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静
摘 要: 河海大学是一所有百余年历史的学校,本文从历史的轨迹和文化的视角回顾并总结河海精神文化的发展道路,挖掘并解读河海精神的锻造历程。通过系统总结百年来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经验,继承优良的、有生命力的文化传统,从而推动学校在全面建设高水平特色研究型大学的进程中实现创新驱动跨越发展,在传承与创新的统一中实现历史传统、时代精华和国际潮流的融通,不断丰富河海文化的内涵。
关键词: 河海大学 大学精神 大学文化
在近代大学的形成过程中,因为不同学校有不同的历史渊源,所以就有不同的文化传承和精神积淀[1]。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相辅相成、相互通融,促进了学校的活性发展。河海在百年文化积淀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河海特色的献身、求实、负责等河海精神。新的百年,河海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将是学校发展的强劲动力。
一、大学精神与文化
1.大学精神与文化的关系
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积淀和创造的大学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气质和价值规范体系。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有着本质的联系。首先,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内核和最高表现形式,是大学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其次,大学文化是大学精神的具体外化及表现形式。大学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是大学精神的有效载体及重要依托。总之,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相互通融,共同促进大学的发展和大学生的成长。
2.文化变迁
1898年以来,中国大学一百年来的发展史是一部文化变迁史。大学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变迁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的变革,同时大学的发展对文化的变迁和发展起著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发展历程中的文化变迁是指:大学发展历程推动了文化的跳跃性发展,或文化的突发性变化。就总的大学历史发展趋势而言,文化变迁是一个渐行不息的长程,既有对传统的萃取与摈弃,又有对外来文化的批判与吸收[2]。
3.行业特色
行业特色大学是优秀行业文化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因此,在文化建设中行业特色大学应特别重视传承弘扬行业优秀文化。文化是大学的灵魂。高水平大学必然拥有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蕴。行业特色大学在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除了要遵循大学文化建设的普遍性规律外,更要将传承弘扬行业优秀的文化融入行业特色大学文化建设之中[3]。
二、河海精神文化轨迹发展
自1915年建校以来,河海大学作为中国现代水利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的先驱者和开拓者,成就了水利学科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和卓越声望。众多名师大家以高尚的人格品德、严谨的治学精神、高深的学术造诣,践行“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校训,铸就良好的师德风范,培养大批英才俊杰。学校立“水利特色,世界一流”的发展愿景,推动内涵提升发展,向着建设具有国际领先的一流水利学科的高水平特色研究型大学目标奋进。
1.河海办学理念的继承与演变
1915年老河海创办初期,学校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学识技术和体质健康等方面出发,制定“三个注重”的教育方针。1952年成立华水后,以严恺院士为代表的华水人在总结数十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将长期形成的“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校风确定为校训。20世纪90年代,学校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拓宽专业口径,努力培养“基础宽、重实践、学风好、品德优”的优秀人才。世纪之交,新河海秉承“重道德、能吃苦、强实践”的教育传统,结合时代特征,进一步发展,凝练出“致高、致用、致远”的教育理念。
2.河海精神的积淀与提炼
河海精神支撑起学校百年基业和事业发展,其厚重在于治水报国的责任担当、止于至善的精神追求。在老河海时期,正是国难当头之时,“爱国精神、求实精神、务实精神”成为这一时期水文化的精神元素。河海精神文化体系发端于1915年立校之初拟定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章程》中的《设校旨趣》,而校歌《大哉河海奋前程》是学校精神传承和历史传承的艺术载体。校歌《大哉词海奋前程》为七五句式的对仗辞赋,形象地描绘了学校所在地南京的人文环境:“钟灵毓秀石头城,人才蒸蔚起”,阐发了河海人的精神境界:“普下利物沐群生,智者惟乐水”,探讨了学校的文化渊源:“乘辇山行乘撬泥,祖述神禹绩”,明确了学校的办学目标:“河疏湖蓄水利兴,工学昌明时”和办学使命:“横流浩劫永断绝,拯救数兆黎”,呼喊出了河海人“天下有溺犹己溺,此志毋稍弛”的责任担当和“大哉河海奋前程,毋负邦人期”的价值追求。文辞优美,内涵深厚,特色鲜明。
在华水时期,国家百废待兴,华东水利学院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所独立建制的、规模最大的高等水利院校。以严恺院士为代表的“华水人”在总结数十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将长期形成的“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校风确定为校训。这一时期,华水首任院长钱正英院士重申了“爱国爱水”的办学理念,徐芝纶院士提出“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教书育人无止境”的教学精神等,这些都进一步丰富了“爱国爱水,务实重行”的校风内涵。
1985年学校恢复“河海大学”传统校名至今,学校进入新河海的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学校拓宽专业口径,在加强专业基础加强爱水教育、培养奉献精神和吃苦精坤上下功夫,提出了“创一流校风,有一一流人才,出一流成果,建一流大学”的努力方向。
