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泉志叟
我是喝鹿泉水长大的,在怀抱里就听妈妈讲韩信背水一战的故事。长大了,又不断听老人们说“获鹿旱码头”的事,说“一京二卫三通州,比不上获鹿旱码头”,还说获鹿“日进斗金”。记忆中,老人们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述获鹿的昔日繁荣。
成年后我从事文史工作,接触到许多资料,知道我们获鹿旱码头确实不简单。获鹿,即现石家庄鹿泉区,地处太行八陉之第五陉井陉东麓、华北平原的西缘、古代著名军事关隘土门关东侧、秦皇古驿道旁边。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获鹿成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西北线路(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通向中原内陆的重要商埠,早码头也成为它的地域名片。
旱码头的形成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获鹿的工商业发展很早,从获鹿城内曾挖出汉代以前的坩锅、陶器等,可知当时手工业发达。从城内本愿寺的建筑年代和城内挖出的各朝古币可知,隋、唐、宋、金,这里一直有豪门巨富。自元、明、清在北京建都以来,获鹿县更成为畿南名埠。明清时期,获鹿的工商业发展到鼎盛。尤其随着晋商的崛起,获鹿作为晋商东行的一个必经之地,更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我的外祖父是个铁匠,用老百姓的话说,是“钉蹄子的”,住在东关外。他脑子里装着整朝整代的历史,能从“燕王扫北”一直讲到“八国联军”进获鹿。姥爷说,“旱码头”鼎盛时期,山西、陕西两省的煤炭、铁货、砂货等物资,绥远的牲口、皮毛、驼绒、蘑菇等土产品,山东出名的龙口粉,高阳、保定的布匹、小矾、糖类,祁州(现在的安国)的药材,张家口的口碱,京津地区的日用杂货、海味、土特产品,都源源不断地运到获鹿,与获鹿的棉花、小布、石灰、青石等产品进行交换。商人来自四面八方,大商人多来自山西。当然,除了众多的山陕商人以外,还有东北商人(当时称关外帮)、保定商人(当时称高阳帮)、山东商人(当时称山东帮)等。获鹿城的城内、西关、东关、顺城关、南关、潭沟以及其他一些大街小巷,都住满了客商。南来北往的商人把各自的货物运到这里之后进行贸易,山西和陕西两省的煤炭、铁货、砂货被其他地区的商人买走,而其他地区的粮食、布匹及一些生活日用品被山陕商人买走。每日的成交额难以统计,但老百姓一直流传着一句话:获鹿城“日进斗金”。
旱码头当年盛况
当时,获鹿人民为了适应工商业的发展,曾大兴土木,修建商店、旅馆、茶社、饭馆等设施。东关草桥的双盛楼、西关的宴宾楼、潭沟的太和楼、阁外的永盛楼、南关路东的永明馆最为出名。客商相当多,一个月没有两千斤茶叶,就应付不过来。西关、东关、潭沟等地的客栈,为了让山西、绥远等地的骆驼队进到院子里,还特意将大门修得特别高大。至今这些地方还保留着一些门楼。当时的获鹿城不亚于清明上河图上的开封。
若逢一、六集日,西部山西各县,东部新乐、正定、藁城,北部平山、灵寿,南边栾城、元氏,各县客户都来获鹿县城赶集,以河滩为中心,绵延各个街道,真是人山人海、摩肩擦背、行动困难。卖货买货之人所携货物如果轻便,都把货举到头顶上行走。可以说人头攒动,货浪如潮,喧闹之声灌满整个城关。
