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雅彬
浅析团学工作中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途径
陈雅彬
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是国家实现创新型国家转变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提升社会竞争力的需要。本文在分析已有关于创新创业意识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剖析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现状,以团学工作的角度出发,探讨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途径,以期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思路。
创新创业 团学工作 意识培养
创业意向是创业者对是否从事创业活动的一种潜在的态度,是个体具有创业者特质以及创业能力的程度,是预测创业行为的优良指标。具有创业意向不等于拥有创业特质,应该是存在创业可能性并且不排斥这种可能性,创业意向指向创业信念,并且在将来可能转化为创业行动。目前,国内外关于创业意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界定创业意向、创业意向的维度以及主要的影响因素上。
(一)不排斥创业可能性的多,有创业想法的少
根据以往研究者的调查[1],大部分同学可以接受将创业作为一种就业方式的选择,高达60%的学生认为,如果有机会,今后不排除有创业的可能性,可以是作为主要工作的全情投入式创业,也可以是作为工作之余的投资式创业,只要时机成熟,愿意进行创业的尝试。但现阶段,只有极少数同学已经开始进行创业的尝试,且以出卖个人劳动时间,赚取差价形式的创业居多,以出卖创意,满足社会需求型的创业凤毛麟角,并不具有高社会竞争力。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创活动多依托校内低成本租金,低价学生劳动力,很难真正走入社会中,参与社会竞争。
(二)创业信心不足,依赖性强
当被问及为何没有创业打算时,多数学生认为现阶段创业遇到的阻力太多,影响创业的成功率,具体说来,主要是缺乏启动资金,缺少人脉,经验不足。当萌生创业想法后,大学生善于寻求资源,但同时也过于依赖资源,他们普遍希望借助政策优势,获得社会和学校的政策支持,如场地、税收等,在部分大学生的创业项目中,甚至存在依赖政策支持才得以维持项目正常运行的情况。可见,脱离了“大学生创业”这个身份优势,许多创业项目很难真正在社会上存活,更别提维系与发展。
(三)大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王琪琪[2]认为,创新思维包含3个结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其中,大学生创新意识较高,创新能力不足,在创新人格上表现为较为严谨和踏实,但缺乏进取心和张扬个性的精神。
(一)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竞赛等活动
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提高认识,激发创业欲望。目前,全社会,各省市都在不遗余力举办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社会创业力量参与其中,为优秀创业项目和创意提供资金、人力、经验等支持,帮助具有创业潜力的项目进行创业孵化,提高创新成果转化。各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创业项目路演,创意集市等形式广泛征集大学生的创意,提高学生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在活动举办中,团学工作者不仅仅是活动的组织者、策划人,更应该是学生创新创业思想的引领者,带动者。不仅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应融入思想教育、意识培养和能力提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创新创业的本质和内涵。
(二)创建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精细化指导
针对学生日益增长的对创新创业个性化指导需要,高校团委、学生就业创业指导部门可以建立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 设立专门为大学生服务的创新创业咨询服务机构,针对大学生就业难、创业难问题进行科学而细致的剖析,帮助大学生正确自我定位,培养正确的择就业观念,培养创业意识,加强求职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培训,端正创业心态。
(三)以项目为载体,开展模拟或实战性创业演练
根据已有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调查发现,相较于讲座、竞赛、创业竞赛等活动,大学生更希望参与到创新创业的实战中,渴望接触和了解真实的创业活动,而这恰恰又是高校最难开展的一种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因此,高校团学工作者需要拓展校外资源,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目前,为顺应社会对创新创业培养需求,许多专门针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培训机构应运而生,一部分具有创业经验的企业人士加入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队伍中,他们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部门广泛合作,建立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挖掘学科竞赛中的创意项目促进创业成果转化
高校强劲的科研能力是科技类创业中重要的技术支持,高校应充分利用科研优势,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具有经济和社会价值的成果,鼓励具有科研实力的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科研资源开展具有社会应用价值的研究,高校团学工作者应充分挖掘学科竞赛、科技竞赛活动中涌现的具有创业潜力的项目和人才。同时,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更多学生加入到科学研究和学科竞赛活动中。
[1]陈雅彬.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意向调查报告——以福建工程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2017.
[2]王琪琪.大学生创新素质现状特征及创新意识培养开发但探索性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
(作者单位:福建工程学院)
陈雅彬(1988-),女,汉族,福建三明人,硕士,福建工程学院就业中心教师,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