1999年时任副总理的温家宝对广大水利工作者提出了”献身,负责,求实”的要求。2005年10月河海大学建校90周年之际,温家宝同志视察河海大学时,高度赞扬了河海人服务水利、献身水利的崇高精神,同时为河海大学题写了“献身、求实,负责“六个大字。
3.河海文化特质的锻造
百年来,河海大学始终把水文化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水文化特色办学理念是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气质和价值规范体系,是河海的灵魂和风骨。endprint
河海大学通过打造校园水文化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水文化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别致优雅的校园水文化环境中理解水文化的真谛。在校园水文化环境打造方面,学校建造了五尊华夏水利先贤雕塑群像;打造了小浪底音乐台、若水广场、“廉池”、“东湖”、林荫大道灯箱等一批水文化景观;以各大河流的名字命名了一批校园道路名称;各单位还在办公室教室等公共场所悬挂部署了水利名人的肖像字画、语录、警句等。另外,学校也开设了《中华水文化》公共选修课,并且每年举办海峡两岸水工程与水文化主题交流营、水文化研讨会等活动。除此以外学校还积极开展以水文化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水文化科技创意活动、水诗歌朗诵、水歌曲比赛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水文化活动。在开展水文化教育的同时,河海大学还积极开展水文化研究,深入挖掘和弘扬传统水文化的丰富内涵。另外,为了普及水文化知识,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学术特色,组织了一批专家、学者编写出版了水文化教育丛书。
学校开展水文化教育与研究成果,不仅使河海大学形成了独特的德育文化风格,而且对广大师生陶冶道德情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发挥了良好的德育效应。爱水爱国成为河海学子自觉的价值追求。
4.多元文化生态
校园文化是提高学生素质、活跃学生文化生活的重要环节。学校以繁荣校园文化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导向,利用校园文化艺术节、博雅大讲堂、高雅艺术进校园、博雅大讲堂等特色品牌活动,全面开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校园文化活动。
(1)科技文化
科技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价值观念。河海大学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高校,长期以来,致力于科技文化建设,注重培养学生探索精神、求真精神、创新精神和理性精神,营造乐于创造、热爱科技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加大教学环节的改革力度,将创新创业的内容纳入教学,将创新创业的教学效果纳入教学评估内容,并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工作落到实处。鼓励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突破“示范性”、“验证性”实验向“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转变,开设“创新与实践”、“创造力心理学”等公共选修课,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直接开展创新与创造力方法的教学。
科研实践是提高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帮助学生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学校从2002年起,投入专项经费重点建设力学创新思维训练室、水力学创新实验室、水利水电专业创新实验室、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实验室、机电工程创新实验室和电子信息创新实验室。还依托各类实验室,开展各类实践教学。
开展特色校园科技活动是河海大学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2006年,学校提出了科研训练“百十一计划”,即100%的大学生受到科技创新教育,10%的大学生进行深入的科研训练,争取有1%的创新成果在全国获奖。学校注重加强科技创新类社团的建设,有重点地培育核心社团,努力将这些社团培育成大学生校内创新活动的核心,以带动全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机制的构建;学校大力争取政府的经费投入和社会基金的资助,并努力发展和建设产学研合作平台,促使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多样化。对于参加创新训练计划和相关创新竞赛中获奖的学生,相关部门制定系统的方案措施给予奖励。近年来学校对在创新方面成绩突出的学生加大了表彰力度,并作为选拔优异生、免试推荐研究生和颁发奖学金的重要依据。
以科技节引领校园科技活动。自1988年开始,学校每年举办校园科技节。校园科技节由校团委主办,校学生科协承办,每年下半年举行,为期一个月,至今已经举办20届。以金水节引领研究生科技活动。“金水节”是河海大学研究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的品牌名称,因在金秋季节举行,而且独具河海大学水利特色而得名。从2002年至今,学校已成功举办十二届金水节活动,活动主题多围绕科技创新、水文化精神传承等,累计开展各种活动500余项,十余万人次参与其中。因活动效果显著,河海大学“金水节”成功入选全国一百个德育工作案例,已成为彰显河海精神,传承河海文化,展现河海魅力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品牌,为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鼓励二级學院举办科技活动。除科技节和金水节等全校性品牌校园科技活动之外,各学院还可结合自身学科专业特点,举办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水利水电学院结合自身学科专业每年举办“坝气十足”坝型设计大赛,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水电院创办的“水工创新杯”比赛,发展成为全国性水利院校的比赛。机电工程学院坚持开展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循迹机器人系列赛、CAD/CAM培训等品牌活动。学院机器人足“e龙队”代表河海大学先后在世界杯机器人足球比赛中夺得季军和亚军,并多次在国内各项赛事中蝉联冠军。物联网工程学院科协长期承办“校区电脑节”、“校区电子设计竞赛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选拔赛”、“校区智能汽车竞赛暨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选拔赛”等科技竞赛活动。力学基地举办力学创新思维大赛。
