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旅行文学的嬗变与超越

2017-12-01 02:55
小品文选刊 2017年24期
关键词:流浪汉旅程流浪

毛 宁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美国旅行文学的嬗变与超越

毛 宁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旅行文学源远流长,但旅行文学长期以来被视为亚类文学,被主流批评话语所忽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旅行文学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家的重视。该文从美国旅行文学的发生、旅行文学对欧洲文学的继承和超越、旅行文学与后现代文本的关系等方面探讨旅行文学在美国文学中的发展与影响。

旅行文学;嬗变;超越

旅行文学是西方小说16世纪到18世纪主要的小说样式,以流浪汉小说为主。作家记录主人公旅途中的经历,形成叙述人物之旅的旅行文学,因此这类小说称为旅程小说或路上小说。这样的叙事方式源于《荷马史诗》的《奥德赛》。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发展为流浪汉小说,成为西方商业文化的一种独创,后来消融到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中,西方很多文学经典都具有类似的叙事模式,比如《鲁滨孙漂流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在路上》等等。

笔者把这些流浪汉小说和受流浪汉影响的这些描写人在水上陆上漂流冒险的作品都称之为旅程小说。

旅程小说的特点是:1.描写户外空间,人在路上。2.旅程小说不写心理,它主要是以事系人,就是写人的行动,写人在旅途单枪匹马的活动。3.淡化家庭。

19世纪以后由于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在欧洲成为主要的文学思潮以后,旅程小说渐渐的边缘化了,而在美国却成为了一种主流创作模式,甚至至今不衰。美国学者詹姆斯·米勒说:“美国浪漫主义的特点是逃避和旅行……离开和旅行似乎构成作品中一个反复出现的比喻。”“美国文学之父”马克吐温在他的很多现实主义作品中也是通过主人公旅行的方式来观照美国的风土人情和政治制度,《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哈克和吉姆在密西西比河沿途的所见所闻;直到后来贝娄、凯鲁雅克的作品等,旅行主题或者说旅行文学在美国文学的演变过程中的地位和意义越来越重要,从早期的民族身份的确立,到现当代价值观的形成,其内涵和外延都远远超越了欧洲的旅程文学作品,成为具有美国特色的旅行主题文化标识。

1 通过旅程,认识美国现实和自己,实现“美国梦”

旅行不仅是指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跨越,而且常被视为对某种历程的经历,例如,它可以象征性地指代个人的成长,或者是对某种信仰的追寻。穿越全美、尤其是跨越大片未开发地区的旅行,是勇气和冒险精神的体现,这种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伴随着美国向西部的扩张而被放大甚至神化。“在路上”之于美国有着异常丰富的内涵,它包括美国梦的发现、追寻、实现和拥有。

美国作家中,沃特·惠特曼(WaltWhitman,1819-1992)大概是最早运用“在路上”的比喻来象征美国梦寻这一浪漫主题的,《草叶集》中有许多讴歌上路旅行、或歌颂以道路将美国的不同地方联结为一体的例子,旅行,以及美国的不同地区,被诗人以美丽而浪漫的语言加以描绘,其中的一个隐含义便是,踏遍美国的旅行充实了个体以及作为一位美国人的心中的内在性。

表现旅行与美国梦相联系的最著名的作品,无疑是克鲁亚克的《在路上》。当代作品《旅行的问题》中,把旅行置于现代和后现代的宏阔视野中加以审视,作者以现当代批评理论的尖锐与审慎,拷问往昔对旅行的过于简单化甚至浪漫化的理解,让我们洞悉旅行被遮蔽的一面:旅行不单表现万众憧憬的美国梦想,他也折射出光鲜表象后的丑恶的社会现实:吸毒、色情、暴力等犯罪和无法克服的贫富差距,而旅行往往是这一切的见证者。

2 美国式的旅程,流浪汉的继承与超越

一般说来,美国最早的流浪汉小说传统,可以追溯到19世纪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的《瑞普.凡.温克尔》,而真正标志着美国流浪汉小说达到第一座艺术高峰的作品,则是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到了20世纪,美国流浪汉文学的声誉,又主要是建立在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索尔.贝娄的《奥吉.马奇历险记》、杰克.凯鲁雅克的《在路上》和威廉.肯尼迪的《流浪汉》之上。这些作品继承了欧洲流浪汉小说的艺术传统,同时也反映出了鲜明的时代风貌与独特的美国精神。

流浪汉的流浪模式分为两种:一是生存流浪;二是精神流浪。美国式的旅程小说中的流浪更倾向于精神流浪:在路上——漂泊——追寻——回归。很多作品中的主人公在经过艰辛的流浪探索后,最后几乎都获得了精神上的回归,回归社会,回归现实,回归“爱”的诗意——这就是美国式旅程小说中流浪意识的终极指向,显示其所具有的超越种族、时空和国界的普遍意义。在继承欧洲流浪意识的同时实现了文化上的超越。

3 重塑当下文学空间

空间作为社会空间的社会生产,这对于文学的理解意味着什么?现任教于英国达勒姆大学地理系的麦克·克朗1998年出版的《文化地理学》中,以《文学景观》为题专门讨论了文学中的空间含义。他指出,过去20多年里地理学家开始日益关注各式各类的文学作品,视之为探讨景观意义的不同模式。文学诸如小说、诗歌、戏剧、传奇等等,故此是各显神通,在展示它们如何理解和阐述空间现象旅行既有时间的跨度,又有空间的位移,旅行文学作为行旅体验的文化书写,对自我文化和异质文化必将做出一番比较,因此,旅行文学“极易产生自我—他者的身份意识和历史的比照玄想”。旅行文学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关注异域情与自我认知的关联性。

保罗·奥斯特是当今美国文坛久负盛名的后现代主义作家,他对旅行文学的叙事进行了新的尝试,重塑了文学空间,并且影响了一批华裔作家的作品,比如《第五和平书》等,这种风格在《密室中的旅行》中得到完美体现。

总而言之,美国旅行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折射在当下全球化背景下的各国写作来看都是极为重要的,在旅途中观照未来将面临的危机幻想关于爱、信仰、真、善、美的本质,是作家利用这一模式的目的所在。进一步而言,旅行作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认知方式,目的是依靠外界实现自身的完整。

[1] 周宪.旅行者的眼光与现代性体验—从近代游记文学看现代性体验的形成[J].社会科学战线,2006,(6):115~120.

[2] 李岚.行旅体验与文化想象—论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游记视角[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5):43~44.

[3] 空草.维多利亚女性旅行家笔下的东方[J].外国文学评论,2009,(4):233~235.

毛宁,湖北大学知行学院人文系教师。

I106

A

1672-5832(2017)12-0254-01

猜你喜欢
流浪汉旅程流浪
独一无二的生命旅程
孤独温暖旅程
流浪
坐着小船,开启一段发现春天的旅程
日本的流浪汉与我
流浪的歌
爱情从这里开始
流浪猫鲍勃
给远方
海参崴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