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雪茹
(四川省旅游学校 四川 成都 610000)
中职校园欺凌的现状分析及校内综合干预方法
欧阳雪茹
(四川省旅游学校 四川 成都 610000)
校园欺凌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无论在中小学还是高校都充斥着校园欺凌带来的伤害。其发生原因本身与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心理健康有无法分割的关系。本文立足中职院校的范围,通过讨论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的现状与特点,试图提出立足于心理学的干预方法,意在为遏制校园欺凌,保卫中职生心理健康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中职校园;校园欺凌;干预方法;心理学
1.1 中职校园欺凌的现状及特点。校园欺凌的分类根据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型,在此只对基本项做讨论,基本四项为:网络欺凌,社交欺凌,言语欺凌和身体欺凌。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在所有类型的校园欺凌中,网络欺凌发生比例在24.9%,其中:隐私,个人信息被同学发布到网上占6%,在网上被同学骂,被欺负占8.3%,在手机上收到来自同学的嘲笑或难听的话占10.6%。城市发生概率12.3%,低于农村17.8%。社交欺凌的发生比例占48.6%,其中:有同学传播关于自己的八卦,小道消息占32.3%,被同学孤立,排斥占16.3%。城市发生概率34.6%,低于农村发生概率42.1%。[1]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言语欺凌的发生率最高。这种类型的欺凌却往往被忽视,不被及时处理和干预。应引起各方面高度重视。各种类型的校园欺凌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基本上每次发生都会伴随多种形式。[2]
1.2 校园欺凌干预意义。上文提到的数据揭示出校园欺凌现象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现象。从被欺凌者的角度来看,更有创伤应激障碍,性格与价值观形成方面的严峻影响;从欺凌者的角度看,除导致其违法行为的发生,更会造成不良人格特点或暴力倾向等等。欺凌行为对当事双方,对学校乃至社会都有极大的伤害。
2.1 校园欺凌的内涵及具体界定方式。我国法律对“校园暴力”“校园欺凌”等概念并未进行规定,学术界也未能统一观点。本文为了讨论更具针对性,在此只讨论狭义上的校园欺凌,狭义校园欺凌定义为:在幼儿园,中小学及其合理辐射区域内发生的教师或者学生针对学生的持续性的心理性或者物理性攻击行为,这些行为会使受害者感受到精神上的痛苦。(本定义不包括外来入侵者作为施暴者的侵犯行为,也不包括教师作为受害者的侵犯行为)[3]。
校园欺凌应与校园暴力的概念明显区分开来,校园欺凌应具有以下特征:
不包括高校,涉及范围应是中小学包括幼儿园及其合理辐射区域;实施欺凌者应当与被欺凌者有一定交往关系;受害人不包括教师;欺凌行为具有长期反复性和对象固定性;被欺凌者处于低权利低地位状态,与实施欺凌者地位权力不平等,被欺凌者不能自由选择进退。其中,缺少任何一项都不符合“校园欺凌”的定义。
2.2 中职校园欺凌的特点。中职院校的校园欺凌现象在本身具备中小学校园欺凌的共同表现特征的同时,也具有自己的特点:
校园欺凌发生频率更高,现象更严峻。因为中职生生源较差等问题,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导致更严重的校园欺凌;
中职院校的校园欺凌受更多家庭环境影响。家庭是人格的加工厂,中职生心理成长同样受到家庭教育方式的巨大影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对中职生的心理发展、人生道路都会起到巨大的扶正作用,反之则会严重影响中职生的心理健康和人生道路的顺利发展。这些都易形成欺凌和被欺凌,是公认的产生校园欺凌的原因之一。
以笔者工作的中职院校为例,抽取四个班级做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共计抽查161人,以下引用家庭方面部分结论:
家庭情况:90%来自省内城市,家庭经济收入特困生占17%;密切关注学生学习情况,经常主动联系老师的只占40%,家庭教育基本没有效果的占36%;家长职业大多是企业职工、个体经营、下岗职工。平均为31%、25%、23%。家长文化水平低,教育引导孩子的方式方法缺少科学性。从分析数据看:父母一方学历在初中和初中以下的占40%,家庭教育办法不多。单亲家庭占12%,不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学生占29%。经济困难家庭多。家庭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45%,特困生占15%。
我校中职生的家庭情况并不是个例,中职院校的问题家庭数量普遍比普通高中和高等院校多,在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当中发现,真正因为学生本身问题造成的不优秀只占非常小的比例,大多数的情况都受家庭直接影响。问题家庭是中职院校校园欺凌频发的一个主要原因。
3.1 入校的心理健康调查信息收集及每年定时的信息更新。在问卷中加入对其基本信息(不记名)的收集,也可以让我们初步判断问题的根源在哪几个方向,在以后的工作中,重点关注。每新学年因进行一次信息更新,需要根据年级专业重新调整问卷内容。以便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其他状态变化。据笔者了解,目前中职院校当中较少做到这方面,这和目前中职院校普遍不重视心理教育有极大关系。
3.2 增强学校心理学学习的大氛围。大氛围包括是否重视心理教育,对“心理健康”概念的宣传,本校心理教育教师的教学水平等几个问题。就笔者工作的中职学校来看,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亟待提高:学校虽设置了心理健康课程,但对其并不重视,大多数学校都未设立符合规定的心理咨询室,有的学校甚至根本没有设立,在配合心理健康的方面所开展的活动更没有,学生大多只能在每个礼拜唯一的心理健康课受到缺乏针对性的心理健康学习。部分院校甚至是德育,思政老师坐镇,非本专业人才实施教学。在此,笔者试提出以下几点方法
正视心理健康课程实施的重要性,必须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设立基本符合规定的心理咨询室;更要开展多项工作辅助,将“心理健康”的概念深入到学校的各个角落。方法有很多,在此推荐每年开展心理健康工作周,主题班会,定期开设专家讲座等;提高本校心理教育老师的平均水平,不聘用或少聘用非本专业教师从事心理教学工作,提高本专业教师参培的频率,鼓励其提高学历。
要做到上文提到的两点,离不开整个社会及教育制度的支持,只有我们整个社会的大环境真正从各个方面支持心理教育,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才能从根本上预防校园欺凌的发生。
[1]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NSRC)设计与实施的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
[2]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NSRC).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7.
[3] 任海淘.“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及其法律责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2017:5.
G712
A
1672-5832(2017)12-017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