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海清 吕小玉 龙雪梅
高校研究型师生联合党支部建设初探
黎海清 吕小玉 龙雪梅
高校基层党组织需要结合所在单位自身实际创新性的开展党建工作才能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学院中创建师生联合党支部可以充分发挥师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全院范围内营造出创优争先,团结奋发的科研氛围,从而促进教学院科研水平的提升。
联合党支部 党建 科学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做思想政治工作能力。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结合所在单位的教学科研实际创新性的开展党建工作才能有效的解决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
当前,高校各学院的教师党支部基本由数个教研室共同组成,研究生党支部则大多按年级进行划分。笔者所在单位为专业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学院教师及其所带研究生主要以实验室、教研室或课题组为单位定期组织师生研讨和学习交流活动。根据这个情况,我们尝试实验室或课题组为单位成立教师研究生联合党支部,从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着手,结合各课题组的科研学习工作,加强对教师和研究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使学院教师和研究生党建呈现出新的活力。
联合党支部由党员教师和各年级党员研究生共同组成,打破了原有的年级和班级界限,发挥师生的联动性,实现支部成员以共同研究方向为基础的纵向管理。联合党支部围绕科研课题的研究攻坚,开展理论学习和党组织生活,通过联合党支部的建设,进一步密切党员师生的关系,发挥优秀师生党员言传身教的作用,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结合中心工作开展党建,提高师生参与度,从而提升党建工作的效果;强化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从而促进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升。
第一,把教工和研究生按课题研究方向组成新的联合党支部,在本课题组内,同属一个党支部的党员同志沟通交流较为方便,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工、研究生参加支部会议、支部生活事务等方面的积极性。
第二,教工党员和研究生党员以课题组形式融入到一个党支部内,教工党员可以给研究生党员起到更多的言传身教的作用,可以从学习、科研、生活等方方面面给研究生党员及部分本科生党员树立起榜样,通过发挥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在每个课题组全体成员中营造团结和谐,奋勇争先的组织氛围。
第三,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可以得到导师和普通同学更多的关注和参与。在党员发展实际操作中,课题组导师和群众学生能够很好的结合平时的学习和科研工作,对对拟发展的党员提出意见,使得党内外群众意见更加切合实际,提高党员发展工作的透明度和公认度。另外,还可以定期征求实验室导师和非党员师生对支部建设的建议,针对这些建议改进完善支部的工作,提高党支部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第一,加强支部委员设置。联合党支部中,支部书记一般应由教工党员担任,研究生党员可以担任支部副书记或支部委员。院党委加强联合支部的培训和指导,通过党务培训、工作交流、实践参观等方式,提高研究生党支部委员们的综合素质与党务工作能力。
第二,充分利用教研室和实验室场地优势,建立各支部党员活动中心,并结合每个课题组的科研方向建设有各自特色的支部文化,形成符合党组织学习要求和支部师生党员特点的支部精神,增强支部党员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激发支部党员学习动力和自豪感,提升联合党支部在科研工作中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三,各支部可根据例行组会时间和地点安排支部组织生活会和支部学习。但要严格党的组织生活,每月至少开展一次组织生活会。根据上级党组织的安排部署,贴近党员的思想、生活、学业和科研实际,精心设计开展组织生活,创新组织生活形式,开展开放式、互动式党内组织生活,确保组织活动的质量和效果。通过开展民主评议,督促党员加强党性分析,提高党性修养,完善党员思想状况汇报、党员联系群众等各项制度,促进师生党员在科研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一,部分同学可能会认为科研贡献较大、学生较多的导师名下的同学在入党申请时存在一定的优势。
解决建议:学院党委和相关负责老师制定科学合理的党员发展方案。研究生在申请入党时,还是按年级或班级为单位的团组织来进行推优,在本年级的团支部和课题组两个单位进行党内外群众意见征集,做到入党申请人的综合全面考察,实现党员发展的公平公正。
第二,部分课题组组建的党支部党员人数较多,可能导致其他课题组组成的党支部党员人数偏少,从而影响后期支部活动的开展。
解决建议:在组建新的党支部初期应充分考虑到支部党员人数的大致均衡。综合统筹每个课题组当前教工和研究生党员的人数,以及今后党员发展的趋势。
[1]曹有光.高校师生一体的党支部工作模式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2]陈秀清,刘伯玉,杨润贤.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的实践探索[J].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论丛,2011(01).
[3]何蕴华,谭启亮,宋著立.开展师生支部共建,创新党建工作新途径[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7).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黎海清,男,汉族,广西桂林人,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