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色旅游研究评述

2017-12-02 01:55四川师范大学商学院四川成都610101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7年6期
关键词:红色旅游资源旅游

(四川师范大学 商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

中国红色旅游研究评述

金 鹏,卢 东,曾小乔
(四川师范大学 商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

红色旅游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为我国政治和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形成了大量研究成果。通过对以往红色旅游研究的梳理、评述,明确了红色旅游定义,辨析了与红色旅游相似的共产主义遗迹旅游和黑色旅游概念;指出红色旅游资源兼具政治、经济和社会三种属性,红色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开发应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发现红色旅游既有经济效应,又有社会效应;提出红色旅游市场开发需要与时俱进,推动游客市场创新,并给出了我国红色旅游未来研究方向。

红色旅游;旅游资源;社会效应;旅游营销

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还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反侵略战争的遗址、民族独立的革命史迹作为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利用,以加强对本国公民的爱国主义教育。十年来,作为政治工程和文化工程,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红色旅游在产业实践和理论研究上得到了迅猛发展。2015年,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共接待游客1.88亿人次,同比增长了11.24%,实现旅游总收入24.33亿元,同比增长了194%[1]。红色旅游理论研究也取得了突破。众多学者从红色旅游的概念、游客的红色旅游体验、红色旅游的发展模式、红色旅游的政治经济效果、红色旅游市场等多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本文拟就红色旅游近十年来的研究进行评述,以期梳理红色旅游的研究脉络,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1 红色旅游的概念及相关概念辨析

1.1 红色旅游定义

现有学者对红色旅游的定义大多基于我国颁布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简称《纲要》),见表1。

《纲要》明确指出,红色旅游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承担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在红色旅游研究早期,大多数学者将红色旅游的概念范围局限于1921—1949年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活动所形成的遗迹旅游[2,3]。

表1 红色旅游概念

随着红色旅游研究的不断深入,红色旅游的范畴在时空上发生延展。在时间上,将红色旅游的范围扩大到自1840年以来具有爱国主义精神,以国家昌盛和民族复兴形成的纪念地和纪念物为吸引物的游览活动[4]。在空间上,强调红色旅游与观光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其他旅游产品的融合,形成以红色旅游为主题的红色旅游产业;强调红色精神与国际社会共同价值观和利益诉求的结合,推动红色旅游国际化,增强国家软实力。因此,本文将红色旅游定义为:从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一百多年来,承载民族独立与复兴、国家统一与建设伟大历史意义,彰显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和必要性,体现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价值观,以重要历史遗迹和纪念场所为载体融合其他旅游产品,为实现政治思想教育和传播,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强国民国家认同,提高国家软实力的旅游活动。

1.2 共产主义旅游概念辨析

虽然国外旅游研究文献并没有红色旅游概念,但与此相关的主题包括共产主义遗产旅游和黑色旅游。从形式上看,红色旅游、共产主义遗产旅游和黑色旅游都属于遗产旅游[9],但是它们之间又存在显著的差异。

共产主义遗产旅游是20世纪末出现在中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的一种新形式遗产旅游,包括参观与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过去或现在有关地点和景点的旅游活动[10]。西欧和中东欧国家游客的共产主义遗产旅游动机存在差异,西欧游客的动机在于猎奇和体验共产主义氛围[11],而中东欧游客的动机则在于对过去历史的怀旧和寻求新的国家认同[12]。这两种不同游客市场的利益诉求将中东欧国家共产主义遗址旅游发展置于两难的局面。一方面,这些前社会主义国家期望通过“去共产主义化”来回归欧洲主流,重塑国家形象,重建国民的国家认同;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保留这些“社会主义过去”来吸引西欧游客。因此,在西方共产主义遗产研究中,学者们主要聚焦于国家身份的重建[11-13]、共产主义遗产的解释[12]、共产主义遗产与旅游的关系[11]。共产主义遗产旅游与红色旅游在旅游主题、利益诉求和对共产主义的解释上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的共产主义遗产旅游是以共产主义政治体制及其在欧洲的失败为噱头来吸引游客,满足外国游客的猎奇心理,重建本国游客的国家认同,对共产主义的解释和宣传以负面为主;而红色旅游主要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为主题吸引游客,强调意识形态宣传、公民教育和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弘扬共产主义思想、红色精神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表2 红色旅游与共产主义遗迹旅游、黑色旅游的对比分析

