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波,明庆忠,王 娟
(1.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650500;2.云南财经大学,云南 昆明 650021;3.重庆科技学院,重庆 401331)
中国山地旅游研究进展及展望
陈建波1,3,明庆忠2,王 娟1
(1.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650500;2.云南财经大学,云南 昆明 650021;3.重庆科技学院,重庆 401331)
当前,山地旅游越来越受到业界和学界的关注,已成为旅游发展的热点之一。通过对新世纪以来我国山地旅游研究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发现,我国山地旅游研究经历了萌芽阶段和波动探索阶段,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理论研究范式尚未形成,定量研究较少;基于游客视角及山地旅游的动力机制、旅游效应等深层次研究不多;研究地域相对集中,对太行山、大别山等集中连片山区的旅游研究等关注不足。今后应关注和重视理论范式构建,加强多学科融合开展综合研究,拓展研究地域,在山地旅游扶贫、山地文化旅游、气候变化对山地旅游的影响等方面拓宽和加深研究。
山地旅游;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发展趋势;中国
山地以青山绿水、生物多样性、民族文化多样性、地貌多样性和避暑等资源优势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丰富多彩、层次分明、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相复合是山地旅游资源的重要特色[1]。我国是世界上的山地大国,山地面积 658.81万 km2,占国土面积的 68.2%[2]。
近年来,山地的避暑、休闲、度假、养生、康体等功能越来越凸显,山地旅游正在不断孕育、成长为一种新的旅游业态。2015年10月,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在我国贵州省召开,标志着山地旅游已引起政府部门、业界和学界的重视。在此背景下,梳理我国山地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并对已有的成果进行相应的评价,分析未来研究发展的趋势与研究方向,以期推动山地旅游研究的发展。
本研究以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检索源,检索的截至时间设定为2015年。在检索期刊全文数据库时,设定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并分别设定篇名为“山地与旅游、山区与旅游、山岳与旅游”,共检索出275篇文献,合并49篇重复的文献,剔除55篇书评、会议通知、倡议、增刊、不符合主题等的文献,最终筛选出171篇目标文献。在检索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时,分别设定题名为“山地与旅游、山区与旅游、山岳与旅游”,共检索出120篇硕士与博士论文(其中博士论文4篇),合并17篇重复的,剔除去31篇不符合主题等的论文,最终筛选出72篇学位论文。在上述检索中,也许还有部分文献没有被检索到,但其检索结果仍能基本反映出山地旅游研究的总体态势和状况。
20世纪 90年代,陆林[3,4]以山岳型旅游地为研究对象,对我国的山地旅游进行了探索研究。1998年,第一篇以“山地旅游”为篇名的论文[5]发表在《山地学报》上,开启了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山地旅游研究。德里克·普赖斯通过对大量统计资料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普赖斯曲线,即 F(t)= aebt。式中,F(t)为 t时刻(年)的文献量;a为初始时刻的文献量;e为常数;b为文献的年平均增长率。根据普赖斯曲线,2015年我国山地旅游的文献量应该达到14020篇。尽管普赖斯曲线的非收敛性使它的预测不完全准确,但仍可预测短期内未来的文献刊发趋势[6],据此本文认为我国的山地旅游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根据文献的时间序列分布总体特征(图1),将起步阶段进一步细化为萌芽阶段和波动探索阶段。
图1 山地旅游研究文献时间序列分布
萌芽阶段:2000—2005年为萌芽阶段。联合国确定2002年为“国际山地年”,这是萌芽阶段形成的一个大背景。受这一背景的影响,学者们开始关注山地旅游研究,但并没有形成相应的研究热度。在萌芽阶段有两个十分明显的特征:一是研究成果少,长达6年时间只有23篇文献;二是定性研究占绝对主导地位,在山地旅游资源、山岳型旅游地等主要研究领域无相关定量研究成果出现。此外,本阶段已经有少数高质量的文献发表在《地理研究》[7]、《地理科学》[8]和《山地学报》[9]等地理类核心期刊上。
