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开,王 晖,王开勇,马雅丽
(1.陆军装甲兵学院 装备指挥与管理系,北京 100072;2.陆军军事交通学院 军事物流系,天津 300161)
● 装备保障EquipmentSupport
美军装备战备完好性评定及启示
刘文开1,2,王 晖1,王开勇2,马雅丽2
(1.陆军装甲兵学院 装备指挥与管理系,北京 100072;2.陆军军事交通学院 军事物流系,天津 300161)
为加速推进我军新时期装备建设发展,时刻保持在编装备较高的战备完好性,从美军装备战备完好性评定工作的管理体制入手,分析其装备战备完好性评定的主要做法,结合我军现阶段装备管理现状,提出我军在装备保障领域内有效开展装备系统综合能力评定,应重点把握选择性借鉴外军经验、提高数据统计科学性、规范软件开发维护、有效利用供应商保障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战备完好性;评定;美军装备
美军通常以装备的战备完好性来考察各类装备系统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可执行任务的能力,是美军衡量在编装备战斗力的重要判据,一直受到高度重视。时刻保持高水平战备完好性,是美军围绕装备开展装备保障和战备储备工作的一项核心任务。
经过多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美军针对装备战备完好性的评定,在法规标准、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评定方法等多个方面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并获得了巨大的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美军装备战备完好性管理的实质,并将这些成功经验加以研究和借鉴,应用到我军现有装备管理之中,对加速推进我军新时期装备建设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实际上,美军最早使用“战备完好性(Operational Readiness)”这一术语,旨在描述一个军事系统(或单位)的可完成任务能力,其中涉及建制部队的规模结构、装备系统的先进程度、各分系统协调联动的战备训练、战斗任务执行的持续能力等,在多个文件中与“军事能力(Military Capacity)”可以通用[1]。而“装备战备完好性”, 它仅指针对装备系统开展的战备完好性研究,应该包含在一个军事单位战备完好性考察的范围内。美军联合出版物JP 1—02中明确:“装备战备完好性是军事组织为其战时行动或冲突以及其他紧急情况提供支持所需装备的可用程度。”具体表现为装备的一种时间质量特性,反映装备系统随时可用的程度[2]。它是整体作战系统中的一部分,与人员体系和训练系统是平行的关系,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从时间特性的角度分析,装备的战备完好性反映装备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可用程度。装备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可用程度分为平时和战时两种情况:平时反映装备在规定的储存和战备等级条件下,当需要时有多少装备能动用,并在规定时间内投入作战使用,可以构造为装备可用性和战斗准备时间的函数;战时反映在规定的环境(使用和保障)条件下,装备完成一次作战任务后能继续完成下一次任务的能力,一般用战备完好率表示。
美军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提高了对装备战备完好性评定工作的重视程度,经过30多年的摸索,在评定工作法规标准、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效益。
美国法典针对部队战备水平的评定问题做出专门规定,要求国防部建立一个综合性的战备水平评定系统,来衡量军队执行国家安全战略(总统签署)、国防规划指南(国防部长签署)、国家军事战略(参联会主席签署)等顶层文件所规定的作战任务能力,同时要确保所衡量的装备战备完好性是“真实、精确、及时”的。美军装备战备完好性管理体制大体上分为3级:国防部、军种部和部队。具体负责人员情况及对应职能见表1。
表1 美军装备战备完好性管理体制
为了向各军种部、国防部和国会议员提供及时准确的装备战备完好性评定信息,美军运用多种渠道,定期对所属装备的战备完好性参数进行汇总报告。在战备完好性的报告途径上,基层单位利用信息系统、简报或报告等形式向上级单位进行汇报,逐级审查并进行重点分析和汇总后形成联合季度战备完好性简报、战备完好性高级审查委员会简报、面向国会的季度战备完好性报告,最后将战备完好性相关信息予以公布,为各级装备管理部门提供参考。在战备完好性的报告频率上,2003年前(含2003年),现役部队每月、预备役部队和国民警卫队每季度报告一次本单位所属装备的战备完好性;2004年后,所有部队都是每月报告一次战备完好性。
在战备完好性评定指标体系中,美军主要采用能执行任务率、能执行全部任务率、不能执行任务率、因维修不能执行任务率、因供应不能执行任务率等5个指标衡量装备系统的战备完好性[3]。这些指标是通用的,军事部门在选择某个不同于上述的指标时,需要向国防部装备战备副助理部长提交申请并说明理由。
