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纪瑶
【摘要】通过分析美国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不同教育周期阶段开展创新创业型人才培育方面的经验,分析了制约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育的瓶颈问题,并以创新创业型人才培育为目标,提出我国在开展创新创业型人才培育方面应建立覆盖教育生命周期的培育体系、建立资源综合利用的人才流动体系、形成社会需求导向的课堂内容体系、构建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育体系、打造普惠创业导向的创业服务体系。
【关键词】创业创新 人才培育 培育机制
【中图分类号】 D920.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7.20.020
创新与创业的内涵
加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是在积极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背景下,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对高等教育体系培育人才质量和人才价值实现对教育体系提出的新课题,也是积极推动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和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的重要发展契机。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要求“开展启发式、探究式、研究式教学方法改革试点,弘扬科学精神,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着力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加快部分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转型”。因此,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②分析制约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升的瓶颈,进而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新型培养机制,对于进一步发挥教育的功能,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创新型国家,是指将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的国家,通过创新能力的提升实现生产要素利用效率的提高和利用绩效的提升。创新行为通常表现为新产品的推出、新方法的发现、新的组织管理技术的应用等形式。创业,是创业者主体以其拥有的知识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各种资源为基础,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实现自身价值、贡献社会的过程。创业的激励主要源于知识经济时代为知识的拥有者创造了巨大的实现知识价值的实践基础,创业者主体是现代化知识的拥有主体,具有通过创业实现自身知识的经济价值的天然优势。③
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关键成功因素
创新创业型人才可以理解为具有以下特征的人才。首先,知识复合性高。创新创业型人才通常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具有丰富的实践知识;不仅具有工程技术知识,更具有经济管理知识。其次,创新意识敏锐。创新创业型人才通常具有敏锐的创新意识,具有强烈的科学探索精神、良好的商业模式和商业价值发现能力。第三,人格特征健全,创新创业型人才通常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并具有创新创业所需要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最后,实践技能丰富,创新创业型人才通常具有强烈的实践意识和实践技能,从而支持从创新到创业的全过程。
创新创业型人才成功因素可以归结于软件能力和硬件能力两方面:其中硬件能力主要指创业者的社会资本(包括人力资本、财力资本等),而软件能力主要指创业者的价值观、诚信行为、创新能力等素质。西方发达国家在进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育的过程中,既重视对他们进行各种创新创业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教育和开发,也注重对创新创业主体进行诚信教育等方面能力的培育。
教育周期视角的美国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借鉴
美国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实践并取得了众多宝贵经验,以教育的周期性划分为考察维度,其在各个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运行情况大致可归纳为以下方面:
初等教育周期的创新创业教育情况。在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在高等教育层面开展,创业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更是覆盖了教育的整个生命周期。例如,美国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和能力的培育始于小学等初等教育阶段。一方面,这个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更注重兴趣的培育。例如,美国经常采取安排诺贝尔奖章的获得者到中小学指导学生科技活动等研究人员到学校的形式;举办国际小学生科学工程大赛等科技竞赛的形式;建立青少年参与科学家负责的科技项目等科学研究活动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另一方面,美国在初等教育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在小学教育课程体系中即开始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实践,课程内容既涵盖各种工程技術科学,也涵盖经济、法律等人文科学。
中等教育周期的创新创业教育情况。中等教育阶段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强,这个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更注重参与度的培育。一方面,美国在中等教育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积极利用和搭建青少年科技教育大众传媒平台开展科技教育工作。例如,美国的《新星》科普片借助电视平台连续播放了30多年。霍金的《时间简史》借助科普图书形式发挥科技教育功能。另一方面,为了提高中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标准化程度,美国积极开展青少年创新能力评估工作,从青少年科技创新倾向评估、科技创新过程评估、科技创新绩效评估、科技创新环境评估等方面建立了中等教育创新创业能力培育体系。
高等教育周期的创新创业教育情况。高等教育对象的创新能力和创业倾向更强,美国在高等教育阶段创新创业教育情况大致体现为以下方面:首先,知识复合程度高是创新创业能力的特征之一,美国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综合性。例如美国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重视公司融资技巧、公司设立和运作中的法律法规等内容的教育。其次,教师队伍是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质量的基础,美国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特别注重高素质的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和开发。例如,美国积极聘请享有盛誉的职业经理人对教师进行社会实践培训,并派遣高校教师到大企业中学习。最后,美国在创新创业人才培育过程中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引导各社会主体参与教育过程,从而实现不同教育主体资源互补,通过积极建立高校、企业、政府等主体的参与机制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继续教育周期的创新创业教育情况。