波动探索阶段:2006—2015年为波动探索阶段。波动探索阶段的研究成果颇丰,共有220篇文献,是萌芽阶段的9倍多,与山地旅游研究相关的4篇博士论文[10-13]也在这一阶段产生。波动探索阶段年度间文献量极差值为22,年文献量在这一区间波动起伏[12,34],2008 年为峰值年达到 34 篇文献,呈现出“形有波动,势仍增长”的态势。波动探索阶段的主要特点为:一是研究领域有所拓宽,涉及到生态学、建筑学和地质学等方面的内容;二是研究内容细分化,旅游安全、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绿色旅游、旅游社区、旅游交通、山地旅游气候等内容被关注;三是研究方法有所改进,GIS、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等定量研究方法被引入到山地旅游的研究中,但定性研究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243篇文献的来源期刊涵盖了地理类、生态类、旅游类、经济类、农业类和其他综合类期刊,载文量前10位的期刊是《生态经济》、《经济地理》、《山地学报》、《地域研究与开发》、《热带地理》、《旅游学刊》、《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本文将243篇文献的研究内容归纳为:山地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管理、旅游影响与作用、旅游市场与产品、旅游交通和山地乡村旅游八个主题类别(图2,见封三)。其中,山地旅游资源评价、山地旅游规划与开发是研究的焦点,占到总文献量的35.39%。这也契合了在观光旅游时代,依托旅游资源开发景区、打造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行业大背景。
在243篇文献中,77.2%是定性研究,主要采用描述性分析、案例分析、SWOT分析三类方法,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概念探讨、开发模式、政策建议等方面;16.8%是定量研究,主要采用公式测度、GIS和主成分分析三类方法,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空间发展格局、山地旅游的发展潜力评价和社会、经济与环境影响评估等;6%是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主要是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山地旅游资源评价、目的地综合开发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表1)。
表1 山地旅游研究方法统计
本文将全国尺度、跨区域尺度、无研究区域等文献剔除,筛选出143篇省域及以下研究尺度的文献。其中,四川省最多,有25篇文献将其作为研究对象,而其他省区市的文献量均未超过10篇(图3,见封三)。此外,有31篇文献将研究区域选择集中连片的山区或某一区域,如武陵山区或湖北武陵山。其中,研究对象为武陵山及其相关区域的文献有17篇,秦巴山及其相关区域的文献有5篇,大别山及其相关区域的文献有4篇,太行山及其相关区域的文献有3篇,乌蒙山及其相关区域的文献有2篇。
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质属性(概念),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决定着如何构建该事物的知识体系。厘清山地旅游的本质属性,对指导山地旅游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时至今日,有关山地旅游的概念仍未形成共识。王瑞花[14]、刘宇峰[15]认为,山地旅游是以山地攀登、探险、考察等为特色的旅游项目,是兼山地观光、休闲、健身、娱乐、教育为一体的一种现代旅游形式;陈兴等[16]认为,山地旅游是以观光、体验、度假、休闲、宗教、修学等为目的的旅游活动类型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种“小众型、低密度”旅游活动。上述概念从现象学角度,将山地旅游定义为“旅游形式”和“旅游活动”,给人一种直观的认知,对指导山地旅游开发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我们认为,应把相关的旅游活动凝练到“体验”这一旅游的本质特性上。同时,应加强对山地生态环境较脆弱等山地特性的认识。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山地旅游做出以下定义:山地旅游是人们利用余暇,在以山地及其高梯度效应[17]衍生的在自然—人文综合地域生态系统内开展的各种旅游休闲体验的集合。
山地旅游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山地旅游资源特性评价、山地旅游资源质量评价(包括自然景观评价、人文景观评价、环境质量评价等)、开发条件评价(包括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客源条件、旅游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在评价方法上,主要有定性描述评价和多因子定量评价。定性描述评价主要是根据经验对山地旅游资源特征进行总括性地提炼。冯德显[18]认为,我国山地旅游资源具有类型多样性、资源复合性、资源聚集性、资源多面性、资源脆弱性、开发不可逆性六个特性。多因子定量评价主要是根据研究对象构建指标体系并进行相应评价,主要评价方法有层次分析法(AHP)、属性层次模型(AHM)、特尔菲法(Delphi Method)。黄静波[19]、石长波[20]、李东[21]分别对南岭山地旅游资源、黑龙江山地旅游资源和山地休闲度假适宜性进行了评价。也有学者对对山地气候旅游资源[22-24]、山地文化旅游资源[25]进行了评价。