(1)针对性开展“装备独立战备完好性”的评定。单纯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出发,大多数研究者将“装备系统”理解为一个军事单位全体装备的总和,或称为所有列装的装备体系,这也是美军装备常规战备完好性报告的主体。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美军还常常会针对某一特定型号装备单独考察其战备完好性,一般称之为“装备独立战备完好性”的评定。如美海军陆战队自2015年10月开始,已经展开针对“鱼鹰”(V-22)机队战备完好性的综合评定,此项工作在2016年秋基本完成,数据显示,近几年“鱼鹰”机队的战备完好率波动在45%~58%之间,远低于期望值82%。海军陆战队以前也针对所装备的“大黄蜂”和“超级神(CH-53E)”两种战机进行过该类评定。“装备独立战备完好性”的评定工作,是国会相关负责人根据各级装备常规战备完好性报告数据结合简单运算结果,针对部分战备完好率数值远远达不到标准值,或考察阶段内战备完好率数值下滑严重的型号装备,所采用的一种考察方式,考察过程主要委托地方一些具有较好资质的咨询公司来牵头完成,受委托咨询公司需根据调查分析情况最终为国会提交一份报告。报告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确定所调查型号装备的数量、质量以及维修保障方面牵涉战备完好性的因素,分析造成装备战备完好性低下的原因;二是根据实际情况(编配、使用、保障、训练等)提供改善装备战备完好率的最佳行动措施。此报告主要为决策部门在下一步针对装备的任务部署以及财务预算方面提供参考。
(2)研制开发更加可靠的装备战备完好性评定信息平台。美军装备战备完好性评定前期主要依托“全球资源与训练状态系统(GROSTS)”进行基层数据采集,它覆盖9 000多个军事单位,内容涵盖装备配备、人员结构、训练开展、保障能力、资源分布等多个项目,是战略层面的主要报告系统,也是美军整体战备水平评测系统的主要工具。但是,多年使用后发现,该系统在现有条件下所反映的战备水平数据的完整性较差,精确性不高,已不能完全满足国防部需求。因此,国防部自2004年开始着手开发“国防战备水平报告系统(DRRS)”,目前该系统在部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基本上已经取代GROSTS。
DRRS从功能设计来看,更加注重人装结合所产生的综合作战能力的评估,更加强调各军种之间的协同共享能力,对于基层单位定期填报装备相关数据(含编配数量、设计参数、动用里程、维护保养、故障信息、检测维修、配件供应等)的指标和流程都有所变化,为装备战备完好性综合评测报告所提供的数据支持更加详细客观,得到了国会议员、国防部领导、参谋长联席会议委员、军种指挥管理部门领导等多个层次的好评。
(3)增加软件系统评估在装备战备完好性评定中的重要程度。现代美军号称是武器装备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最高的一支军队,大量的软件集成系统在装备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配套软件系统数量和复杂程度的不断增加,同样也给对应的保障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在美国防部2014年维修年会上,首次将软件系统的维护和保障作为一个主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探讨,尤其来自美军通信与电子司令部的代表指出,“根据数据统计显示,在2014年度通信与电子司令部的软件保障工作量已经超过了硬件保障的工作量”[4-5],随时掌握并及时修正在线软件系统的工作状态,已经成为保证武器装备系统高战备完好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装备系统战备完好性评测中软件系统评估部分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软件系统与配备硬件系统的匹配程度(包括接口问题);二是按任务执行设计软件功能实现的可用性(软件设计初设定的完好性指标);三是安全性能。
(4)合同商保障成为评定装备战备完好性的一种重要模式。美军在如何利用社会资源开展装备保障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大量的实践探索,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大量高科技含量的武器装备编配部队,在武器装备复杂程度逐渐提高造成的保障难度加大,与国防预算逐年下降之间矛盾更加突出的背景下,合同商保障已然发展成为美军装备保障领域内的一种重要保障模式[6]。期间,美军在涉及装备战备完好性评定的相关工作中,也有较大比例的业务交由地方合同商来完成,如前所述美海军陆战队2015年开展的“鱼鹰”(V-22)机队战备完好性的综合评定,其主要工作就交由咨询公司LMI牵头,而贝尔直升机公司、波音公司、雷神公司等多家企业参与其中,为了获得更为可靠的数据和分析结果,LMI还专门开发了相关的数据模型和仿真系统软件。类似这种直接交由地方专业咨询公司(合同商)负责装备战备完好性的评定,既保证了评定结果的专业性和可靠性,又有利于将部分地方企业(承研承制企业、维修保障企业、备件供应企业、其他保障企业等)更好地联系在一起,节省经费开支。
通过对美军装备战备完好性评定的相关研究,我军在装备保障领域内,对于定期评价装备体系可执行任务的能力方面,与美军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深入、评价的指标体系还不够健全、组织实施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评价分析结果对后续装备建设的指导不够等。结合我军当前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我军在装备动态管理及能力分析方面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认清美军装备战备完好性评定实质,选择性吸收具有借鉴意义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美军战备完好性评价实质上就是加强对在编装备实施动态管理的一个评价体系,其目的就是及时掌握装备性能状态,从而分析装备系统可完成任务的能力,为上级进行决策和预算提供有力支撑。