另一种与红色旅游相关的旅游形式是黑色旅游。黑色旅游是指以灾难遗迹为主题的观光旅游,多与死亡、恐怖与灾难等黑色词汇相关。在西方旅游学界,具有革命色彩的旅游往往也被视为黑色旅游的范畴。我国学者何景明认为,红色旅游和黑色旅游具有高度的重叠性,因此产生在革命战争时期的黑色旅游可以说就是红与黑的交融[14]。虽然黑色旅游与红色旅游一样对游客具有教育和纪念功能,但是黑色旅游主要是通过对历史发生的重大死亡事件来促进人们的反思和构建当代的道德价值[15]。基于死亡所唤起的基本社会和文化价值,黑色旅游对个体的历史意识[16]、历史记忆[17]和死亡体验[18]具有强化作用,能够促进人类的反思,带给人们更多的悲痛的记忆,让人们记住曾经的悲痛以便能够更好地珍惜当下的生活。综上所述,红色旅游是不同于共产主义遗址旅游和黑色旅游的概念。为了进一步辨析三者之间的异同,本文将红色旅游与共产主义遗产旅游、黑色旅游进行了对比,见表2。

2 红色旅游资源研究

2.1 红色旅游资源的特征

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是一种集政治、经济和社会功能为一体的主题性历史文化资源[19]。基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学者们对红色旅游资源特征的归纳也有所不同。黄细嘉和宋丽娟从红色旅游的属性出发,指出红色旅游资源不仅具有一般旅游资源的特征,还具有革命精神的无形性、多种旅游业态的伴生性、旅游主题的连贯性和意识形态的教育性特征[20]。魏鸿雁等学者主要从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出发,发现我国红色旅游资源特征具有形成原因的独特性、资源属性的双重性、空间分布的广泛性、旅游活动的教育性和资源开发的滞后性[21]。基于上述特征,学者们对资源的构成要素进行了识别和分类。黄细嘉、宋丽娟提出了红色旅游资源包括物质、价值和外延三大要素[20]:物质要素包括革命历史遗址、革命纪念场所;价值要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四个方面;外延要素包括空间区位、旅游地形象、资源体组合和整体环境质量。其他一些学者主要从资源实体出发,将红色旅游资源分为革命活动遗址、名人居住地与社区、陵园和纪念馆[22-24]。

综上所述,红色旅游资源具有政治属性、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三大属性。红色旅游的核心属性即为政治属性,红色旅游的物质要素决定了其政治属性。红色旅游资源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是红色旅游资源的附加属性,红色旅游资源中蕴含的经济价值和外延要素决定了红色旅游资源的经济属性,而红色旅游中个人对党和国家、社会以及个人认知产生影响的精神教育内容决定了红色旅游的社会属性。

2.2 红色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

红色旅游资源评价:红色旅游资源评价研究是红色旅游开发、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明晰红色旅游资源的价值体系指标才能在开发战略的制定、开发模式的选择、开发产品的研发上保持科学性,才能从红色旅游资源指标要素的重要性角度保护红色旅游资源,推动红色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红色旅游资源评价研究一般基于定性分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进一步根据已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定量测评[25]。在评价指标体系上,一些学者从红色旅游资源价值、景区景点规模和旅游开发条件三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26, 27],但也有学者仅从红色旅游资源的文化遗产价值出发构建评价指标[25]。在定量评价上,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运用较多[25-27]。虽然现有文献对红色旅游资源评价指标和方法进行了研究[25-27],但是尚未建立具有普通应用意义的评价指标,无法对全国各类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横向比较和综合评价。

