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阳中医学院 药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综述·
越南槐繁殖与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
檀龙颜,马洪娜
(贵阳中医学院 药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越南槐的干燥根称为山豆根,为临床常用中药。近年来,随着山豆根药材需求量的日益增长,野生资源日渐枯竭。为了越南槐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多种繁殖技术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在系统查阅和整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越南槐的繁殖与栽培技术进行概述,以期为越南槐资源的保护、利用、野生驯化及工厂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越南槐; 繁殖; 栽培技术; 研究进展
越南槐(SophoratonkinensisGagnep.)为豆科(Leguminosae)槐属(SophoraL.)植物,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等地[1]。越南槐的根入药,称为山豆根,性苦寒,有毒,归肺、胃经,为临床常用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火毒蕴结、乳蛾喉痹、咽喉肿痛、齿龈肿痛、口舌生疮[2]。山豆根又是医药工业的常用原料,目前,市场常见的含有山豆根成分的药品有:治疗肝炎的如常熟雷允上制药有限公司的“肝炎灵注射液”;治疗咽喉肿痛的如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桂林西瓜霜”、贵州三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开喉剑喷雾剂”、广州白云山陈李济药厂有限公司的“喉疾灵胶囊”;抗病毒的有四川光大制药有限公司的“抗病毒颗粒”等。近年来,由于山豆根药材的市场需求量与日俱增导致盲目采挖,野生资源日渐枯竭,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山豆根原植物越南槐分布区域较窄,对生长环境要求比较苛刻,喜高温,主要生长于石山脚下、岩缝或灌丛林缘[3-4],自然繁育完全依靠种子,而开花结荚期病虫害严重和种子成熟时自然脱落的特性常造成种子产量较低,给种质保存与利用带来较大的困难[5]。目前,野生越南槐资源锐减,人工栽培繁殖势在必行。因此,笔者在系统查阅和整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从资源分布、生物学性状及繁殖技术等方面对越南槐进行了总结,旨在为越南槐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通过越南槐的野生资源状况调查,能够了解其种类、分布及现有数量,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2010年,周雅琴等采用实地调查和走访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越南槐在广西的野生资源情况,结果表明,广西越南槐主要分布于罗城、南丹、凤山、凌云、乐业、田林、田阳、德保、靖西、那坡、龙州、武鸣等县,主要生长在石灰岩山区阳光充足的山顶或山坡灌丛的石缝中,土壤 pH 值7.0~8.0,野生资源蕴藏量较少[6]。资源减少的原因主要有,分布范围狭窄,自然繁殖率低,苗期生长缓慢,加之人们对森林过度采伐开垦等[6]。2014年,黄宝优等也采用实地调查和走访调查的方法对全国越南槐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越南槐分布于贵州西南部、南部,广西西南部、西北部及中部,云南东南部;分布地气候属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热带气候,温和,多雨,季节变化明显,植被类型以季雨林和阔叶林为主,群落的覆盖率在40%左右,伴生植物为喜光和耐旱植物;从资源分布情况来看,广西是我国山豆根资源蕴藏量、分布面积最大的地区,共有19个分布县域,蕴藏量约占全国总蕴藏量的86%[7]。因而广西越南槐资源所面临的问题基本可以代表贵州和云南存在的问题。