在继续教育阶段,美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实践性知识能力的教育以及良好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的建设等方面。在实践性知识能力的培养方面,美国在继续教育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仅包括管理学的一般理论性知识,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授商业计划书的编写、公司融资技巧、公司设立和运作中的法律法规等实践性课程;在良好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的建设方面,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专门成立了“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支持创业者实践创业理念,并通过建设各种形式灵活、功能齐全的众创空间,以此支持创新创业者的实践。endprint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育导向的我国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积极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不同教育周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育工作的宝贵经验,以创新创业型人才培育为目标,我国在开展创新创业型人才培育方面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创新。
建立覆盖教育生命周期的培育体系。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从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等层面开展,相比美国在初等教育层面即注重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做法存在显著差距。因此,有必要积极建立能够有效覆盖各个教育周期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应强化在初等教育层面开展创新创业型人才培育工作重要性的战略价值认同,特别应从实践操作层面完善初等教育层面和中等教育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教育工作的各种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供给。另一方面,在建立有效覆盖各个教育周期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同时,针对不同教育层次和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差异提供异质性的人才培育模式,在初等教育层面和中等教育层次强化创新意识的培育,而在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层次则需要强化实践能力的培育。
建立资源综合利用的人才流动体系。师资人才是保障创新创业型人才培育的基础,师资问题也是制约我国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瓶颈之一。受教育系统内部和外部各种评价体系的约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育的战略价值尚未得到充分认可,高层次的教育师资以及高校对师资的再开发和培育投入滞后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育工作的需求。应积极建立资源综合利用的人才流动体系:首先,打破师资人才流动的制度性壁壘,建立教育系统内不同层次院校间师资的流通体系。其次,建立各层次科技协会等科技服务机构人才服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育的机制。最后,建立教育系统与企业之间的人才交流和互动机制,积极引导企业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服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育。
形成社会需求导向的课堂内容体系。创新创业型人才培育的内容体系必须与宏观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特征相匹配,并应在工程技术知识教授的基础上注重管理、法律等经济社会知识的培育④,从而满足从创新到创业过程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创新创业型人才培育的过程中,必须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适时调整课程内容体系: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方式以及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变化,产业结构变化的过程本身伴随着产业链的重构和对人才知识体系的升级,因此,需要密切结合经济增长方式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化优化课程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借鉴发达国家创新创业型人才培育的经验,通过丰富社会实践性的教育内容来提高课堂内容体系的全面性。
构建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育体系。我国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育工作主要依托高校为主体开展,各种社会教育机构、企业等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育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有限。这种培育主体的单一性难以实现各种社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在开展创新创业型人才培育的基础上,通过校企深度融合丰富人才培育主体,⑤建立从创新到创业的全生命周期教育机制:首先,实现校企教育资源深度融合,将企业对人才专业知识课程的需要以专业课程的形式嵌入高校课程教育体系。其次,实现校企实训深度融合,在校园内和企业搭建学生实训平台,提高人才的社会实践能力。最后,实现校企创业深度融合,学校和企业共同对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进行策划、设计、开发、运营。
打造普惠创业导向的创业服务体系。现阶段,我国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创业服务平台主要是在各级政府的主导下搭建,创业服务的内容和专业化程度相对单一,难以有效地满足创业者特别是各种大众创业者群体的需求。鼓励学生践行创新创业的创意,特别是对于大学生等相对“草根”的创业群体而言,应通过积极打造普惠创业导向的创业服务体系降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门槛:一方面,可以积极建设能够为个人创新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的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并赋予其技术支撑、运营咨询、项目路演、产业对接等功能,从而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低成本和便利化,另一方面,建立市场化运作、多主体参与的创新创意项目竞赛,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和项目提供发现平台。
注释
李飞标、徐志玲:《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9期,第346~349页。
周栋良:《创业教育国际比较分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126~129页。
睢利萍:《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中国成人教育》,2013年第14期,第17~19页。
王红雨、闫广芬:《师生认知视野下的高校创业课程体系:问题描述与改进策略》,《教育发展研究》,2014年第5期,第72~79页。
王耕、包伟:《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模式构建——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为例》,《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第327~329页。
责 编/杨昀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