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超
(成都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00)
浅析综合材料在当代艺术中的发展与运用
索 超
(成都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00)
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由于现代审美艺术的介入,艺术家在创作中所使用的材料和语言、所要表达的观念与主题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同步改变。在画面中,对材质美的追求更加多元化,材料的创新及技法的创新是艺术家用来表现自身观念的一个媒介。也正是由于这种多方面的思考,绘画艺术也逐步走向综合,扩大了绘画表现的视觉语言与和新领域。
综合材料;当代艺术;发展;应用
综合材料绘画是不受传统绘画媒介局限的自由性绘画,它具有观念、材料、艺术形态上的突破和创新。在材料与技法上都打破了传统的绘画方式。包括水性、油性、丙烯、矿物质等颜料,又或者加上玻璃、泥土、金属、陶瓷、化学材料等。只要运用得当,寻找到恰当的艺术视觉表达语言和艺术风格,就能够通过材料表达出艺术创作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指向。
所谓综合材料的“综合”是指运用不同材料和媒介,通过巧妙的布局、组织、衔接,将其融为一体的综合绘画形式,而不仅仅是材料和媒介的简单结合。综合材料绘画已经成为当代绘画的精神观念与物质表现的结合,也是艺术表现手段与各种媒介之间的综合运用的实验方法。多元材料的注入,在很大的程度上增强了作品画面的表现力与伸张度。
20世纪初,在西方立体主义的先驱们首次将综合材料应用在创作上开始,综合材料就以一种独特的姿态展现在艺术史中。
当时主要以毕加索为代表的一批画家中,他们运用了一种新的技术与材料,将旧报纸、油画布、纸板、乐谱等材料用拼贴的方式运用到画面中。利用类似于梳子的工具刻意制造出木纹的效果,他们把木屑、沙子及颜料混合用以制造特殊的质地以及制造出各种肌理效果,后来美术史上把这一创作的时期称之为“综合的”或“拼贴的”立体派――即综合立体主义。[1]立体主义、波普艺术等一系列的当代艺术运动和潮流,不断的推动了艺术家创作观念的改变和对综合材料的运用。艺术家们不断的突破传统艺术形式,形成新思维,推动综合材料绘画不断的演变与发展。
综合材料的出现,给传统绘画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创新观念伴随着材料技法的实验。
安塞姆·基佛是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画家之一,在当代艺术创作中,他的作品极具时代性;他的创作方法不论是在观念上还是材质上,都不同于其他流派。他的作品在表达人的生存状态及精神世界时,在材质上选用的是被腐蚀的一种铅,这种铅本身带有着阴沉的废金属的材料色调,这种材料能够给人带来非常强烈的心灵与精神的冲击,在视觉的感受上十分震撼。在传达自己的创作理念时,他常以圣经、瓦格纳的音乐;以及对纳粹的讽刺为线索。在方法上大量采用拼贴和厚堆的技法来组织画面的基层。铅、稻草、纸张、钢铁、铜锈、泥土、油彩等等,任何材质都被他所物化,重新赋予了生命的意义和历史的使命感。[2]他的作品《夜晚的命令》充分表达了对战争中生存环境的反思,也体现了他对人们深层的心灵活动、视觉以及精神的探索。
与此同时,对现成品的挪用、拼贴、戏仿则变成后现代主义绘画中最主要的语言表达方式,其代表人物为罗伯特·劳申伯格。罗伯特·劳申伯格的创作观念主要是从材料观念出发,以材料为媒介来表达创作的思想,这也是综合绘画运用材料来表达思想观念的主要方式。
在尚扬最初的系列作品中,他将油彩与高原纸巧妙结合;将纸浆、石膏、乳胶等混合在一起,附在画布上,在画面上根据结构、空间的安排,做出不同的肌理感。在之后的《大风景》系列作品中,在制作方法上丙烯颜料和油画颜料相结合,并在画面中贴入感光胶片。这系列作品揭示了后现代的一切物质化与商品化给人们带来的矛盾状态与心灵的灾难,同时以诙谐的态度对多元文化进行了强烈的讽刺。[3]
综合材料在中国的起步虽然比较晚,但是发展却很迅速;它打破了传统的绘画方式,更多的介入了新材质与新技法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从历届的全国美展参展趋势来看,综合材料绘画已经形成积极地发展趋势。但材料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被一些保守的意识所困扰。社会在进步,我们的思想也必须进步;材料只是一种媒介,更多的还是艺术家的观念。我们应该大胆的去探索材料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应用新的工艺与材料,根据不同材料的特性,赋予它们新的表现形式。艺术的发展必然要不断地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真正体现出综合材料绘画的民族特征。
要想更好的发展继承综合材料绘画,必须研究材料,同时结合时代及文化的特征深入挖掘其精神特质。不要仅仅单纯的依赖于技术,最应该关注的是作品的精神负载和文化内涵。因为任何绘画作品的创作都不可能脱离文化背景等因素来片面孤立地进行研究,更不能脱离中国传统民族文化。
[1] 陈守义.《材质.构成.表现》[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2] 马路.《材料与表现》[J].黑龙江出版社,2000;
[3] 张国龙.《当代·艺术·材料·空间》[M].吉林出版集团,2006;
索超(1991.02-),男,汉族,甘肃,研究生,成都大学,研究方向:美术。
J211.6
A
1672-5832(2017)12-014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