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我国红色旅游资源储量巨大,开发潜力不可忽视。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对红色旅游产业的整体提升有着长远的影响。红色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旺盛的市场需求促进红色旅游产业的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开发需要正确的指导战略、科学合理的开发模式和因地制宜的开发产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主要有四种:联动开发模式、社区参与模式、体验导向模式、生态开发模式[28-30](表3)。

表3 红色旅游开发模式

2.3 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

如何将可持续发展观融入红色旅游发展中,也是国内学者关注的热点。从宏观视角来看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在红色旅游开发中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贯彻,从微观角度来看是针对具体地区和项目提出针对性的可持续发展建议[34]。红色旅游资源是一笔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财富,必须以正确的历史观和责任感来对待红色旅游的规划开发[35],这就需要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根本。

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盲目开发、过度开发和同质化开发的问题。红色旅游开发不当会对当地的自然环境造成破坏,最严重的是对红色历史遗迹造成不可恢复的破坏[36]。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还包括红色文化、环境、品牌和人力资源的可持续问题[37,38]。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红色旅游景区在发展中面临过度逐利、客源单一、人员素质不高等隐患,红色旅游项目出现庸俗化[36]、同质化、静态化和单一化[39]的现象。此外,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讲解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讲解技巧和知识储备也有待提升[38]。针对这些问题,红色旅游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应坚持以下几个观念:坚持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放在首位;挖掘红色文化,扩大红色文化宣传;树立红旅品牌,增加市场影响;密切区域间联系,整合区域内“红、绿、古”等资源;注重人才培养,提升服务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扩大产业融资渠道,提高硬件设施水平;协调好红色旅游同当地社区的利益关系[34,37-39]。

3 红色旅游效应研究

3.1 经济效应

红色旅游的经济效应包含经济增长和扶贫功能两个方面。红色旅游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在旅游目的地的财政收入增加、社区居民收入普遍提高和就业机会增多等方面[34]。部分学者认为老区红色旅游的蓬勃发展,不但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而且促进了老区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40]。

红色旅游在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经济资源开发战略和环境保护战略中均彰显出自身价值[41],它能够促进革命老区经济[42]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43]发展,对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推助作用,被一些学者认为具有“扶贫”的功能。熊云明、李松志详细探讨了红色旅游的扶贫功能,并提出了兼顾“经济性、可持续性、公平性”的红色旅游发展思路[44]。红色旅游扶贫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资源基础、政府主导、社区参与、企业运作、人才保障、资金保障、产业配套和精神扶贫八大要素,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经济欠发达地区脱贫致富,是政府主导下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的“造血工作”[45]。

国内红色旅游经济效应的研究多从政策性、理论性角度出发,缺乏相关实证案例研究,目前的研究从实证角度很难说明红色旅游到底具有何种经济效应。未来研究发展,更多的应对红色旅游具体的经济效应展开实证研究。

3.2 社会效应

红色旅游的社会效应包含红色旅游的教育功能和政治功能。红色旅游对旅游者展开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旅游者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操。王雪晶等学者认为,红色旅游的社会效应应归纳为上层建筑、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等方面[46];赵志锋从认同视角出发,基于扎根理论对红色旅游的社会效应展开研究,将红色旅游社会效应划分为历史认同、政党认同和国家认同三个维度[47]。

历史认同是红色旅游社会效应的基础。集体记忆或历史记忆是历史认同的基础[48],历史认同的前提是保留历史记忆[49],红色旅游所描绘的事迹是近现代史中重要的一环,参观游览红色旅游景点,有助于形成共同的历史认知与记忆。通过参观红色旅游景点,旅游者从历史事件中产生了诸多的回味,这些回味是受访者对历史记忆的一种感悟和体验,属于提升历史认同的情感因素[47]。

