹操敌手的,也唯有刘备、孙权二人而已!
魏文帝曹丕射杀过老虎,孙权却亲手活捉了老虎,勇力胜过曹丕。
在智慧上,孙权也比曹丕高出一筹。曹丕虽然在御宴中没少吃“火锅”,可在国际斗争中却被孙权给大“涮”了一把。
曹丕立魏称帝后,孙权主动称臣,与曹丕搞起战略联盟,为的就是迎拒刘备大军时免遭两面夹击。
曹丕册封孙权为吴王、大将军、荆州牧,暗地里却想充当在鹬蚌相争中获利的老渔翁。岂知孙权早已识破曹丕的诡计。陆逊大败刘备后,迅速移师北上。吴军连战连捷,曹丕偷鸡未成,反倒蚀了一把米,损失惨重。
因为魏国的实力,蜀汉与东吴再次成为战友加兄弟的伙伴。
公元224年,魏文帝曹丕来到广陵(今江苏扬州),站在浩浩的长江边,感叹东吴有孙权,根本无法侵占江南,于是返驾回到北方,偃旗息鼓。
孙权喜欢喝酒,而且不醉不休。
孙权当了吴王之后,就把群臣找来,大摆酒宴。当酒宴即将结束时,孙权起身,亲自向大臣们一一敬酒撞杯。骑都尉虞翻假装喝多,来了个假摔,伏在地上,躲过孙权的大盏敬酒。孙权敬过圈酒后回到座位上,发现虞翻又端端正正地坐起来了,丝毫没有醉态。老酒鬼孙权勃然大怒,手持利剑要杀他。幸亏大司农刘基冒死抱住孙权,救了虞翻一命。酒宴后,孙权告诉手下人:“从今以后,我如果酒后说要杀人,你们千万不要去杀。”
还有一次,孙权在武昌临钓台与群臣饮酒,他喝得酩酊大醉,命人用水去洒酒宴上醉得两眼迷离的大臣,并宣布:“今日饮酒,不醉不算完!”首辅大臣张昭闻言,就径直离开酒席,坐到停在门外的车内。孙权派人去找,称君臣今日饮酒只为高兴。张昭回答说:“过去纣王造了糟丘酒池,作长夜之饮,也是为了快乐,不认为是坏事。”孙权听了,深感惭愧,立即下令散席。
既然饮酒,就一定离不开佐酒的菜!
中国的南方为水之国,鱼米之乡,各般水鲜海味应有尽有。而孙权最喜食“武昌鱼”。
武昌鱼是一种鲂鱼,俗称团头鲂、缩项鳊。鲂鱼又称鳊鱼、平胸鳊、法罗鱼,属鲤科动物三角鲂。鳊鱼分布很广,中国的黑龙江、长江、珠江、钱塘江、闽江等河流及洞庭湖、鄱阳湖、梁子湖等湖泊中均有生存。至于武昌鱼,《武昌县志》里说得比较详细:“鲂,即鳊鱼,又称缩项鳊,产樊口者甲天下。是处水势回旋,深潭无底,渔人置罾捅得之,止此一罾味肥美,余亦较胜别地。”同时,以“鳞白而腹内无黑膜者真”。
樊口又具体在哪里?
武昌(今湖北鄂州),其西南有个六十万亩水面的湖泊,名梁子湖。梁子湖草丰鱼美。它的通江处为樊口。这里水势回旋,并有大小回流之分。
武昌鱼喜欢生活在回流之中,“大回”、“小回”钓上来的都是武昌鱼。《武昌县志》又说,“在樊口者曰大回,在钓台下者曰小回”。当年,孙权为了吃鱼方便,便索性把宴席设在钓台。
最早关于武昌鱼的歌谣是:“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这难道是武昌鱼味道不佳?
不是的。
这个歌谣却是与孙权迁都有关。
早先东吴的首府设在京口,即现在江苏省的镇江,后来听说建业(今江苏南京)这个地方有帝王气,就把首府迁到建业,并大兴土木,修筑了石头城。
后来随着东吴势力的四下发展,当上吴王的孙权决定定都武昌。
武昌鱼的美味世人皆知,当时喊出的搬迁口号就是:“到武昌吃鱼去!”