山地旅游的规划与开发是研究的重点内容。学者们从单一的山地景区、县域、省域和跨区域的视角研究山地旅游的开发,有的提出宏观层面的开发战略,也有的提出微观层面的对策和建议等。在开发模式方面,有提出垂直开发模式[26-28]、空间思维开发模式[29]、时空思维开发模式[11,30]等,也有学者对山地乡村旅游[9,31]的开发、山区旅游保护性开发区划[32]、山地型旅游资源非优区规划[33]、山地旅游规划的工程地质方法[34]等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对山地旅游市场开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产品设计原则、产品类型、目的地形象、营销战略等方面。例如,黄静波[35]提出了市场导向、体现主题、深挖文化内涵等山地旅游产品设计的六条原则;刘智兴等[36]认为游客对山岳型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积极因素多于消极因素,但旅游供给、旅游环境、旅游设施等是影响目的地形象提升的关键因素;王兆峰等[37]以武陵山区为例,提出了区域旅游营销战略。在旅游交通研究方面,学者们围绕着如何解决好游客“进得来、出得去、散得开、玩得好”的问题开展了相应的研究;杨效忠等[38]、王美霞等[39]、龚胜生等[40]分别对大别山和武陵山旅游交通的可达性进行了研究;陈双玉[41]、许丰思[42]分别研究了山地景区游步道和索道建设。
山地生态环境不但较脆弱,而且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在山地旅游发展过程中,山地旅游管理是在山地生态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尽可能增强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并实现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山地旅游管理包含内容较多,如景区管理、环境管理、旅游者行为管理等。政府主管部门和经营者通过制定相应的管理对策,强化部门协作,共同促进山地旅游的发展。
面对山地旅游开发可能会带来的问题,学者们基于自己的学术背景纷纷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或是运用技术、经济、法律以及教育和行政手段,促进景区健康发展;或借助旅游环境承载力等测度工具来限制游客数量和游客行为;或是构建体制、机制,协调旅游发展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例如吴荣华等[43]对山岳旅游资源管理进行了研究;胡文海等[44]构建了山地旅游景区的安全保障体系;熊鹰等[45]研究了山地景区旅游资源的空间承载力;韩国圣[46]研究了如何应对山地旅游发展过程中社区“去权”问题;张薇等[47]构建了山岳型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发展的和谐环境;江民锦[10]认为旅游业提升了井冈
山的产业结构且与当地农民收入呈正相关;也有学者从绿色旅游[48]、低碳旅游[49]、生态旅游[9,50]、山岳型世界遗产[51]保护等
视角进行了相应研究。
旅游业具有扩大消费需求、增加社会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等特点,因此在我国扶贫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的贫困地区多位于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社会发育程度较低的山区,在贫困落后的山区通过发展旅游业可带动其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山区脱贫。山地旅游扶贫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在扶贫战略、扶贫效应和扶贫模式三方面。如王孔敬[52]提出了武陵山区的旅游扶贫发展战略;邓小海等[53]就云南乌蒙山片区的旅游扶贫效应做了相关研究;蒋莉等[54]研究了旅游扶贫效应的居民感知与态度;覃建雄等[55]、李瑞等[56]分别构建了秦巴山区和伏牛山重渡沟景区的旅游扶贫模式。