政党认同是红色旅游社会效应在中国的特殊表现。政党认同在国内起步较晚,目前实际上还处于一种初始的起步阶段[50]。左冰认为,红色旅游不仅涉及爱国主义教育,更包含了爱党教育,认为政党认同包含情感、认知、评价和行为四个递进的层次,对政党认同的测量主要从这四个方面进行,同时补充了游客对政党政治和政党制度的态度测量[8]。左冰的研究发现,游客通过旅游产生愉悦的旅游体验正向作用于政党认知和情感,会产生积极的正当评价,共同形成积极的政党认同。但是,旅游体验并不能直接作用于政党认同且红色旅游对于增强政党认同的作用比较有限。

国家认同是红色旅游社会效应的最终反映。在获得政党认同的同时,应以更加客观公正的方式将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旅游统一起来。郑华伟构建了基于价值内化的红色旅游——资源价值认同分析框架:从价值对应角度看,红色旅游的价值回应与国民幸福感具有对应关系,并且需要有游客价值内化得以建构与实现[51]。通过网络文本数据分析,郑华伟研究发现红色旅游实现了“红色价值观”教育,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国家旅游和幸福感的互动;红色旅游在价值外化的同时,实现了深层次的价值内化,其表现为国家认同与群众认同。

目前,红色旅游的社会效应研究才刚刚起步。在历史认同、社会认同等方面,学者们主要运用了访谈法、文本分析法和模型建立法等方法;在研究政党认同方面,左冰采取结构方程的方法对红色旅游政党认同效应进行了探究。未来,红色旅游的效应研究会更加深化研究发展内容和方向,红色旅游的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也可以借鉴左冰在红色旅游政党认同中使用的结构方程模型来进行研究,以填补目前定量研究的空白。

4 红色旅游市场研究

游客:在红色旅游市场研究初期,学者们重点关注游客的红色文化感知、旅游质量和满意度。在红色文化感知上,不同类型的游客对红色文化感知的差异性既取决于红色旅游游客的自身主观条件,又取决于红色旅游景区的客观条件[52]。在旅游质量上,刘佳雪等基于游客感知视角,以南京雨花台景区为例,发现解说系统及特色、服务态度与质量、景观和休闲质量、交通环境质量、革命教育价值以及规模与丰富度是影响游客感知质量的主要维度[53]。在游客满意度上,焦世泰提炼出红色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的五个因子,即景区教育性、景区体验性、景区魅力性、景区服务和景区环境,并进一步指出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等因素显著影响红色旅游游客评价[54]。

其他的消费者研究还涉及游客的旅游动机、旅游消费行为和旅游偏好。在旅游动机方面,林巧等学者发现红色旅游包括景区拉动、增长知识、体验生活、社会交往、追求声誉、调节身心与从众动机[55]。在旅游行为上,游客在选择红色旅游产品、出游时间、出游方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56]。在旅游偏好上,娄在认为影响红色旅游偏好的因素主要有红色文化认知、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宣传推广、配套服务和个人保障条件。此外,朱东国针对大学生的红色旅游消费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大学生主要动机是接受红色文化教育,获取信息手段主要是朋友推荐和网络传媒,价格和时间是大学生出游的主要因素,因此季节性的“自助游”是其主要方式[57]。

营销策略:除了少数几个广为人知的红色革命圣地之外,各省之间红色旅游区域、每个区域内的红色旅游城市、红色旅游城市中的红色旅游景点面临着激烈竞争。这些面临市场激烈竞争的红色旅游景点需要提高知名度、扩大红色旅游市场份额、增加大众信息接收渠道[58],因此红色旅游营销势在必行。王娟等提出“营销红色文化”概念,将红色文化的公益性外衣蜕去,增加商业色彩,将红色旅游融入到影视、民俗风情、结合历史和潮流的体验,立体构建红色文化传播网络[59];陆军、李烨、陆军提出红色旅游的创意营销策略:整体联合推进、旅游直销、旅游产品动态创意营销、主题特色、名人波动效应[60, 61]。互联网技术发展成熟,各种社交论坛、APP软件发展火热,红色旅游可以通过在各种新颖热门的互联网领域开展宣传,做好营销工作,让红色旅游营销策略赋予时代新的生命力。当下红色旅游营销应与时俱进,对营销理念进行创新性改进。

