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院校“互联网+”创新创业比赛的研究和探索

2017-12-01 09:54:24张俊鹏
长江丛刊 2017年27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职业院校比赛

张俊鹏

基于职业院校“互联网+”创新创业比赛的研究和探索

张俊鹏

近年来,职业院校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比赛蓬勃开展,随之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剖析,从意识唤醒、师资建设、项目选择、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研究和探索。

互联网+ 创新创业比赛 职业院校

自从1999年首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比赛伊始,创新创业比赛开始逐渐进入中国大学生的视野,并被各大院校和大学生接受。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直到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要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此后团中央、教育部、各地方政府机构开始在包括各类职业院校在内的全国所有高校范围内创建各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比赛。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并进一步阐释了将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与现代服务业、制造业相结合的必要性,从而促进互联网金融、工业互联网、电子商务等行业的健康发展,鼓励并积极引导互联网企业进军国际市场[1]。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李克强总理“树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核心激发高职大学生的创造力”重要讲话精神,适应职业院校大学生创业发展的形势需要,部分省、市区域内各职业院校成立了“职业院校创新创业联盟”,深入探索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规律,丰富创新创业教育方式和方法,协同共享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创立各种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比赛,推动和促进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

一、存在的问题

在“互联网+”背景下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比赛活动蓬勃开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学生参与意识不强

在外部环境中各种创新创业比赛轰轰烈烈开展的同时,职业院校的学生由于对国家相关政策认识不清、家庭观念、经济条件制约、人生定位等方面的问题,对各种创新创业比赛的参与意识不强:根据教育部《中国教育年鉴2015》发布的数据来看,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生源中农村学生大概占73%左右,他们囿于几千年来传统儒家文化“重文轻贾”思想和观念的影响以及传统家庭环境的制约,对创业心存顾虑,不愿承担各种不确定的风险,更缺乏丰富的人脉资源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清晰认识,没有坚实的创业资金来源,因此对创新创业大多数处于观望和徘徊的心态,甚至敬而远之;职业院校中许多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生活缺乏自信,自身修养差异较大,没有清晰的人生规划和定位,对未来非常迷茫,不愿尝试全新的思路和发展方向,这导致大部分学生对创新创业比赛持一种观望的态度。

(二)学生基本能力欠缺

大部分学生对创新创业了解基本局限于相关的创新创业课程,只将创新创业比赛当做一场普通的知识竞赛,忽视了对创新创业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积累,更忽视了比赛的最终目的和意义,受知识结构不完整的影响,大部分学生普遍存在着基本能力欠缺的问题。

(三)合格指导教师缺失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创新创业在大部分职业院校中都属于新兴学科,很少有专业教师是科班出身,因此讲授创新创业的指导教师中一部分是从不同二级学院、系部以及机关临时抽调的对创新创业感兴趣的不同专业的教师或管理人员,他们缺乏成熟理论的支撑,甚至可能都没有经历过任何创新创业方面的培训,很难做到对创新创业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性的、连续性的、可持续性的讲授。

(四)项目选择方向不清

大部分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之外的内容和“互联网+”及其背景下的相关政策、信息、行业发展趋势知之甚少,因此造成在创新创业项目选择的问题上脱离实际,项目中不伦不类的较多,无清晰诉求,忽视了项目的科学性、实际性和可操作性,导致项目只能高悬于现实之上而无法落地。

二、思考和探索

(一)唤起创新创业意识

创新创业意识的唤醒是开展创新创业课程的重要前提和必要基础,可以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形势分析论坛”等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当前“由于国际经济发展趋缓,国内经济面临着结构调整,社会需求相对疲软,学生就业压力极大”的现状;明确依赖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互联网+”相关内容;掌握国家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在各方面的扶持、鼓励和优惠的政策措施,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热情,让学生勇敢面对就业压力,主动地投入到汹涌澎湃的创业大潮中去。

(二)贯穿比赛于专业课程中

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进行的是一种典型的通识性教育,要在学习中贯穿创新观念和创新精神。创新创业比赛不能仅仅依靠创新创业的课程,更要把创新创业比赛和专业课程相融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同时结合互联网技术进行技术发展和应用方面的拓展训练,重视积累的过程,从小处着手,聚沙成塔,让学生逐步从专业课中提取创新创业基因以及灵感,并引申出相关的创新点,真正地把创新创业精神融入到学生的专业思维中,通过开放式的练习和考试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稳步推动教学改革发展,构建“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型教育模式。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高度强调课程的融合,如果说各专业课程教师是相关专业领域的“专才”,那么与之相对应,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应该是要懂得创新思维、管理、市场营销、法律、财务等方面的“通才”,对师资的能力要求非常高。因此更应该提倡师资队伍的“跨界融合”,要创造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良好环境,制定规范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任职条件和准入制度,建立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培养体系,推进教师和企业人员双向交流合作,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和企业人才到学校兼职任教常态化机制,切实提升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加强与行业合作建立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2]

(四)选择适合的创新创业项目

引导学生尽可能的以所学专业为基础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的选择,充分依靠和挖掘本行业的优势,以专业技术知识为基础,进行技术创新和行为创新,将创新创业项目与所学专业相融合。所学的专业对大多数学生而言都是他们最熟悉的领域,即使不熟悉也可以促使他们在有了一点专业基础认识的情况下能够自行查找资料并确定项目的具体方向和内容,尽量避免在学生完全不清楚、不了解的领域去寻找项目。

(五)组建跨界学生参赛团队

创新创业团队是学生发展自我、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对于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创新创业涉及到项目相关的专业技术、IT技术、管理学、营销学等多方面的学科,若学生参赛队伍的组建只是基于本专业,则很容易造成所选项目在某一组成方面的缺少和支撑,因此要合理构建参赛团队,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主,打破同一专业范围学生组队的模式,强调或鼓励学生进行自由组合的跨专业、跨院系甚至跨学校组队,取长补短,完善知识结构,发挥各自专业及不同学校的优势,促进不同学科的融合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意识,获得更加广阔的创业平台和发展空间。[3]

通过相关的创新创业比赛将理论和实际项目操作和运行结合起来,以比赛导向作为教育课程导向,可以极大地促进教学课程的开展,检验课程的教学质量,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逐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全面提高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综合效果,培养一专多能的创新创业人才。

[1]李克强总理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www.gov.cn/guowuyuan/2015-03/16/content_2835101.htm,2015-03-16.

[2]高国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互动融合中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16(12).

[3]李智超,王华.高职院校创业技能竞赛的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4).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张俊鹏(1977-),男,硕士,教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创新创业。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职业院校比赛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3:12
发芽比赛
大灰狼(2019年4期)2019-05-14 16:38:38
翻译硕士师资队伍建设的反思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51
选美比赛
比赛
最疯狂的比赛
智慧少年(2016年2期)2016-06-24 06:12:54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师资队伍建设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