我军有些部队已经认识到装备战备完好性的重要性,并对应开展了规律性的评定工作,如2005年由原总装备部批准发布的国军标GJB 451A—2005(替代GJB 451—1990)《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术语》中对装备的战备完好性进行了明确定义:装备在平时和战时使用条件下,能随时开始执行预定任务的能力[7];2009年经原总装备部批准发布的国军标GJB 6678—2009《舰艇作战系统战备完好性指标要求》和GJB 6679—2009《舰艇作战系统战备完好性评定方法》,对于舰艇作战系统战备完好性指标的基本要求,以及战备完好性的评定方法步骤都进行了严格的规范,为海军机关有效了解舰艇执行任务能力提供基础数据支持[8-9]。除此,有些部队采用不同的指标(如装备完好率、在航率、战斗出动率、平时能执行任务率、使用可用度等)进行了类似的评测工作,预测了本级单位应对当量任务的能力,也在不同程度上为上级机关进行任务部署及预算开支提供了参考。
但是具体到基层部队,大多数仍在沿用传统的装备管理方法,不注意平时动态数据的积累和分析,只有在应对年检或重大活动前期,才以抽查的形式对装备状态数据进行摸底,甚至部分数据的真实性不足,提供的报告对于数据的深入分析不够,参考价值不高。对于已经开展了类似“装备战备完好性评定”工作的单位,其对于评定工作的理解程度不同、标准参差不齐、手段方法各异,获得的成效也有很大差别。
基于此,我军各级装备管理部门,应该充分认清装备定期进行可完成任务能力评估的重大意义,统一思想、达成共识,选择性地借鉴参考美军部分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在评测标准的掌握、评定时机的选择、评定方法的选取、评定程序的制订、评定组织的规范等多个环节,从不同层面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
(2)加强装备动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提高基础数据统计分析的科学性。进入21世纪后,我军逐渐认识到现代化军队管理中“信息系统”所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各部门、各军种、部分部队相继针对自身业务工作开发了大量的信息系统,其中不乏针对装备性能动态数据采集和分析的信息系统。但限于这些信息系统实际应用的时间比较短,部分系统的使用效果并不是很好,一些单位虽然配备了专用的装备管理信息系统,但真正使用上报动态数据的比较少,能够利用这些系统深入分析装备系统综合能力水平的单位就更是凤毛麟角。依托专业的信息系统采集、上报、汇总、分析装备的相关数据,并通过不断积累和完善存储各类装备动态数据的专用数据库,真正地为各级机关提供参考和数据支持,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进一步加强系统应用重要性的宣传;二是组织力量完善优化现有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尤其加强对基础数据的分析处理功能;三是定期开展系统操作人员能力培训;四是逐渐加强各部门之间(管理部门、维修机构、使用单位、生产厂家等)信息系统的融合程度。
(3)注重软件系统对装备整体性能的影响,规范软件系统开发和软件保障程序。软件系统对于现代化武器装备综合性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近几年我军对于武器装备配套软件系统的创新方面也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除去少数保密性较强的武器系统软件由军方独立开发外,大部分都依托地方合同商(含军工企业)开发,或直接由软件公司购买成品软件。而在软件服役过程中,对于其对应的维持(保障)工作极不到位,后继的维护、更新、升级、性能评测、工具(设施)配套、人员培训往往跟不上现代化武器装备功能快速提升的实际需求。目前,相关部门应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全面掌握武器装备配套软件系统的建设需求,结合我军武器装备特点以及软件系统开发和保障的特殊性,尽快在需求论证、研制开发、实验(试验)、配套下发、跟踪调查、动态监控、更新维护等多个方面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程序化的规范标准,指导相关工作顺利开展,充分发挥软件系统的重要作用。
(4)创新装备综合能力评定的途径方法,有效利用供应商保障模式开展相关工作。 “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是现代社会职业分工不断细化背景下最为正确的选择。我军在装备保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就遵循了这样一条原则,尽量将优质的社会力量(主要是合同商)运用其中,以达到双方各取所需的目的。但对于在编装备系统综合能力评估的组织实施过程中,我军基本都是依托军队自身力量开展,好处就是保密性强,但同时存在的缺点就是专业性差,数据分析不深入,且耗费财力、物力、人力都比较严重,综合起来看,整体效能不高。如果能够利用一些手段,如法律条款、合同限制、惩罚机制、诚信记录等,有效约束合同商引发的失泄密风险事件发生,遴选部分专业性强、经验丰富、诚信记录好的咨询公司或分析公司,来完成我军部分装备的动态数据采集和综合能力评测,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美军利用装备战备完好性的评定准确掌握了在编装备“召之即来、随时可用”的综合能力水平,并对应采取了一些有效提高装备战备完好性或防止战备完好性下滑的措施和手段,所取得成绩有目共睹,许多在认知、管理、技术、实践方面的经验都值得我军借鉴。如何参考美军成功经验,结合我军装备保障特点和规律,有效推进装备保障体制改革,将是我军装备保障领域的一项重大研究课题,也是今后一段时间内为之努力的重要方向。
