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文莹
教育扶贫研究述评
焦文莹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我国学者一直关注教育扶贫的问题,取得了优秀成果。文章根据近年的研究成果对教育扶贫理论和模式的进行反思,对教育扶贫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以供日后研究及参考。
教育 扶贫 研究述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任领导人为中国人民脱贫致富事业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我国基本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949-1978年计划经济体制下个体分散救济式扶贫、1978-1985年改革经济体制方式减贫、1986-1993年大规模开发式扶贫1994-2000年八七扶贫攻坚、2001-2010年开发式扶贫与救济式扶贫相结合、2011年到至今的集中连片地区区域发展带动开发式扶贫阶段。[1]尽管如此,我国的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们依旧没有摆脱贫困,截止2016年底,我国还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832个贫困县和12.8万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630万人。[2]脱贫致富的任务依然艰巨。
1、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研究
从人力资本的角度研究教育扶贫主要是研究人力资本存量以及投入量对解决教育贫困的作用。最先由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和作用,之后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W.Schultz,1960)正式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他对人力资本进行具体的数量化计算,运用独有的经济增长余数分析法研究教育与人力资本的关系,得出教育可以极大的促进社会经济增长。[3]学者方超、罗英姿(2016)利用我国1996-201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基于Lucas模型的分解,检验出教育人力资本对我国经济增长有推动作用。[4]
2、基于贫困文化视角的研究
学者奥斯卡·刘易斯(Oscar Lewis,1959)从社会文化的视角分析了贫困的原因,他认为贫困虽然表面看起来是一种经济现象,但是是一种自我维持的内在体系系统,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以及行为准则等都比较固定,会产生贫困代际传递,一代一代的贫困下去。[5]张志荣(2016)认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是教育事业新使命,教育的育民、安民从而使得教育达到富民的作用。[6]
1、教育扶贫概念、内容的分析
谢君君(2012),李兴旺等(2017)认为教育扶贫是以脱贫致富为目的,以各省、各县、各乡镇的贫困人口为对象,各级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培训机构等一切相关教育部门通过教育来加强受教育对象知识技能水平和文化素养。[7][8]刘军豪(2016)认为教育扶贫有两重含义:首先,是扶教育之贫,通过加大教育经费投入、调整相应教育结构、实行教育政策倾斜等多样的方式和手段来达到教育扶贫的最终脱贫致富的目的。其次,是依靠教育扶贫,通过提升知识技能和素质,加大人力资本存量和质量以及改善贫困文化等方式也确实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经济、文化面貌,达到了减贫和脱贫的最终目的。[9]
2、教育扶贫功能、特征的分析
严万跃(2006)认为教育扶贫功能表现形式:首先,教育扶贫不仅可以使得扶贫对象拥有脱贫致富的知识技能,还可以转变扶贫对象的传统思想观念。其次,教育扶贫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可以获得个人效益。再次,教育扶贫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虽然教育投资具有长期性和迟效性,所以需要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和机构有步骤的进行教育扶贫服务和资助,使得贫困人口可以专心做好教育扶贫的工作。最后,教育扶贫可以产生广泛的社会效益。从长期贫困地区发展效果来看,可以加快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普及以及信息的现代化,使得个人文化、社会经济可以得到协调发展,国民素质得以普遍提高。[10]
3、教育扶贫模式的分析
范涌峰等(2017)以海南省为例,提出了“三位一体”教育扶贫模式,是指由“三位一体”的目标模式、主体模式、运行模式构成的教育扶贫模式。[11]首先,以教师师资队伍为基础,建设标准化学校,建立教育帮扶机制,从而使得教育数量少和质量差的情况得以改善;其次,促进教育公平,平衡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并继续提供职业教育,使得贫困学生可以学习专业职业技能,提升毕业、就业的机会;最后,保护区域生态,实行以异地搬迁和生态补偿,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何家理等(2013)以特困区中的安康市为例,提出了“四位一体联动机制”教育扶贫模式。[12]全面规划是指通过建立城市事业发展规划来实现教育强市。全面保障是指优先为教育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全面参与是指要建立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共同参与教育发展的格局。全面发展是指各级各类教育得以均衡发展,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