理论是研究的基础和导向,山地旅游研究要取得长足发展,需要构建其理论“范式”。现有研究大多是借助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学理论、旅游地理学理论等开展实证研究,有关山地旅游基础性理论如山地旅游原理、山地旅游支撑理论、理论“范式”、山地旅游系统、山地旅游的驱动机制等研究尚存在不足,有关山地文化理论视角的研究鲜有涉足者。伴随着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释放的“引领效应”,山地旅游必将从众多旅游新业态中脱颖而出,因此构建山地旅游研究的理论“范式”就显得很迫切而重要。构建山地旅游研究的理论“范式”、规范术语、厘清概念等达成学术共识,有利于把山地旅游研究推向更广的外延和更深的内涵,也有利于学者们在理论“范式”的框架内,“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山地是一个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叠加的综合体,山地旅游发展涉及到山区社会发育程度、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民风民俗等诸多因素,需要综合、集成多学科的理论,才能逐步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因此,应加强多学科视阈下的山地旅游研究,融入休闲学、民俗学、民族学、生态学、地质学、地理学、经济学、市场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方法和理论。当前,已有成果中多采用“理论论述+实例分析”的研究模式,在大众旅游时代,旅游者的个体特性在旅游活动中逐渐凸显,因此应加强因子分析、回归分析、模糊数学、模型构建、聚类分析、数理统计等定量方法的应用,多采用“理论论述+数理模型”的研究模式。同时,要深化“3S”等新技术和游憩机会谱(ROS)等新方法的应用。
已有研究成果的研究地域广泛分布于我国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但还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在以省域及其以下区域为研究对象层面,有四川省和8个省区。在跨区域层面,研究地域集中在武陵山、秦巴山、大别山和太行山等集中连片山区。其中,以武陵山及其相应区域为主,以秦巴山、大别山和太行山及其相应区域也是主要研究地域。我国除上海市以外,其他省市区均拥有丰富的山地资源[2],因此拓展研究地域具有资源基础。
从最初主要关注山地旅游资源评价、开发与规划等研究到山地旅游交通、影响与作用、山地旅游社区参与等多元化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基于游客视角的对山地旅游认知、游客流、旅游动机、旅游满意度、旅游营销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基于目的地视角的山地社区居民对山地旅游的态度、山地旅游效应、山地旅游对山地环境的影响、山地旅游扶贫等方面的研究。即:①旅游扶贫。我国的贫困人口多集中在农村和山区,燕山—太行山、大别山、秦巴山、乌蒙山、罗霄山、六盘山和武陵山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山区是扶贫脱贫的主要战场。结合当前中国扶贫脱贫攻坚工作与美丽乡村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深入开展山地旅游扶贫机制、实现路径、精准扶贫、扶贫效应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如何在发展山地旅游中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在发展山地旅游中守住“绿水青山”等思辨性内容和山区生态旅游精准扶贫等研究。②山地文化旅游。我国大多数山区也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有其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等。此外,我国有四大佛教名山、三十六洞天道教名山等山地文化。从民族文化、民俗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和儒家文化等文化视角开展山地旅游的相应研究。③气候变化对山地旅游的影响。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已经显露并有加剧态势,并为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气象组织和其他相关国际组织所关注[57]。气候变化对冰川地貌旅游景观、依托山地开展的滑雪、漂流以及依托山地小气候开展的健康旅游等所带来的影响应当引起学者的关注。
[1]明庆忠.走出中国资源环境困局的新思维:山—海战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3(3)∶44-51.
[2]张伟,李爱农,江晓波.基于DEM的中国山地空间范围定量界定[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3,29(5)∶58-63.
[3]陆林.山岳风景区旅游季节性研究——以安徽黄山为例[J].地理研究,1994,13(4)∶50-58.
[4]陆林.山岳旅游地旅游者动机行为研究——黄山旅游者实证分析[J].人文地理,1997,12(1)∶6-10.
[5]万绪才,丁登山,汤家法.安徽省山地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与开发[J].山地学报,1998,16(4)∶291-296.