[1] 张启成,张仲元,原超. 装备系统的战备完好性是装备采办后勤追求的总目标[C]//总装备部技术基础管理中心.第四届装备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总装备部技术基础管理中心,2006:20-25 .
[2] 王开勇,汪春晖,齐继东. 我军后勤装备战备完好性评定机制研究[J].后勤科技装备,2014(1):30-32.
[3] HUDSON. Army Logistics Readiness and Sustainability:AR 700—138[S]. Washington: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2004.
[4] 甘茂治,栗琳.装备保障维修动态:2014年美国国防部维修年会综述[R].北京: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2015.
[5] 甘茂治,甘玉虹,栗琳.装备保障维修动态:2015年美国国防部维修年会综述[R].北京: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2016.
[6] 刘文开,王晖,马雅丽,等. 军事装备维修合同商保障风险分析与防范[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7,19(3):34-37.
[7] 宋太亮.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术语:GJB 451A—2005[S].北京: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2005.
[8] 刘文化.舰艇作战系统战备完好性指标要求:GJB 6678—2009[S]. 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2009.
[9] 刘文化.舰艇作战系统战备完好性评定方法:GJB 6679—2009[S].北京: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2009.
(编辑:孙协胜)
OperationalReadinessEvaluationofEquipmentinUSArmyandInspirations
LIU Wenkai1, 2, WANG Hui1, WANG Kaiyong2, MA Yali2
(1.Equipment Command and Management Department, Army Armored Force Institute, Beijing 100072, China; 2.Military Logistics Department, Army Military Transportation University, Tianjin 300161, China)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quipment construction in new era and keep operational readiness of equipment, the paper firstly introduces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equipment operational readiness evaluation in US army. Then, it analyzes the main methods in operational readiness evaluation of equipment.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following measures on evaluating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equipment system eff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quipment management in our army: drawing lessons from foreign army selectively, improving the science of data statistics, standardizing software development, and making effective use of supplier support.
operational readiness; evaluation; equipment in US army
10.16807/j.cnki.12-1372/e.2017.11.006
E92
A
1674-2192(2017)11- 0025- 05
2017-06-20;
2017-07-15.
刘文开(1980—),男,博士研究生,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