但人恋故土,况且在建业经营多年,许多百姓都置办下不少家业,房屋、田地如何搬得走?即使国家给再多的安置费也难抵背井离乡之情啊!
于是在广大被搬迁的百姓中间就流传起“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这样的歌谣,抵制搬迁。
229年,孙权于武昌称帝,建国号大吴,旋即迁都回到建业,堪称是搬家最频繁的皇帝。
265年,东吴末帝孙皓打算再度从建业迁都武昌。左丞相陆凯忙上书劝阻,并引用了“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的民谣。估计这孙皓也是冲着武昌鱼大名去的。
东吴政权虽没有最后迁都到武昌,但武昌鱼一直在宫廷饮食中占有一定分量。即使后来的东晋王朝,皇室上层贵族亦常以食清蒸武昌鱼为乐事。
一些文人墨客也爱武昌鱼,歌咏不休,念叨不止。
北周庚信:“还思建业水,终忆武昌鱼。”
唐代岑参:“秋来倍忆武昌鱼,梦魂只在巴陵道。”
宋代苏轼:“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宋代苏辙:“谁道武昌岸下鱼,不如建业城边水。”
宋代范成大:“却笑鲈江垂钓手,武昌鱼好便淹留。”
元代马祖常:“携幼归来拜丘陵,南游莫忘武昌鱼。”
元代丁鶴年:“华表忽归辽海鹤,仙庖频食武昌鱼。”
明代何景明:“此去且随彭蠡雁,何须不食武昌鱼。”
明代汪玄锡:“莫道武昌鱼好食,乾坤难了此生愁。”
清代陶樑在:“怪民登盘滋味美,新从樊口获鳊鱼。”
清代因上书弹劾李鸿章而名震朝野的梁鼎芬尤喜食武昌鱼,干脆将其书房命名为“食鱼斋”。1958年,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的诗句发表后,武昌鱼昂然走出国门,名扬五大洲。
经过名厨烹调出的武昌鱼,色彩绚丽,味鲜汁浓。武昌鱼清蒸、红烧、油焖、花酿、干煸均美,尤以清蒸为佳。明末清初的大文人李渔在《闲情偶寄·饮馔部》里有言在先:“更有制鱼良法,能使鲜肥迸出,不失天真,迟速咸宜,不虞火候者,则莫妙于蒸……以鲜味尽在鱼中。”
武昌鱼的肉质细、纤维短,极易破碎,这里就说怎样切鱼:切鱼时应将鱼皮朝下,刀口斜入,最好顺着鱼刺,切起来更干净利落;鱼的表皮有一层黏液非常滑,所以切起来不太容易,若在切鱼时,将手放在盐水中浸泡一会儿,切起来就不会打滑了。
武昌鱼的营养及医用价值也为人们津津乐道,经化验分析,武昌鱼每100克(食用部分)含水分61克、蛋白质20.8克、脂肪15.8克、碳水化合物0.9克、热量229千卡、灰分15克、钙155毫克、磷195毫克、铁2.2毫克、核黄素(维生素B12)0.08毫克、尼克酸(烟酸)1.8毫克。医学界人士认为,经常食用武昌鱼,可以预防贫血症、低血糖、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等疾病。
《食疗本草》有云:“鲂鱼,凋胃气,利五脏,和芥子酱食之,能助肺气,去胃风,消谷。作鲒食之,助脾气,令人能食,作羹膳食宜人,功与鲫同。”
可鳊鱼并非只有武昌鱼一种,和它体形相似的还有长春鳊、三角鲂。如何才能识别真正的武昌鱼?
武昌鱼的特点是头圆、背厚、肉细,两侧呈菱形,口较宽,背鳍短,尾柄高,而且两侧各有十四根肋骨,比其他鳊鱼多出一根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