[6]徐成,赵宇翔,朱庆华.国外社会化媒体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情报杂志,2014,33(3)∶58-63.
[7]赵淑玲,丁登山,赵清.山区旅游保护性开发区划的理论思考与实证——以广东龙门县为例[J].地理研究,2005,24(4)∶572-580.
[8]陈义彬,梁锦梅,俞万源.山区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梅州阴那山旅游区为例[J].地理科学,2005,25(4)∶508-512.
[9]汪德根,陆林,刘昌雪,等.山岳型旅游地国内客流时空特性——以黄山、九华山为例[J].山地学报,2004,22(5)∶625-632.
[10]江民锦.旅游业对井冈山区发展的影响及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1]李娴.贡嘎山地区旅游地学特征及开发模式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2]周丽君.山地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3]王峰.西南边疆山区交通网络与旅游空间结构演化关联机制及效应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14]王瑞花.云南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保护策略——以滇中轿子雪山为例[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5]刘宇峰.陕西秦岭山地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6]陈兴,覃建雄,李晓琴,等.川西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区旅游特色化开发战略——兼论中国西部山地旅游发展路径[J].经济地理,2012,32(9)∶143-148.
[17]明庆忠,郭树荣,角媛梅.山地高梯度森林生物质能效应研究(I):研究方法[J].山地学报,2011,29(4)∶409-416.
[18]冯德显.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景区开发研究[J].人文地理,2006,21(6)∶67-70.
[19]黄静波.基于AHP法的南岭山地旅游资源定量评价[J].经济地理,2009,29(5)∶866-870.
[20]石长波,王玉.基于AHM改进模型的黑龙江山地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战略设计[J].旅游学刊,2009,24(2)∶64-69.
[21]李东.山地休闲度假旅游适宜度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以伊犁地区为例[J].干旱区地理(汉文版),2015,38(2)∶403-410.
[22]孔邦杰,李军,黄敬峰.山地旅游区气候舒适度的时空特征分析[J].气象科学,2007,27(3)∶342- 348.
[23]陶建军,全斌,袁开国.湖南省山地旅游气候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以衡山和雪峰山为例[J].热带地理,2009,29(2)∶172- 176.
[24]王国新,杨晓娜,苏飞.临安市山地气候旅游资源时空分布特征[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5,32(2)∶298-307.
[25]罗碧波.湖北武陵山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6]刘宇峰,孙虎,原志华.陕西秦岭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模式探讨[J].山地学报,2008,26(1)∶113-119.
[27]孔庆蕊.基于垂直地带性的山地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陕西省平利县为例[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8]李晓琴.龙门山地区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模式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26(2)∶107-110.
[29]张述林,姜辽,张彦歌.空间思维观下的山地旅游开发理念刍论——以陕西省镇巴县为例[J].人文地理,2008,23(5)∶84-87.
[30]范春,赵小鲁.时空思维与山地型景区旅游项目策划——以重庆金佛山景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0,30(3)∶524-528.
[31]沈兴菊.山区乡村旅游开发策略探讨[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1,26(3)∶220-223.
[32]赵淑玲,丁登山,赵清.山区旅游保护性开发区划的理论思考与实证——以广东龙门县为例[J].地理研究,2005,24(4)∶572- 580.
[33]肖胜和,孙治,包亚芳.山地型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旅游规划探讨[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06,23(2)∶198-201.
[34]杨志法,尚彦军,李丽慧,等.山地旅游规划工程地质方法及其应用前景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14,22(4)∶703-710.
[35]黄静波.山地型景区旅游产品设计——以郴州市为例[J].人文地理,2007,22(5)∶103-106.
[36]刘智兴,马耀峰,高楠,等.山岳型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以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为例[J].山地学报,2013,31(3)∶370-376.
[37]王兆峰,刘训华.旅游产业集群下的区域营销战略研究——以武陵山区为例[J].社会科学家,2009,(5)∶95- 97.