河滩中有枣市、饭市、荆货市、钉鞋市、糠市、冷货市、估衣市、花生市、粮食市、各科土特产品市,这些市在河滩中都各据一区。再往东南关口外,河滩南岸有布店、骆驼店、箱子店、木货场、铁匠烘炉、染房等。北岸即所谓冷庙,有酱菜园、估衣铺、瓮厂、小车铺、刀剪铺、铜瓢铺等。其空隙间有说评书、道情、怏板、变戏法及各种杂技表演的围场演出。县城西门外北侧有牲口市、人市(雇短工处),雇奶子(奶妈)、乞善友(厨师)市。城门两侧是剃头铺、白铁铺、药铺、果子铺、茶铺等。在牲口市东边,粮店、饭馆、理发店、菜市等遍布城墙根。进入海仔沟,有京广杂货、山货、布匹、竹货、油店、铁货店、书店、首饰店、印刷店、刻字店、银匠楼,个个门面华丽。而九江口有鞋店、竹货店、瓷器店、茶叶店、肉铺、酒店、年画铺、山货店等。南关多是门面豪华的茶叶店、盐店、花店等。潭沟街是些大的店铺处所,山西铁店多在此处,计有三十多家,其铁锅、锄板远销至东北各省。此外还有油店数家,除吃用外,还供点灯、润车或运销外县。潭沟阁外多是大车店,为东来大车集散地,上下还有两家大型餐楼,供有钱者酒席宴客,并有当铺供人解决急需。
旱潭沟,晚东关,不旱不晚下河滩
我姥娘家当年就在县城东北道口旁边。旧社会,凡过往官员与新官上任,均在东关外贺庄村口接官厅迎接。东关既有官设馆驿,又有私人开设的旅店,还有饭馆、餐楼、歌舞妓院场所,是富商大贾谈生意并消遣娱乐的地方。一天的交易活动结束,他们大都到旅店,买卖没谈完的接着进行,赚了钱的心里高兴、痛快,往往到饭店、餐楼叫上一桌饭菜,几个人一起喝酒、猜拳行令。还有的游逛大街,有的到妓院寻欢作乐。旅店中讨价还价的争吵声,饭馆、餐楼的猜拳行令声,妓院里传出的丝竹乐声以及笑声、骂声,响彻整条东关街,很晚很晚才能宁静下来。
东关晚上热闹。而潭沟早起热闹。潭沟街是铁货集散地,这些铁货从山西运来,运输工具靠的是驴、骡、骆驼。尤其是骆驼,力大能负重,又耐饥耐渴,山西大口铁锅只有它能负其任。一支骆驼队大约有十几头骆驼,首尾以绳连贯,最后一头脖系大铁铃,走起来叮当作响。为避免中心街道交通堵塞,凡成帮的驴、骡、骆驼队,只能夜间抵达,并已形成惯例。因此,每天一早,西来的骆驼骡马,东来的大车小车,都集结在潭沟街,卸货装货,人喊马嘶,混杂着驼铃叮当,整整热闹一上午。
而从早饭后到傍晚的白日间,最热闹的就是河滩这个广大的交易市场了。所以老获鹿俗话说:“早潭沟,晚东关,不早不晚下河滩。”
蕞尔小村取代了旱码头
古往今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在获鹿旱码头这块热土上辛劳,清末的获鹿知事谢鉴礼,便是有经济之才的一位。据史料记载,谢鉴礼,字方塘,贵州遵义人。一百年前,他来到获鹿,知获鹿县事。那时候,获鹿还是名副其实的“旱码头”,是晋冀商品的集散地。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八国联军退出获鹿,慈禧太后回到北京。比利时人又要修京汉铁路了。当年,铁路勘察人员来到获鹿县城,要在获鹿县境设站,谢鉴礼对此事非常重视,他说:“车站為交通之枢,商贾集焉,工商为繁荣之媒介,富庶之基础。”谢鉴礼抓住这个机遇,命绅士葛朝纲、王字润前去和铁路工程师协调,要把车站建在城东海山岭下。不料,他的谋略遭到葛、王二人的反对。王说:“铁路来了会坏了获鹿的风水,别人都怕在这里建站,你怎么反而请他们呢?”谢鉴礼叹息说:“你们这些迷信头脑,什么事也办不成。不出十年,获鹿城就会萧条。”后来,几经周折,车站建在了获鹿县东边的蕞尔小村石家庄。石家庄车站的建立,带来了石家庄的繁荣,石家庄发展成为华北重镇,成了新的旱码头。获鹿城自此日趋萧条。
旱码头文化遗存
