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秋
摘 要: 文化自信的内涵包括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坚定认同、对传统文化的积极肯定,对马克思主义最新发展成果的坚定拥护与肯定。文化自信表现为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思政教育自信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总结及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为依托理直气壮地面向高校青年学生进行科学的理论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靠接班人。
关键词: 文化自信 思政教育 思政教育自信
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实践经验提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2016年6月29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首次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提。随后,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习总书记又强调了“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认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①,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文化自信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的当代理论创新成果。
思政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核心,承担着向大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帮助学生树立和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特别是合格“品德”素质的崇高任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着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指导高校思政教育方向,在思政教育实践中结合文化自信,更好地落实思政教育的目标。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与理论自信、文化自信
1.理论自信。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思想基础,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各种思潮和流行价值观的影响下,是思政教育必需的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會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实践是理论发展的基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是坚定不移地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保障。
2.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根源,文化自信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提供了智力支持、价值支撑和精神动力。关于文化自信,学界的研究既有共同又有分歧,总的来说,对文化的内涵界定,有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和两者共为文化内涵等差别。耿超从主体、客体及主客体实践关系三个方面界定文化自信是“一定的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总体认可和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自豪感和坚定信念。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主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力的坚定信念”②。从文化自觉、自信、自强三个维度出发,认为居于其中的文化自信是在开发阐释传统文化基础上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价值肯定,是发展文化事业的先决基础③。陈金龙认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④陈一牧认为:“文化自信,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⑤
从文化自信的特征上界定,文化与其相关的其他社会特性不能简单分离,文化是与经济制度相融入的意识形态总成。陈先达先生认为:“文化自信,说到底就是民族自信、国家自强和社会发展。”⑥刘林涛认为:“文化自信为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坚定信念和情感依托,以及在与外来文化的比较与选择中保持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可与信赖。”⑦
也有侧重于“自信”的解释,“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拥有肯定而真挚的情感,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及对待外来文化的一种理性态度”⑧。
概括起来,我们认为文化自信的内涵包括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坚定认同、对传统文化的积极肯定,对马克思主义最新发展成果的坚定拥护与肯定。从内容上说,文化自信包含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
文化自信表现为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亨廷顿曾经指出,未来世界的主要冲突将是几大文明之间的文化冲突,文化将成为一国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文化自信的方式,就在于出现选择冲突的时候,对自身文化坚定不移地肯定和坚持;文化自信的方式,还表现在对自身文化未来的确定。从信念的表现维度上,有历史、当下和将来的三个不同时间维度组成全面的自信表现空间。
3.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是理论自信的表现,并进一步促进理论自信。我们提倡和坚持文化自信,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自信,是对悠久的传统文化的自信,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只有坚定而自觉,才能准确定位和坚持当代马克思主义、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传承和发展,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最新理论发展是文化自信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文化自信才有立场保障和信心之源,只有理性认识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发展成果,文化自信才有现实保障和信念动力;文化自信进一步促进理论自信,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文化自信与思政教育自信
思政教育自信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总结及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为依托理直气壮地面向高校青年学生进行科学的理论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靠接班人。
1.文化自信为思政教育的自信提供内容支撑
文化自信是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坚定认同,对传统文化的积极肯定,对马克思主义最新发展成果的坚定拥护与肯定。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优秀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成果,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过程中的最新理论成果“一个中国梦举旗凝力,两大布局引领世界新时代,三个转变重构世界新格局,四个全面再塑中国新面貌,五大理念重构人类新形态”格局自信的文化新形式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内容素材,是思政教育最重要的教育资源。面向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首当其冲的做法便是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承袭文化底蕴,并在此基础上巩固文化自信”⑨。endprint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2015年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其中明确指出:“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
