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时代新课题,用新理念推动变革

2017-12-04 17:44刘英团
产权导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变革供给特色

◎刘英团

回答时代新课题,用新理念推动变革

◎刘英团

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追梦路上,奋斗不息。过去的五年,我们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了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和军队建设等诸多领域产生深刻影响的历史性变革。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并详细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党的十九大旗帜鲜明地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的时代课题。

马克思说过,“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这样的发展与巨变,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新的跨越、新的突破。“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屋建瓴地作出这一重大判断,精辟概括并科学标定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到“八个明确”的深刻内容和“十四条坚持”的具体方略,十九大报告以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为突出标注,系统地回答了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如何实现发展的问题。

事物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主要矛盾的变动或矛盾主要方面的变化。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既是对中国发展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的深刻总结,更是对未来中国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的精准定位。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看,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这一重大政治判断,是一项关系全局的战略考量。具体从“变”上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全局性的变化;而“不变”,则是“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没有变”,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以及“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新时代,新征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十九大报告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作了新的谋篇布局,提出了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一是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夯实民族复兴的根基。二是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三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四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当然,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全面深化改革仍是解决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的必由之路。就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当前经济问题最有效的“中国方案”之一。十九大报告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这意味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依旧未变,仍是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转型的路径。从实践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实体经济是重点。一方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另一方面,推进供给侧改革,着力点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放弃需求侧谈供给侧或放弃供给侧谈需求侧都是片面的,二者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关系,而是要相互配合、协调推进。”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这是党的十九大的主题。“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十九大报告处处关注着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而且,在过往的一段时期内,“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和举措中都有生动地体现。从脱贫攻坚到生态文明建设,从聚焦体制机制、统筹谋划改革任务,到以民心为本、以使命为要,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广度和深度。惟希望也,故进取;惟进取也,故日新。站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明确谋划——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在不同历史阶段,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提出相应战略目标引领事业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经验。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部署的同时,明确了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目标指引方向。深化改革是一场“大戏”,是一场“硬仗”。十九大报告清晰擘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奋斗目标中,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个阶段是前一阶段的跃升,两者既紧密衔接又环环相扣,既明确任务又指明路径,体现了科学缜密的战略谋划。

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处在新的历史定位,需要新的发展理念,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正确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实现阶段性发展任务和历史使命的重要基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即,“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改革红利惠及人民,发展成果属于人民,社会稳定造福人民。十九大报告全面总结了过去5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科学分析和判断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深刻阐述了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若干重大问题,系统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深刻阐明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和行动纲领。

啃硬骨头、嘡深水区,关键是强改革、动真格。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更加全面地分析和把握多方面、多样化、个性化、多变性、多层次的人民需要。二是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研究分析人民群众需要的时代特点和演变发展规律,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以满足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三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加强创新能力与开放合作,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四是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战略目标,以“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制度瓶颈,打破固有利益格局,保证改革的公信力、执行力。五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全面进步,最终实现人类文明的全面进步。

[作者为每经智库(NBDTHINKTANK)专家]

猜你喜欢
变革供给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变革开始了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