所以,要解决山豆根药材紧缺的问题需大力进行人工栽培的研究,而人工栽培的前提必需确定种源,只有品种确认无误,才能更好地开展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植物的生物学性状是鉴定植物种类的主要依据。《中国植物志》[8]和《贵州植物志》[1]等权威书籍分别对越南槐的植物性状做了基本的描述。近年来为了更好地鉴别越南槐及其混伪品,学者们对越南槐的生物学性状做了较为细致的研究。蓝祖栽等[9]采用石蜡切片法对越南槐的生物学性状及显微特性进行观察发现:越南槐根的形状为长圆柱形、表面近棕色、皮孔横向突起、具有坚硬的质地、浅黄色的木质部、具苦味,横切面木栓层细胞为长方形、韧皮部和木质部具有较多纤维束、射线细胞1~5列、具含淀粉粒的薄壁细胞;茎质地坚硬,圆柱形、黄绿色、被柔毛,断面白绿色、纤维性、具豆腥气,表皮具角质层、皮层宽、维管束环状、韧皮部窄、木质部及髓部宽;小叶对生、革质易碎,长卵形至长披针形、全缘、叶基钝圆、叶端急尖,上表面灰绿色、下表面浅灰绿色,具清香,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上表皮具角质层,下表皮细胞具下皮层、气孔内陷,主叶脉具新月形外韧维管束、维管束具维管束鞘。曾成等[10]利用体视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对越南槐的叶形态进行了观察,发现越南槐为羽状复叶,长10~15 cm,叶柄长0.5~2.5 cm;叶脉为羽状网缘脉,叶基两侧对称;上表皮具片状蜡质,被短柔毛,下表皮具角质层,蜡质呈稀索状,具密集颗粒,被长柔毛。此外,根尖压片法显示越南槐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 n=18,核型公式为K(2 n)=18 m,按Stebbins的核型分类标准, 属于1 A类型[11]。这些结果为越南槐的分类和鉴定提供了精确的依据,为越南槐的繁殖与人工栽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1 贮藏及培养温度与萌发率
孙长生等观察了越南槐种子贮藏温度与萌发率的关系,发现在室温条件下,按一般标准萌发率达到50%以上,可贮藏6个月,而按农业标准萌发率达到80%以上,则可贮藏3个月,如在5 ℃的低温贮藏环境,按以上2种标准分别能延长寿命3个月[12]。覃柳燕等分别在室温、4 ℃、-20 ℃和-80 ℃下沙培越南槐种子[13]。结果显示:按一般标准,室温下的种子可贮藏6个月,4 ℃、-20 ℃和-80 ℃下可贮藏9个月;而按农业标准,室温和-80 ℃下的种子可贮藏1个月,-20 ℃下的种子可贮藏3个月,4 ℃下的种子可贮藏6个月[13]。随后,覃柳燕等又观察了室温、4 ℃、-20 ℃和-80 ℃下贮藏1年的越南槐种子,结果显示:种子萌发率在室温下为0,4,-20 ℃和-80 ℃下均能达到50%以上,但不能达到80%;同时,4℃下种子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低于-20 ℃和-80 ℃下的活性[14]。此外,在7个不同温度下培养越南槐种子发现,10 ℃以下不萌发,15 ℃开始萌发,萌发率约为57%,20,25 ℃及30 ℃萌发率较高,萌发率80%左右,35 ℃以上时萌发率急剧下降,萌发率在45%左右,25 ℃时的平均发芽势为39.2%,而20 ℃和30 ℃的平均发芽势分别为30.9%和29.2%[15]。这些结果表明,越南槐种子的寿命较短,低温短期贮藏能够保证萌发率,且25 ℃为越南槐种子的最适培养温度。
3.2 种苗繁殖及其质量分级
组织培养快速繁殖:覃文流等[16]以越南槐种子为材料,通过组织培养的方法获得再生植株。将种子消毒后,接种于MS培养基(2.5% 蔗糖、0.7% 琼脂、pH=5.8~6.0),培养温度(25±2)℃,光照27~36μmol/(m2·s),10 h/d,萌发率为92%。当无菌苗生长到5~6 cm,切取2.5~3 cm顶芽茎段,接种于诱导培养基(MS+BA 1.0 mg/L+NAA 0.1 mg/L、MS+BA 2.0 mg/L+NAA 0.2 mg/L、MS+BA 2.5 mg/L+NAA 0.3 mg/L),培养25 d丛生芽形成,3种培养基的诱导率分别为50%、80%、66%,培养50 d后,丛生芽平均高度可达3~4 cm[16]。将丛生芽切成单芽、2芽和3芽分别接种于继代培养基(MS+BA 1.5 mg/L+NAA 0.2 mg/L),以丛生芽增殖50个为标准,单芽接种的需60 d,2芽的需45 d,3芽的需30 d[16]。当多数丛生芽长至4 cm,切取健壮且较大的芽单切,接种于生根培养基(MS+NAA 1.5 mg/L),培养15 d开始分化出根,培养30 d,具3~5条粗壮根,生根率85%以上[16]。