旱码头文化其实就是“人流”“物流”文化,其受晋风影响明显,同时又兼容并蓄,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就遗存来看,分为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比如建筑,此地曾有两处会馆、多处店铺民居,形成了以晋地风格为主的建筑特色。比如晋鹿会馆,又名“山右书院”“山右会馆”“西会馆”,在清乾隆三十六年(1767年)由山西和获鹿两地的钱行、杂货行、棉花行等行业商人共同创建。当时正是获鹿商贸鼎盛时期,山西商人大量涌入,与本地豪绅、商贾相结合,形成集团性的联合组织,他们需要固定的联络和办事场所,会馆应运而生,晋鹿会馆为其中一处。如今,晋鹿会馆仅存一座大殿,东西两座厢房,外加两座石牌楼。
另外一处铁行会馆,又称“东会馆”,保存较好。它由山西铁货商集资兴建,位于过去的潭沟街东头、今天的会馆路上。这是一组由前后二进院落组成的建筑群,除照壁、山門(同时也是戏楼)、钟鼓楼已毁外,其余如东西碑亭、前院东西厢房、过厅、后院东西厢房、正殿、东西耳房等十余座建筑,都基本保存完好,如今已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过去在潭沟街、西关、城内威远门附近、东关以及顺城关,还有许多被获鹿人称做“川店”的商贸货栈。川店纵深百米,大门内还有几道门,内有小院、仓库、旅店,可以停放马车、骆驼等。各省大马车拉来的货物都在川店存放、批发、销售,从事铁货煤炭贸易的客商也多居住在川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早码头”建筑文化。如今,在潭沟街还有几处川店院落尚存。
如果说有形的文化遗存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无形的文化遗存则不容易察觉,其实它们时刻存在着。比如方言,获鹿话按照语系划分,当属晋语语系,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又融合了平原地带的语音,形成了很有特质的获鹿话。
另外,很多当地的民间艺术,也与商业文化息息相关。比如大型民间艺术表演“斗活龙”,就是晋商传过来的。这种表演形式起源于山西,大约民国初年,在获鹿经商的山西铁行商人,春节期间举办此项活动,原来在铁货店院内斗耍,后来移至城关三街玉皇阁外。这项表演,先在空中架起打过黄蜡的麻绳数根,一头系在阁上,另一头固定在柏叶装饰的牌楼上,然后将布制的各种小动物串在大绳上,另用小绳牵动,使其在空中欢蹦乱跳,同时在地面上燃起几堆篝火,浓烟火光渲染气氛,更显生动逼真。这项活动曾流传于城关三街。
还有民间花会“通天河”,反映《西游记》中的一个情节,演员装扮成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虾精、蚌精、海螺精、水卒等形象,舞刀弄棒、散打交手。这项民间艺术起源于东会馆(即铁行会馆),是山西人传授给当地群众的一种介于舞蹈与武术之间的民俗表演艺术,据传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60年代,城关三街曾带着这个节目赴天津参加全省汇演,并获奖。
除了民间艺术,当地人的医术等方面也受益于发达的商业文化。郑家庄聂氏中医的鼻祖聂二黑,在城里山西药铺当学徒期间,连学带偷,再加上自己的刻苦钻研,掌握了师傅的本事,从而成为远近闻名的医生。在他的带动下,他的兄弟子孙都成了医生。清末民初,聂氏中医基本覆盖了县城及石门镇。1918年世界大流感流行,获鹿县19917人感染,1945人死亡。郑家庄由于聂氏中医防疫治疗有效,死亡人数明显少于其他村庄。直到新中国成立,聂氏中医仍有着响当当的荣誉。
编辑:安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