[38]杨效忠,冯立新,张凯.交通方式对跨界旅游区景区可达性影响及边界效应测度——以大别山为例[J].地理科学,2013,33(6)∶693 -702.
[39]王美霞,蒋才芳,王永明,等.基于公路交通网的武陵山片区旅游景点可达性格局分析[J].经济地理,2014,34(6)∶187-191.
[40]龚胜生,吴清,张涛.湖北武陵山区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23(9)∶1222- 1228.
[41]陈双玉.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游道设计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2]许丰思.GIS分析在山岳型风景区索道选线中的应用[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43]吴荣华,张兆干,贺清云,等.山岳旅游资源管理模型研究——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热带地理,2012,32(5)∶546-552.
[44]胡文海,胡来林.旅游山地灾害及其防治对策[J].山地学报,2000,18(6)∶576-579.
[45]熊鹰,杨雪白.城市山岳型旅游地旅游资源空间承载力分析——以岳麓山风景区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 (3)∶301-304.
[46]韩国圣,吴佩林,黄跃雯,等.山地旅游发展对社区居民的去权与形成机制——以安徽天堂寨旅游区为例[J].地理研究,2013,32(10)∶1948-1963.
[47]张薇,王九位,张浩.中国山岳型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和谐环境构建探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278-282.
[48]蒋英.山岳型旅游地绿色旅游开发研究——以西双版纳孔明山旅游区为例[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9]朱国兴,王金莲,洪海平,等.山岳型景区低碳旅游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黄山风景区为例[J].地理研究,2013,32(12)∶2357 -2365.
[50]李岚.山区农村原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探索[J].农业经济,2014,(9)∶31-33.
[51]陈兴中.四川盆西山岳型世界遗产类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1)∶24-25.
[52]王孔敬.武陵山片区实施PPT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5,36(6)∶144-147.
[53]邓小海,曾亮,罗明义,等.云南乌蒙山片区所属县旅游扶贫效应分析[J].生态经济(中文版),2015,31(2)∶134-138.
[54]蒋莉,黄静波.罗霄山区旅游扶贫效应的居民感知与态度研究——以湖南汝城国家森林公园九龙江地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4(4)∶99-104.
[55]覃建雄,张培,陈兴.旅游产业扶贫开发模式与保障机制研究——以秦巴山区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34(7)∶134-138.
[56]李瑞,黄慧玲,刘竞.山岳旅游景区旅游扶贫模式探析——基于对伏牛山重渡沟景区田野调查的思考[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1)∶94-98.
[57]吴普,席建超,葛全胜.中国旅游气候学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2)∶131-137.
Progresses and Prospects of Mountain Tourism Research in China
CHEN Jian-bo1,3,MING Qing- zhong2,WANG Juan1
(1.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500,China;2.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Kunming 650021,China;3.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Chongqing 401331,China)
Mountain tourism,one of the hot topics of tourism development,what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the academia.According to the domestic literature since the new century,the research was divided into two phases,that were embryonic stage and fluctuant exploration stage,but it was general in its infancy.Presently,the theoretical paradigm didn′t form,and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es were scare.The deep research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ourists,dynamic mechanism and tourism effects etc were also insufficient.Besides,the regions of the research were comparatively concentrated,with few researches on Taihang Mountain and Dabie Mountains and the like.Therefore,the research focus should b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oretical paradigm,the integration of multi- disciplinary research,the expansion of the research regions,as well as broadening and deepening the research of mountain tourism to alleviate poverty,mountain culture tourism and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mountain tourism.
mountain tourism;research progress;existing problems;trends;China
A
1005-8141(2017)11-1391-05
10.3969/j.issn.1005-8141.2017.11.019
2017-09-29;
2017-10-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361037、41671147);云南哲社基地重点项目(编号:JD2014ZD10);重庆科技学院重点项目培育基金(编号:CK2016Z32)。
陈建波(1980-),男,河南省邓州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山地健康旅游。
明庆忠(1963-),男,湖北省黄冈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研究与旅游规划的教学与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