随后,姚绍嫦等研究了基本培养基、6-BA浓度、无菌苗不同部位和继代代数等因子对越南槐组织培养中有效繁殖系数和成苗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MS基本培养基含2.5%蔗糖和0.5%琼脂,pH=5.8,光照强度27~36μmol/(m2·s),光照时间12 h/d,温度(26±2)℃,30 d继代1次,每瓶接种3芽1簇,无菌苗不同部位因素试验,分别选取约1 cm的种子萌发后植株的叶片、子叶、顶芽茎段和侧芽茎段,接种于MS+6-BA 2.5 mg/L+NAA 0.2 mg/L培养基;基本培养基因素试验,分别采用MS、1/2 MS、改良MS(NH4NO3减半)、B 5、改良B 5(KNO3减半)为基本培养基;6-BA浓度因素试验,分别选取0.5,1.0,1.5,2.0 mg/L和2.5 mg/L;继代代数因素试验,代数分别为0、3、5、10、15、20、25的丛生芽;结果显示,B 5、改良B 5和改良MS均为较好的基本培养基,顶芽茎段为最佳外植体,6-BA的最佳浓度为2.0 mg/L和继代增殖代数为10~15代时繁殖系数最佳[5]。李林轩等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对越南槐组织培养中不同激素水平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6-BA(1.5 mg/L)+NAA(0.2 mg/L)、最佳丛生芽继代培养基为MS+6-BA(1.5 mg/L)+IBA(0.2 mg/L)+NAA(0.1 mg/L)、最佳生根培养基为MS+NAA(1.5 mg/L)+IBA(0.5 mg/L),生根率可达97%[17]。此外,Jana等[18]以带节茎段为外植体(1.5~2.0 cm)研究了不同细胞分裂素对越南槐组培快繁的影响。诱导培养基采用MS培养基添加0.0,0.5,1.0,2.0,4.0,8.0,16.0μmol的6-r,r-二甲基烯丙基氨基嘌呤(2 ip)、6-苄基嘌呤、激动素、噻苯隆。结果显示,2 ip为促进腋芽分化的最佳细胞分裂素,当2 ip的浓度为2.0μmol时可达到最大茎尖分化率(75%),每个外植体可分化出5个侧芽。与其他细胞分裂素相比,2 ip侧芽长度最大,平均4.8 cm,侧芽的生根可达到100%,平均每个侧芽可分化5.4条根[18]。以上结果表明:通过组织培养技术获得越南槐再生植株可通过种子→愈伤组织→丛生芽→生根苗及茎段→愈伤组织→丛生芽→生根苗2条途径获得;丛生芽诱导选择顶端茎段或带腋芽的茎段较好;继代培养10~15代的繁殖系数较大;B 5、改良B 5和改良MS培养基等作为基本培养基均有较好的增殖效果;诱导分化和生根培养基的选择需结合试验中选择的激素进行合理的配比方能获得良好的繁殖系数,特别是6-BA、NAA和IBA等生长素浓度不宜过高,而细胞分裂素中2 ip对越南槐的组培繁殖较为有效。
表1 组培试管苗分级标准(引自姚绍嫦等[5])
等级苗高(cm)叶片展开程度茎健壮程度茎基部木质化程度生根率(%)Ⅰ级苗5~8完全展开粗壮半木质化90%以上Ⅱ级苗3~5完全展开细弱未木质化50%以上Ⅲ级苗2~3未完全展开或轻微玻璃花脆嫩易折断未木质化20%以上Ⅳ级苗1~3未展开或玻璃化半透明易折断未木质化20%以下
种子繁殖:越南槐种子的采收于每年10—11月进行,此时荚果由青绿变为黄色,荚果采收后,人工脱出种子自然晾干,可随采随播或置室内通风干燥处保存,并于第2年春播[19-20]。种植可通过种子直播和育苗移栽2种方式进行:直播按株行距40 cm,以“品”字形开穴2行点播,覆土3 cm;育苗移栽于河沙苗床上条播,苗高10 cm后进行移栽[19-20]。
扦插繁殖:选择健壮、无病虫害植株的一年生直径0.5~1.0 cm的枝条的中下段,截取具2~3个节的25 cm的短枝段作为插穗,将插穗用150 mg/L吲哚丁酸(IBA)处理5 h,后插于洁净河沙或蛭石基质的插床中,扦插时间为3月或10月中旬至11月,扦插后浇透水并遮阴[19-21]。
种苗质量分级:种苗质量是实现中药材规模化、规范化种植的基础和源头,是提高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的基础,也是确保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发展和产业化的前提[22]。姚绍嫦等[5]根据越南槐试管苗的苗高、叶片展开状态、茎粗细、茎基部是否木质化及生根率等指标将其分为4个等级(表1),并研究了基本培养基、6-BA浓度和继代代数等对试管苗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改良B 5培养基、6-BA浓度在2.0 mg/L及继代代数5~15代时,越南槐Ⅰ级苗分化率较高[17]。此外,孙长生等[22]以苗高、地径及叶数将越南槐1年生合格种苗分为3级,Ⅰ级苗:苗高≥18 cm,地径≥2.7 mm,叶数≥9片;Ⅱ级苗:14 cm≤苗高<18 cm,2.3 mm≤地径<2.7 mm,7片≤叶数<9片;Ⅲ级苗:10 cm≤苗高<14 cm,1.9 mm≤地径<2.3 mm,5片≤叶数<7片。以上研究结果为越南槐种苗的分级提供了明确的标准,为保证药材的产量和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3 种苗移栽
