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斌 谢 闻
湖北省国家级田径传统项目学校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李平斌1谢 闻2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以湖北省国家级田径传统项目学校为切入点,剖析学生参训动机、学训态度、运动技术等级与个人发展意向等现状,提出湖北省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策略,即规范管理,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待遇,健全教练员激励机制;加强引导,学习与训练两不误;寻求合作,拓宽人才输送途径。促进田径后备人才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湖北省 国家级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田径后备人才 培养策略
2015年北京田径世锦赛上,中国队获得了1金7银1铜的较好成绩,这与我国近年来重视并加大力度培养优秀田径后备人才息息相关。2013年体育总局联合教育部印发了《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办法》,明确了学校申报与命名条件、建设与发展目标等,特别强调严格执行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使学生体育活动具有特色,并至少在两个体育运动项目上形成传统等[1]。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强健体魄。由于国家层面对学校体育尤其是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高度重视,部分家长也倾向于其子女在接受文化学习的同时参加体育特长训练。但是,目前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仍存在着学生的学习和训练管理不够完善,相关部门缺乏协调等诸多问题[2]。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湖北省国家级田径传统项目学校在学生管理、学生参训动机等方面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策略,以提高湖北省田径后备人才培养质量。
以湖北省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武汉四中、沙市中学、黄石二中、大冶一中、葛洲坝中学)的200名田径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采用文献资料法,查阅中国知网,近十年来有关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文献,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同时,设计“国家级田径传统项目学校调查问卷”,向学生发放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2份,有效度为96%。采用EXCEL2007软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1、学校分布与管理
目前湖北省共有96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其中田径项目42所,但只有12所被命名为国家级田径传统项目学校,其分布:武汉市3所;黄石、襄阳和荆州各2所;宜昌市和仙桃市各1所。这些学校硬件条件较好,学生在接受文化课程学习的同时可以进行系统的田径训练。在学生管理方面,各级学校成立了由主管体育工作的副校长负责的领导小组,教练员负责田径队训练,班主任把关学生的学习成绩等。但实地调研发现,个别学校更多地关注校田径队的比赛成绩和学生的升学率,对学生的日常训练和文化课学习关心不够,不利于体育特色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后备人才的培养。
2、参训动机
学生参训动机是其坚持不懈地参加田径训练的动力,全面分析学生的参训动机,有助于教练员更好地制定训练计划。调查问卷显示:(1)91.7%的学生是为了在参加高考中提高竞争力,具有该动机的学生学习与训练有着强劲的动力。实地调查发现,个别学校出现学生复读来提高比赛成绩,以获得达到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条件。(2)79.8%的学生因为对田径运动的兴趣爱好来参加训练,有利于学生进入高校后,学习相关体育理论知识或从事体育学研究。(3)想成为优秀运动员的仅占到22.9%,学生对专业运动员的需求意向不高,这也违背了建立国家级田径传统项目学校,培养田径后备人才的初衷。
3、学训态度
学生对学习和训练的认知态度是个人成长为优秀运动员不容忽视的因素。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意识到学习和训练的重要性,但一致认为学习比训练更重要。有156名学生认为学习非常重要,占到总人数的81.3%。但实际上学生很难处理好学习与训练的关系,因为田径训练多为重复性练习且练习手段较为单一,运动成绩提升较慢。训练中,教练员要求学生要认真刻苦训练,尽快提高运动成绩;但同时也感到,学生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进行文化学习。如何处理好学训关系,一直是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教练员和任课教师应经常强调文化课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因训练和比赛占用了学习时间,应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补课[3]。
4、运动等级与个人发展意向
学生田径技术水平受其主观训练态度与教练员科学化训练水平的影响,而运动等级可以直观地说明其田径训练效果。调查问卷显示,学生运动等级主要集中在三级和无级别,占被调查人数的85.9%;一级和二级分别占到7.8%和16.7%。努力达到二级运动员等级水平,保证二级运动员的升学是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的重点。二级以上级别的学生是参加高校组织高水平测试和单招的基本前提,也是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的重点对象。学生个人发展方面,仅有3.6%的学生愿意去省队继续从事田径训练。35.4%的学生希望通过高水平测试进入高校学习;27.6%的学生愿意进入体育大学学习;21.9%的学生愿意进入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习。可见,超过95%的学生选择田径训练都是为了获取有利的条件以便考取各类大学。
1、规范管理,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首先,行政主管部门(体育局和教育局)应转变观念,制定政策并将合理的体育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保障国家级田径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将领导支持度、学生招收与输送、运动队管理与建设、教练员训练水平与学生竞赛成绩等纳入国家级田径传统项目学校考核评价体系中,对工作突出的个人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以确保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称号。同时,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吸引更多的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田径训练,从而挑选有潜力的学生充实到校田径队培养。
2、提高待遇,健全教练员激励机制
教练员是田径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导者和监督者,因此,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提高其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地位,将体育教学、课外活动和田径队训练计入正常教学工作量,把学生参赛成绩纳入教练员考核工作中,并制定适合国家级传统项目学校的教练员激励机制。同时,提高教练员的训练水平,鼓励其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进修和学术交流活动,与时俱进,学习并掌握先进的运动训练方法,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4],培养优秀的田径后备人才。
3、加强引导,学习与训练两不误
学生自身状况是影响田径训练水平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教练员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充分调动并挖掘学生的训练潜力,以取得较好的运动成绩;另一方面,协调任课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制定合理的课外文化补习与辅导制度,使其掌握升学考试所必须的文化知识,满足学生的个人发展意向。学生广泛的升学路径也是“体教结合”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的目标。
4、寻求合作,拓宽人才输送途径
一方面,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以赞助等多种方式支持校田径队的训练,利用企业的资金和人力资源优势,改善学校的训练条件。另一方面,加强与各高校的联系,积极参加各高校举行的夏令营,在符合相关招生要求的情况下,积极向高校输送田径后备人才。
研究符合我省现实情况的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策略,促进田径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的不断完善[5],也是当前健康中国背景下,国家级田径传统项目学校所要承担的使命。一方面,强化体育课和体育课外锻炼效应,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不断提高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田径训练水平,培养并选拔田径后备人才,有效地推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办法[Z].体青字[2013]10号,2014-03.
[2]赵德勋,黄玉山.我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研究综述[J].中国学校体育,2007(03):12~15.
[3]贾三刚.山西省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4.
[4]许延威.辽宁省田径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J].辽宁体育科技,2005(03):35~41.
[5]李相如.中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发展现状与管理机制研究[J].体育科学,2006(06):16~27.
1.武汉大学体育部;2.黄石市众邦城市住房投资有限公司)
李平斌(1962-),男,武汉大学体育部,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训练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