通过教学、实践、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等全方位的科技创新文化建设,河海大学形成了良好的校园科技创新文化氛围,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明显提高,热爱科技、敢于创新、善于探索成为河海学子精神气质的特征之一。
(2)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教育是河海大学的三大教育方针之一。体育教育以服务学生、服务学校,服务社会为宗旨,立足“多”,注重“广”,抓住“新”,强调“育”。每年10月的体育文化节,日常的体育文化建设,河海足球队、健美操、团体操都是河海体育文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河海大学于每年10月举办体育文化节。体育文化节是体育精神培育与体育文化建设的结合、体能教育与德行养成的结合。体育文化节的举办,师生们树立了新的体育理念和科学的健身方法,养成了终身锻炼的习惯,体育成了河海大学师生健康的生活方式。
除了每年10月的体育文化节外,河海大学在日常工作中坚持体育文化建设。学校坚持出早操已有近30年历史,学生早操出勤率95%以上。另外,学校每年组织“河海杯”足球赛、乒乓球比赛、篮球比赛、排球比赛、田径赛等校级大型体育赛事。除此以外河海大学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检测档案,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学校充分利用高水平运动队人才优势,培养了一大批学生体育骨干和社区体育辅导员,为学校体育社会化和全民健身开辟了新的体育服务途径。endprint
河海大学足球队已经踢出了国门,为校争了荣誉,为国家争了光彩。而且学校重视体育道德风尚建设,倡导热爱足球、尊重对手、善学善用的理念。球队已连续几年获得“体育道德风尚代表队”称号,加上良好的赛事成绩,成为河海大学一个响亮的体育文化品牌。
河海大学是江苏省首家开设健美操课的高校。自2003年以来,河海大学健美操队获得了32次国家级比赛奖项。由于健美操队的突出表现,学校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学校。目前,河海大学健美操队已经成为河海大学的一张体育文化名片。
河海大学每年举办大型团体操表演,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文化优良传统。自2001年开始,学校相继推出了《走进新时代》、《再创辉煌》、《光荣与梦想》、《河风海韵》、《追梦》等多部具有深刻含义的大型团体操,使历届运动会或大型庆典活动精彩纷呈[4]。
(3)军旅文化
爱国拥军是河海大学的优良传统。早在1960年,学校就建立了军港建筑专业,为海军培养了大量工程技术人。2004年9月,学校与海军签约,开启了共同培养海军国防生的道路。2012年9月,学校开始招收并培养武警水电部队国防生。十多年来,学校深入贯彻海军的有关指示精神,着力培养兼具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海军建设人才,为国防生在海军任职培训和后续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4)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在河海大学有着悠久的历史。自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为新疆培养少数民族高级专门人才。60多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工作,积极探索适应少数民族学生文化特点的培养方式。学校多次被国务院、国家民委等单位授予“全国民族团结先进模范单位”称号。在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中,学校始终坚持育人为本,采取专门化管理和针对性措施,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质量。
(5)留学生文化
留学生培养多元并进。河海大学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国家首批授权可授予外国留学生博士、硕士、学士学位的学校,与美、英、法、俄、德、荷、澳、日等国家及中国香港地区的70多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至今已为五大洲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上千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5]。
三、河海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展望
河海文化需要传承和创新。河海因水而生,顺水而长,缘水而为,建立了以“水文化”为特色的文化体系。学校要系统总结百年来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经验,继承优良的、有生命力的文化传统。百年河海的文化传统与精神传承必将随着时代的進步而不断创新。学校要在全面建设高水平特色研究型大学的进程中,实现创新驱动跨越发展,在传承与创新的统一中实现历史传统、时代精华和国际潮流的融通,不断丰富河海文化的内涵。
百年河海的荣耀历史,熔铸了治水报国的使命传承;百年河海的不懈奋斗,锻造了河海特质的精神追求。未来的百年,河海要顺应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探索由水利向水的拓展,推进由河向海的延伸,加快由国内向国际的迈进,继续谱写河海新百年精彩华章。
参考文献:
[1]朱继洲.唐文治的治学理念与交通大学精神[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4):13-17.
[2]王飞.中国大学百年发展历程中的文化变迁[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30(3):31-33.
[3]蒋庆哲.融通行业优秀文化 提升行业特色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2(2):23-25.
[4]郑大俊,孙其昂.德育现代化探索——以河海大学为例[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
[5]陆国宾.河海大学百年育人巡礼[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5.
本文为河海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中国百年大学的文化适应性及对河海大学的启示”(201512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