移栽成活率是决定人工栽培是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移栽苗的选择、练苗时间、移栽基质和移栽后的生长环境条件等均需做详细的观察。覃文流等[16]研究发现,将2~3片叶的越南槐试管苗置于室温练苗3~4 d,移栽至大棚(70%遮阴),基质为菜园土和菌渣按1∶1混合,浇透水,覆塑料膜,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换气30 min,7 d去塑料膜,成活率可达80%以上。李林轩等[18]将越南槐组培苗练苗2~3 d,洗净根部后移栽于排水良好的沙床上,每天喷水保湿,30 d后成活率可达90%。龙祥友等[23]以越南槐组培苗成活率及苗高、地径、叶片数等幼苗质量评价指标对疏松黄土、腐殖土、珍珠岩、蛭石和松树皮5种基质进行筛选,发现腐殖土基质是越南槐组培苗的最适宜移栽基质。此外,也有报道采用珍珠岩+泥炭作为移栽基质可获得较好效果[24]。以上结果表明,越南槐组培苗的练苗时间不宜过长,移栽基质应具有良好的排水特性,而且对光照、湿度和通风也有一定要求。
3.4 栽培管理与采收贮藏
种植地选择:种植地是药材质量的最基本保障,而栽培管理措施决定着药材的产量[25]。凌征柱等研究认为,越南槐种植基地土壤质量达到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灌溉水质量达到GB 5084-2005《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时,越南槐种植3年后产出的药材符合WM/T 2-2004《药用植物及制剂外经贸绿色行业标准》的要求[25]。此外,姚绍嫦等对广西越南槐适宜气候条件分析发现,年平均气温<20 ℃、6—8月平均极端高温<35 ℃和年降水量>1 500 mm是越南槐生长适宜气候条件[26]。因此,在进行大田移栽前,根据土壤、水质及气候条件进行种植基地的选择至关重要。
移栽:由于越南槐的入药部位为根部,选择的大田地块土壤应为具有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排水良好、光照充足等特性的砂质壤土[19-20]。种植前应深耕翻晒,打碎土块、耙平,起畦宽70 cm,高15~20 cm,施基肥3 000 kg/667 m2[19]。种苗按株、行距40 cm移栽,保证根自然伸展开,覆土过根,压实,浇足定根水[20]。幼苗移栽初期生长较为缓慢,种植稀疏易长杂草,为了避免伤根,可进行浅中耕除草,每年3—4月、7—8月和11月各进行1次[19-20]。种植后每年3—4月、9月各施1次复合肥,施肥量根据幼苗大小而定[3,19-20]。幼苗生长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土壤含水量,且雨季注意排水[19-20]。以上结果表明,施肥和灌溉是保证移栽成功的重要因素,而基质的选择对于雨季的排水有很大的影响。
病虫害防治:先前的研究发现,越南槐主要病虫害包括根腐病和白绢病2种真菌性病害及蛀茎螟、豆荚螟(EtiellazinckenellaTreitschke)、红蜘蛛(TetranychuscinnbarinusBoisduval)、蚧壳虫等4类虫害,防治方法主要为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3,19-20]。随后,任立云等[27]对广西马山县药材生产基地越南槐害虫、天敌种类及发生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调查发现,越南槐生长期的害虫有5目10科12种,鳞翅目中包括螟蛾科(豆荚螟-为害豆荚和豆野螟MarucatestulalisGeyer-为害嫩梢、花穗、豆荚)、尺蛾科(黑腰尺蛾CleorafraternalMoore-为害叶)和卷蛾科(豆小卷蛾MatsumuraesesphaseoliMatsumura-为害嫩梢、花穗),鞘翅目包括叶甲科(黄褐阿萤叶甲ArthrotustestaceusGressitt et Kimoto-为害花穗)、叩头甲科(黑缘红胸叩头虫Chiaboniusobscuripes-为害嫩梢、花穗)、豆象科(咖啡豆象AraecetusfasciculatusDe Geer-为害豆荚),缨翅目包括蓟马科(黄胸蓟马ThripshawaiiensisMorgan-为害花穗和端大蓟马MegalurothripsdistalisKarny-为害嫩梢、花穗、豆荚)和管蓟马科(格林轻管蓟马ElaphrothripsgreeniBagnall-为害花穗),直翅目为斑腿蝗科(短角外斑腿蝗XenocatantopshumilisBrachycerus-为害叶),蜱螨目为叶螨科(朱砂叶螨TetranychuscinnabarinusBoisduval -为害叶)[27]。且越南槐害虫的发生时期主要在4—10月[27]。此外,越南槐害虫的天敌种类包括蜘蛛目、鞘翅目和膜翅等3目共10科17种[27]。这些发现为越南槐害虫的有效防治提供重要的参考。
