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爱玲
【摘要】语文是小学教学体系的关键学科,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想要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需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分析和阐述,希望给予小学语文教育同仁以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生阅读能力 提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5-0074-01
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统一要求,而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致使课堂乏味枯燥,同时也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形成了制约,容易导致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抵触和厌烦的情绪。因此,教师要通过科学的策略,对学生阅读能力进行培养,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加深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通过阅读掌握文章的思想与内涵,进而体会阅读所带来的快乐。
1.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任何有效的学习活动都需要以兴趣作为基础,兴趣对学生开展高效阅读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在具体教学中,语文教师要通过有效的途径,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1.1设置疑问引发兴趣
设置疑问的目的是引发学生思考,当学生愿意开展自主思考后,才会具备深入探究的欲望和兴趣,进而在阅读中获取新知识。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科学设置疑问,引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开展自主思考,带着目的进行文章阅读。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在思考中体会阅读的快乐。例如在阅读《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以下疑问:圆明园作为我国建筑瑰宝,为什么会遭遇毁灭的命运?通过问题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促使学生从文章中找到答案。
1.2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教师要将教学情境与学生生活充分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下理解文章、感受文章,进而全身心的开展阅读,激发对阅读的兴趣。例如在阅读《北京的春节》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春节的情境,促使学生从听觉和视觉上体验文章,通过鲜明而具体的画面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学生阅读的热情,并且享受阅读的快乐。
2.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正确的阅读方法是提高阅读效率和质量的基础,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进而提高其阅读能力。
2.1阅读预习法
有效而科学的预习是提升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方法,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有效的预习,初步掌握文章的内容主旨以及情节脉络,对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记录,在保留疑问后继续阅读。利用阅读预习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在教师知识讲解中,也会集中注意力,有目的性的進行听课,让学习变得更加轻松。同时,在预习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提出预习要求,促使学生既掌握阅读方法,又掌握了文章内容,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
2.2阅读行动法
阅读行动法主要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动脑、动手、动耳、动口、动眼。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将不懂的内容记录下来,用耳朵听教师的讲解,养成口读和默读的习惯,通过身体各个感官的配合,完成阅读任务。
3.创建和谐的阅读环境
良好的阅读环境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以及强化阅读能力具有关键作用,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和谐而民主的阅读环境。首先,教师要在课堂中通过问题营造积极的环境;其次,在组织学生阅读过程中,以良好的环境为熏陶,激发学生对文章的思想感悟,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一种能力,同时,阅读也是一种习惯,当学生形成阅读习惯后,可以在大量的实践中积累阅读经验,进而提高阅读质量和效率。因此,教师一定要结合当代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点,培养学生一边思考一边阅读的好习惯,引导学生多读书,勤于阅读,克服在阅读中遇见的困难,对于文章中出现的精彩句子和段落,要提笔摘抄下来,随时写下阅读的情感以及思想感悟,在阅读中收获哲理和知识。
总而言之,想要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和阅读能力,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在平时多积累、多阅读,同时,教师也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和探索,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培养其正确的阅读习惯和方式,进而从阅读中体验情感、获得快乐。
参考文献:
[1]陈香梅.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阅读能力的探究与实践[J]. 课外语文,2017,(18):97.
[2]李艳玲,刘丹.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艺术性与实效性[J]. 课外语文,2017,(18):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