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静
因为工作关系,笔者经常进入教室听品德课,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教学中经常有侵犯学生尊严的现象。
片断一:
某校教师在介绍七年级上册第四课《欢快的青春节拍》第三框题“祝福青春”时,组织学生开展了“寄语青春”的活动。
师: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寄语青春”环节。上周,我要求同学们在家征集父母给我们的青春寄语,下面,我们一起展示一下。
生1:父母希望我能健康成长,热爱生活。
生2:父母希望我好好学习,快乐每一天!向着自己的目标冲刺,生活绚丽多彩。
生3:……
师:你怎么没完成我上周布置的任务?这个问题很难吗?
(学生低着头,哭起来了。)
师:好了,你坐下,听一听其他同学的回答吧。
下课后,一起听课的教师告诉笔者,这名哭泣的学生父亲在一次车祸中去世了,母親后来出走了,再也没有回家。
反思:《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提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并要与初中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此教学环节中,教师开展活动教学,让学生展示父母的寄语,设计较好,有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在组织教学时,却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课堂教学的设计没有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联。虽然教师快速地让该生坐下了,但学生不仅没参与到课堂教学,反而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试想,今后该生还会对品德课感兴趣吗?
片断二:
某校教师在介绍八年级上册第三课《同侪携手共进》第一框题“同学朋友”时,组织学生开展了“找朋友”的活动。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完成了“人际关系数轮圈”的填写,下面,请同学站在教室的中间来,介绍一下你的人际关系。
生1:我的知心朋友是……我较好的朋友是……我一般的同学是……
生2:……
听着学生们的介绍,笔者观察了全班学生的表情,有的兴高采烈,有的窃窃私语,有的则低着头,根本没有参与到本教学环节中。
反思:每个人的朋友关系如何,属于个人隐私,让学生在公开场合对朋友进行分类,实质是侵犯了学生们的隐私权。今后,孩子们怎样相处呢?人缘好,朋友多的孩子当然兴高采烈,但是对所说的朋友进行分类却伤害了他人的尊严;窃窃私语的孩子肯定是在议论着班上同学之间的关系,将他人的隐私当成了同学之间交流的主题;低着头的肯定是朋友不多,感觉不好,但还是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将这些公开化,学生的尊严在这一环节中受到了侵犯。
片断三:
某校教师在给学生介绍九年级教材第七课《关注经济的发展》第三框题“学会合理消费”时,要求学生介绍购买商品时是从哪个角度考虑的。
师:同学们,你选购商品时,是按照什么标准呢?
生1:价格。
生2:质量。
生3:我爸爸告诉我,买东西就是看品牌,因为好品牌有品位,质量好。
师:前两位学生的回答不错,但第三位同学的说法是不正确的,买东西的时候要注意节约,不能只看品牌,不能盲目攀比,特别是我们中学生在消费时,尤其要注意这点。
(听着教师的评价,笔者看到其他学生正望着生3笑,而生3则不服气地把头昂着,望着老师,眼神中充满着藐视。)
反思: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性,在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都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教材及教师的讲授内容做出自己的理解、判断和选择,只有这样,才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第三名学生的回答符合该生平时的生活实际,但和教师想得到的答案不一致,所以教师不认同。尊重学生的独特性,是对学生自我成长的承认,更是开发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力手段,学生的独特性得到了承认和尊重,他们才会更加积极地去思考,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品德教学也就真正发挥了作用。
品德教师要在教学中多研究、多思考,注重教学环节的设置,致力于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尊严,时刻要明白:一个有尊严的学生必是乐学而向上的学生,一个有尊严的课堂才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
(作者单位:宜都市枝城镇中心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