结荚特性:越南槐自然繁殖率低的主要原因是种子产量低、质量差,一方面与生产技术和田间管理有关,另一方面与越南槐的结荚特性有极大的关系[27]。乔云明等[28]对广西马山县古寨乡越南槐试验基地3年生植株的落荚特性、豆荚特性和种子特性进行了观察,并分析了影响越南槐结荚的因素。结果显示,7月中旬至8月中旬越南槐落荚数最多;5月中旬开始结荚,6月中旬至7月中旬荚鲜重增重快(日均增重达0.022 2 g),6月中旬至9月中旬每荚2~3粒种子;6—9月越南槐种子的鲜重和干重随荚的生长迅速上升,种子长度增加的较为缓慢,而种子厚度则在6—8月增加较快,随后至9月增加较缓,此外,越南槐种子可溶性糖含量7月达到最大值并趋于平稳,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8月达到最大含量后趋于平稳,而淀粉含量从6月至9月直线增加[28]。林杨研究发现,在越南槐结荚期间喷施萘乙酸(25 mg/L)能有效提高坐果率和种子千粒重,且种子较为饱满[29]。此外,加强田间管理,如适时浇水、施肥,增加花枝数、花质量、穗数,以及花期修剪等措施均能提高种子的产量和质量[28-29]。以上结果表明,良好的田间管理是获得越南槐种子高坐果率、高种子产量和质量的重要保证。
采收及贮藏:越南槐药材的采收在种植4年后进行为宜,秋季采挖,洗净根部,晒干或烘干后置阴凉、干燥、通风处贮藏[3,19-20]。
越南槐的根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富含生物碱和黄酮、皂苷、多糖、微量元素等。因此,药材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大,而目前市场需求主要依靠野生采挖。尽管广西越南槐分布较广,但其他地区资源的调查仍需进行,特别是云南和贵州等地越南槐野生资源蕴藏量还不十分明确,这些区域越南槐野生资源情况的摸底将为在云南和贵州开展相应的应用基础研究提供纯正的种质资源。同时,野生资源的日趋减少,急需引种驯化栽培技术的探索。目前,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获得较大量的栽培用苗,效率高于种子繁殖和扦插繁殖,但是,组培苗根部所含的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含量低于实生苗的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此外,越南槐生长后期较低的坐果率也是人工栽培技术的一大难题,特别是对种子的产量和质量具有较大的影响。目前,在后期田间管理中进行多角度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效,相信在未来的研究中能攻克坐果率低的难题,而且只有在多个地区进行越南槐人工繁殖与栽培技术的探索,提高越南槐药材的产量和质量,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1]《贵州植物志》编辑委员会.贵州植物志(第七卷)[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370.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第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27.
[3]凌征柱.山豆根栽培及其化学成分与药理研究概况[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7):1 783-1 784.
[4]刘雪兰,朱虹,孙长生,等.中药山豆根的研究进展[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2):255-258.
[5]姚绍嫦,凌征柱,蓝祖栽,等.山豆根组培快繁技术优化的研究[J].北方园艺,2011(6):136-139.
[6]周雅琴,谭小明,吴庆华,等.广西广豆根药材基源植物资源调查研究[J].广西科学,2010,17(3):259-262.