其他市场研究:一些红色旅游市场研究也从红色旅游业态角度和客源市场角度来开展。红色旅游不仅带动了红色旅游景区,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许春晓运用思辨方法对红色旅游业态群落发育进行了研究[62],研究归纳红色旅游业态发育的动力因素和机制,形成园区场群落、生活馆群落、实体超市群落和流量平台群落。客源市场是旅游发展的重要生命线,也是旅游业关注的热点。国内学者对红色旅游客源的分析主要采用两种方法:灰色模型和旅游地吸引模型。刘红梅等使用灰色模型对红色旅游景区客源进行预测,以期能够借助高精准的客源预测,帮助景区做好规划管理准备工作[63];龙茂兴等主要分析了遵义红色旅游客源的特征和评价,找出客源分布特征,并结合客源集中度和旅游吸引力进行综合评价,对红色旅游市场提出建议[64]。

5 总结

目前,红色旅游研究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结合当下热点,明确具体方向。第一,国内有关红色旅游游客体验的相关研究较少。虽然红色旅游游客感知、游客满意度的相关研究并不少,但这些研究在内容上需要扩充,在研究深度上需要加深。出游动机不同的游客会产生怎样的认知差异,这些差异究竟会如何影响红色旅游游客认知和情感体验,如敬畏[65]、怀旧[66]等,这些都需要做进一步探索,是红色旅游游客体验的研究新方向。第二,尽管之前的学者不乏对红色旅游的多样发展方式的研究,但是如何将红色旅游同绿色旅游、古色旅游、黑色旅游等结合发展,仍然缺少相关定性研究。红色旅游同其他旅游方式协同发展的模式没有建立,具体的研究方法也无人提出,因此应开拓该方面的研究。第三,“互联网+”背景下,基于大数据,红色旅游研究将打开一个全新的领域。从红色旅游的平台宣传到红色旅游景区消费,都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深度挖掘红色旅游资源内涵、经济社会效果、游客行为,以促进红色旅游更加科学健康的发展。

[1]窦文章.2015年红色旅游成绩可喜圆满收官——基于2015全国红色旅游报送系统信息统计情况[N/OL].中国旅游报,2016-02-05[2016-08-19].http://www.ctnews.com.cn/zglyb/html/2016-02/15/content-122487.htm?div=-1.

[2]毛日清.老区建设与"红色旅游"事业的发展 [J].求实,2002,(12)∶ 49-50.

[4]徐克帅.红色旅游和社会记忆[J].旅游学刊,2016,31(3)∶35-42.

[5]李宗尧.论“红色旅游”功能的多样性——兼谈蒙阴县野店镇旅游业的综合开发[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4)∶66-67.

[6]姚素英,王富德.关于红色旅游的探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83-86.

[7]周刚.关于红色旅游市场营销研究——以云南省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7)∶54-60.

[8]左冰.红色旅游与政党认同——基于井冈山景区的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14,29(9)∶60-72.

[9]Fyall A,Garrod B.Heritage tourism:At What Price?[J].Managing Leisure,1998,3(4)∶213-228.

[10]Frank S.Communist Heritage Tourism and Its Local(dis)Contents at Checkpoint Charlie,Berlin[Z].2006.

[11]Light D.“Facing the future”:Tourism and Identity-building in Post-socialist Romania[J].Political Geography,2001,20(8)∶1053-1074.

[12]Light D.Gazing on Communism:Heritage Tourism and Post-communist Identities in Germany,Hungary and Romania[J].Tourism Geographies,2000,2(2)∶157-176.

[13]Young C,Kaczmarek S.The Socialist Past and Postsocialist Urban Identity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The Case of amp;Lstrok;ódz,Poland[J].European Urban and Regional Studies,2008,15(1)∶53-70.