自信的文化为自信的思政教育提供基础养料。思政教育课程内容来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为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中国特色的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实践和理论的科学概括,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对于学生认清形势和任务,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提高青年学生的政治敏锐度,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奋发学习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的推动力,悠久的优秀文明传统、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成果也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大量史实,对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肩负的历史使命,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正面应对思政教育中的文化自信有关问题的做法,应该是积极地将文化自信融入思政教育的全过程。文化自信的培养与思政教育实效的落实是相互依托、相互影响的,面对同龄人的佼佼者能否以文化自信植入思政教育,以自信的思政教育影响青年大学生、教育青年大学生,帮助他们建立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帮助他们理解和端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帮助他们理解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既是思政教育所幸,又是文化的福音。
2.文化自信为思政教育自信提供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必须帮助学生确立绝对的文化自信,只有对文化有了深刻的认识,才有可能对政治现象、国家政策和民族发展有清醒的理论认知。文化自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产生是在文化认知基础上主体的能动推理和信念把握,是基于對自身文化的历史地位认同、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知及对未来发展的判断而产生的自豪感和坚定的信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日前针对生活在深层渗透,与信息世界同步成长的年轻人进入大学接受大学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对新新人类的知识积累基础、思考习惯必须做出创新调整。
文化的比较、对话、切磋有助于学生既掌握学习方法,又利用方法进一步巩固学习的知识。中西文化的相异性为思政教育提供内容素材⑩。既要通过对文化发展历程的学习充分肯定文化的价值,坚定对自身文化的信心和信念,又要通过不同性质的文化比较,分析其利弊优劣,自信的文化不是自卑的文化,也不是夜郎自大孤芳自赏的高冷姿态,而是能够平心静气地与不同文化相切磋相较量仍不失自信心。思政教育过程中,可以引进不同的声音,教育工作者要能够耐心细致、润物无声地积极引导,帮助学生认清有文化差异、巩固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增强自信心。差异性的引进,也可以强化学生的思考能力,强化演绎推理的练习,作为传统思政教育严肃严谨的教科书式灌输,是一种创新的育人方法。
3.思政教育自信促进文化自信
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不是凭空确立的,也不是简单灌输能成的,而是取决于他们思维接受和思维形成的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包括个人阅历、信念品质、思考习惯等内心意识习惯;客观条件包括家庭背景、人际关系、教育环境等外部因素。有学者提出思政教育的时空观。所谓“时空观教育”,“第一,是指对大学生进行辩证唯物论的时空观教育;第二,是指以时间为纵轴的历史观教育和以空间为横轴的民族观、国家观教育”?輥?輯?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理论到实践的不同角度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
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信念和正确的文化心态,它是建立在内心自觉基础上的一种文化信仰。通过知识的学习、价值观的确立、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途径将教育植入教育对象的内心信念,从而形成坚定信仰继而建立坚实可靠的文化自信?輥?輰?訛。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的伟大成就中与时俱进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与社会实践的生动案例,首先建设好教育自身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理念,并由此引导与发挥大学生的思想主观能动性,使其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有效融进时代性和先进性内容,在未来社会发展过程中遭遇不同的思想潮流时能够抵御侵袭坚持真理勇往直前,既夯实学生的思想素质基础,又在未来社会实践中取得更大成就,这是思政教育工作者最大的事业自信。
注释:
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6-7-2.
②耿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2-24.
③迟云柴焰.自觉性自信.自强——涵养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内驱力[M].济南:济南出版社,2013:132.
④陈金龙.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的建构[J].思想理论教育,2015(3).
⑤陈一牧.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自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7).
⑥陈先达.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5.
⑦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理论探讨,2016(4).
⑧黄秋生.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培养研究[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7:21.
⑨姚小玲.将文化自信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N].北京日报,2017-3-20.
⑩张静.浅论如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自信[J].教育现代化,2017(15).
?輥?輯?訛陈桂蓉.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时空条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10).
?輥?輰?訛张华.基于思政课的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养路径[J].黑龙江教育,2015(12).
参考文献:
[1]沈壮海.吸引力影响力文化软实力[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5.
[2]陈先达.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曾仁强.中华文化自信[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9.
[4]梁漱溟.中国文化的命运[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5.
[5]张岂之.中华人文精神[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5.
[6]耿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8.
[7]黄秋生.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培养研究[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7.1.
[8]迟云柴焰.自觉性 自信 自强——涵养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内驱力[M].济南:济南出版社,2013.1.
本文为201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与新常态思政教育创新研究”(2017 SJBFDY 397)、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课题“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与新常态思政教育研究”(JR201618)的阶段性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