[7]黄宝优,农东新,黄雪彦,等.中药材山豆根资源调查报告[J].中国现代中药,2014,16(9):740-744.
[8]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四十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76.
[9]蓝祖栽,宁小清,谈远锋,等.越南槐与多叶越南槐的性状与显微鉴别比较研究[J].时国医国药,2010,21(4):939-940.
[10]曾成,梁士楚,谢月英,等.越南槐与多叶越南槐的叶形态研究[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5,31(2):126-131,138.
[11]余丽莹,谭小明,周雅琴,等.药用植物山豆根的染色体核型观察[J].广西科学,2007,14(3):312-314.
[12]孙长生,朱虹,龙祥友,等.山豆根种子贮藏与寿命研究[J].种子,2016,35(1):90-92,96.
[13]覃柳燕,唐美琼,黄永才,等.贮藏温度及时间对山豆根种子活力的影响[J].中国种业,2011(1):35-37.
[14]覃柳燕,唐美琼,梁莹,等.不同温度贮藏后山豆根种子酶活性与发芽率相关性研究[J].种子,2011,30(11):8-10.
[15]孙长生,龙祥友,朱虹,等.不同温度对山豆根种子发芽的影响[J].种子,2014,33(5):82-85.
[16]覃文流,凌征柱,许鸿源,等.山豆根组织培养获得再生植株[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4):303-304.
[17]李林轩,韦坤华,唐美琼,等.正交试验优化山豆根组织培养条件[J].中药材,2012,35(4):514-517.
[18]Jana S,Sivanesan I,Jeong BR.Effect of cytokinins on in vitro multiplication of Sophora tonkinensis [J].Asian Pac J Trop Biomed,2013,3(7):549-553.
[19]覃文流,凌征柱,吴庆华,等.山豆根野生变家种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9):1 668-1 669.
[20]蓝祖栽,姚绍嫦,凌征柱,等.中药材山豆根栽培技术规程[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9,23(2):9-10,30.
[21]凌征柱,草文流,赵维合,等.山豆根扦插繁殖[J].中药材,2005,28(9):750-751.
[22]孙长生,朱虹,龙祥友.山豆根种苗质量的分级指标探讨[J].贵州农业科学,2016,44(1):140-142.
[23]龙祥友,朱虹,孙长生.山豆根组培苗移栽基质筛选[J].贵州农业科学,2015,43(11):32-33.
[24]刘波,支永明,唐虎,等.山豆根组培快繁及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耕作与栽培,2015(1):53-55.
[25]凌征柱,蓝祖栽,姚绍嫦,等.山豆根种植基地环境质量评价-土壤和灌溉水质量[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1,25(3):10-12.
[26]姚绍嫦,凌征柱,蓝祖栽,等.广西道地药材山豆根的适宜气候条件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13,34(6):673-677.
[27]任立云,黄光影,林姣艳,等.广西越南槐害虫、天敌种类及发生情况调查[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8):76-80.
[28]乔云明,黄朱业,谢秋丽,等.山豆根结荚特性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5(17):31-36.
[29]林杨.山豆根种子生产若干技术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4.
(本栏目责任编辑:周介雄)
声 明
各位作者朋友:
近期接个别作者反应,有不法分子冒用我刊名义,向作者索取费用,谎称交了钱就能发表论文,请各位作者与读者切勿轻信。《种子》杂志创刊30余年来,一直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从未向作者违规收取任何费用,过去没有将来也决不会与任何单位或个人签定所谓的论文发表协议。论文质量决定着期刊的生命,我刊有严格的审稿制度,优秀的论文是本刊的取舍标准。由于稿源较多,录用周期会稍微长一些,望各位作者谅解。
感谢各位作者朋友对我刊的关心与支持!
《种子》编辑部
Progress of Propagation an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SophoratonkinensisGagnep.
TANLongyan,MAHongna
2017-03-13
苗族医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黔教合协同创新字[2015]05);羊耳菊野生变家种技术研究(贵阳中医学院博士启动基金2015);贵州省贵阳中医学院院士工作站(黔科合院士站2014-4013);国家苗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4 FU 125 Q 09)。
檀龙颜(1981—),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药用植物栽培学;E-mail:lytan1982@126.com。
10.16590/j.cnki.1001-4705.2017.08.052
R 931.2
A
1001-4705(2017)08-005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