[14]何景明.“红与黑”:论精神旅游产品的开发向度[J].旅游学刊,2012,27(2)∶88-93.

[15]Tarlow S.Death and Commemoration[J].Industrial Archaeology Review,2005,27(1)∶163-169.

[16]Henderson J C.Managing Tourism in Small Islands:The Case of Pulau Ubin,Singapore[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0,8(3)∶250-262.

[17]Wilson J Z.Prison:Cultural Memory and Dark Tourism[Z].Vtls Inc,2008.

[18]Stone J.Death[J].Academic Medicine,2011,86(2)∶1593-1594.

[19]翁钢民,王常红.基于AHP的红色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开发对策[J].工业技术经济,2006,25(2)∶112-114.

[20]黄细嘉,宋丽娟.红色旅游资源构成要素与开发因素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4(5)∶53-59.

[21]魏鸿雁,章锦河,潘坤友.中国红色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22(6)∶510-513.

[22]张彬彬.都市地区的“红色旅游”开发——以上海为例[J].旅游论坛,2004,15(2)∶35-37.

[23]余凤龙,陆林.红色旅游开发的问题诊断及对策——兼论井冈山红色旅游开发的启示[J].旅游学刊,2005,20(4)∶56-61.

[24]郭旭,马丽卿.海岛红色旅游开发策略——以浙江舟山群岛为例[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7,(1)∶46-47.

[25]唐丽萍,冯淑华.红色旅游资源的文化遗产价值及其评价——以南昌市八一起义纪念馆为例[J].旅游研究,2011,3(2)∶11-16.

[26]唐黎,李明峰.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红色旅游资源模糊综合评价研究——以兴安县为例[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7,23(1)∶48-54.

[27]胡蓉.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红色旅游资源评价[J].宜宾学院学报,2016,16(6)∶65-67.

[28]刘海洋,明镜.红色旅游:概念、发展历程及开发模式[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0,17(1)∶68-73.

[29]刘辛田,盛正发.红色旅游体验导向型开发模式探讨[J].特区经济,2010,(6)∶140-141.

[30]王晖.红色旅游资源生态化开发路径探究[J].江苏商论,2012,(7)∶109-112.

[31]赵伟,傅燕辉,宋海松.红色旅游产业生态化开发问题调查研究——以韶山红色旅游产业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30(5)∶630-632.

[32]任丽娜,张立明,周亮.基于景观生态学的红色旅游开发模式——以河南省新县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6)∶563-565.

[33]胡志毅,王昕,安嫣菲.基于生态博物馆理念的红色旅游发展模式——以重庆市城口县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27(8)∶747-749.

[34]刘海洋,明镜.国内红色旅游研究进展与评述[J].旅游研究,2012,4(3)∶60-65.

[35]雷召海.红色旅游理论梳理与实践建议[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5)∶101-105.

[36]王亚娟,黄远水.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32-34.

[37]喻彩霞,张河清,陈宁英.中国红色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论坛,2008,19(2)∶72-276.

[38]成娅.试论人力资本价值提升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以贵州红色旅游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1,(3)∶129-130.

[39]彭晓玲.湖南红三角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经济地理,2010,30(6)∶1043-1046.

[40]阎友兵,王琳,唐峰陵.红色旅游与革命老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6(10)∶198-200.

[41]刘晨晔,陈东晓.论红色旅游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定位[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3)∶53-55.

[42]阎友兵,曾妍.红色旅游与革命老区全面小康建设[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6,27(1)∶23-26.

[43]赵洪君.积极推进红色旅游,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J].西南金融,2007,(3)∶42-43.

[44]熊云明,李松志.红色旅游扶贫的理论梳理及实践意义[J].老区建设,2008,(14)∶21-23.

[45]李松志,熊云明,何广,等.基于系统论的江西红色旅游扶贫运行机制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22)∶126-128.

[46]王雪晶,沈和江,张全喜,等.红色旅游“效益最优”价值拓展及策略选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3(2)∶260-266.

[47]赵志峰,孙国东,李志伟.红色旅游社会效应研究——基于认同视角的探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3(1)∶63-71.

[48]王仲孚.历史认同与民族认同[J].历史教学问题,2001,(1)∶10-16.

[49]宋进.关于提高青年学生历史认同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4,(3)∶22-26.

[50]柴宝勇.政党认同研究在中国:综述与评价[J].社会主义研究,2007,(4)∶142-146.

[51]郑华伟,Zheng Hua-wei.红色旅游价值观内化的网络文本研究——兼论国民幸福感的生成机制[J].旅游学刊,2016,31(5)∶111-118.

[52]蒋长春.国内游客对红色文化感知的差异性研究——以延安红色旅游为例[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8(4)∶75-80.

[53]刘佳雪,王芳,王丽.红色旅游景区游客感知质量研究——以南京雨花台景区为例[J].生态经济(中文版),2012,(3)∶92-94.

[54]焦世泰.红色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8(5)∶115-120.

[55]林巧,戴维奇.红色旅游者动机实证研究——以井岗山景区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3)∶72-81.

[56]娄在凤.国内游客红色旅游偏好及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25)∶121-124.

[57]朱东国.大学生红色旅游消费行为及其营销策略[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4(5)∶37-40.

[58]李永乐.红色旅游目的地产品类型与营销探讨[J].商业研究,2007,(1)∶35-38.

[59]王娟,平露丹.论红色旅游如何营销红色文化[J].科教文汇旬刊,2007,(8)∶133.

[60]陆军.红色旅游目的地营销方略[J].旅游学刊,2006,21(8)∶9-10.

[61]李烨,陆军.创意旅游视角下的红色旅游品牌培育研究[J].市场论坛,2010,(2)∶49-51.

[62]许春晓,周美静.从共生概念演变看红色旅游共生发展内涵[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4,30(4)∶87-91.

[63]刘红梅,刘建平.基于灰色模型的韶山红色旅游景区客源预测[J].经济地理,2010,30(6)∶1047-1051.

[64]龙茂兴,龙珍付.遵义红色旅游国内客源市场结构研究[J].商业研究,2013,55(4)∶146-150.

[65]卢东,张博坚,王冲,等.产生敬畏的游客更有道德吗?基于实验方法的探索性研究[J].旅游学刊,2016,31(12)∶51-61.

[66]Zhou X,Wildschut T I M,Sedikides C,etal.Nostalgia:The Gift That Keeps on Giving[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12,39(1)∶39-50.

ReviewonRedTourismResearch

JIN peng,LU Dong,ZENG Xiao-qiao
(College of Business,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 610101,China)

The red tourism developed during more than ten years,which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our country′s political propaganda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formed a large number of research results.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previous literatures on red tourism,defining concept of red tourism,and comparing with the concepts of communist relic tourism and black tourism.Red tourism resources had political,economic and social aspects.Red tourism had economic and societal functions.Red tourism market needed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and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tourist market.Finally,the research trend of red tourism in China was put forward.

red tourism;tourism resources;social effect;tourism marketing

10.3969/j.issn.1005-8141.2017.06.023

F590.75

A

1005-8141(2017)06-0764-05

2017-04-20;

2017-05-1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红色旅游中游客敬畏情绪的测量及其影响研究”(编号:15XJC790008);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重点项目“四川省智慧城市发展水平比较研究”(编号:16SA0014);四川省属高校科研创新团队资助项目(编号:15TD0004)。

金鹏(1993-),男,江苏省淮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消费者行为、红色旅游。

卢东(1975-),男,四川省乐至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商业伦理、消费者行为、旅游营销。

猜你喜欢
红色旅游资源旅游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打造红色旅游小镇 老区遂昌 风景正好
红色旅游助力宗店乡村振兴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东征村: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换新颜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