秦瑞芳等(2011)认为,为了使贫困地区实现减贫脱贫的目标,需要通过教育作为媒介使得人与自然达到“共生、共赢”。[13]孙华(2013)对我国民族地区现状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多居住在偏远山区,像一些特困区域都是人口众多、环境恶劣,贫困程度大,难以减贫脱贫的地区,所以教育扶贫工作显得尤为重要。[14]教育扶贫面临以下相关问题:(1)教育扶贫跨地区协调工作难以开展。国家确定了11个连片区,这些连片区跨省跨民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以达到一致,形成教育扶贫一体化。(2)教育发展不均衡。城乡发展不均衡,城乡教师福利待遇有区别;中部、西部地区之间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同一民族区域各校之间的教育发展不均衡。(3)教育扶贫资金投入不足。地方财政支持有限;社会资金来源渠道狭隘;贫困群众自身资金不足,难以支付教育成本。
李有发(2006),奂平清(2001)从教育层面解读了贫困问题,认为造成贫困地区贫困不仅仅有经济因素,更为重要的是教育因素。[15][16]因此:(1)建立以教育扶贫为主,多种扶贫方式相结合的扶贫体系。(2)国家应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力度,对其实行特殊的教育政策。(3)加快农村贫困地区教育改革步伐,使得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并行发展;在乡镇建立以当地学校为中心的社区教育体系。(4)充分利用现有的人才资源和引进优秀教师来加强农村贫困地区师资队伍建设。
徐洪林(2004)从教师支教的的角度对贫困地区的支教扶贫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支教工作缺乏理论系统性的指导,支教的随机性和盲目性造成支教活动缺乏时效性和发展性;贫困地区的支教活动辐射性弱,不能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支教学校观念落后,认为支教仅仅是一种政治任务,使得支教学校与受教学校的教育工作难以开展;支教学校采用的是派出教师这种单一的支教形式。[17]因此,从教师支教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建立支教建立机制;加强对支教理论研究;建立多样化的支教模式。这样才会使得贫困地区的支教工作得以更好的开展,教育扶贫工作的得以顺利进行。
陆璐(2012)从非政府组织的角度来分析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情况,认为非政府组织有以下特点:承担具体的政府扶贫项目,扶贫模式新颖;与农民直接接触,扶贫效果明显;准确瞄准扶贫对象,点对点扶贫;积极传播新的知识和技能,以提升农民脱贫致富能力为本位,从而使得其农村扶贫行为具有了这些优势:因此非政府组织的教育扶贫对策有:加强非政府组织的自身建设,减少领导层权利集中的问题;建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扶贫工作中的平等合作的关系。[18]因此,从非政府组织的角度分析:(1)建立以教育扶贫为主,多种扶贫方式相结合的扶贫体系。(2)国家应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力度,对其实行特殊的教育政策。(3)加快农村贫困地区教育改革步伐,使得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并行发展;在乡镇建立以当地学校为中心的社区教育体系。(4)充分利用现有的人才资源和引进优秀教师来加强农村贫困地区师资队伍建设。
[1]黄勇.“精准扶贫”新形势下贵州扶贫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EB/OL].http://www.gzhjbh.gov.cn/ztzl/jszg/787148.shtml,2016-11-14.
[2]国务院.“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Z].2016-11-23.
[3]Theodore W.Schultz.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51).
[4]方超,罗英姿.教育人力资本及其溢出效应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Lucas模型的空间计量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6(08):21~29.
[5]Oscar Lewis.Five Families-Mexican Case Studies in the Culture of Poverty[M].Basic Books,1959.
[6]张治荣.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教育事业新使命——兼议十八大以来教育理论创新对教育政策实践的导向价值[J].宁夏师范学院报,2016(05):199~124.
[7]谢君君.教育扶贫研究述评[J].复旦教育论坛,2012(03):66.
[8]李兴旺,朱超.教育扶贫理论研究综述[J].科教导刊(下旬),2017(01):6.
[9]刘军豪,许锋华.教育扶贫:从“扶教育之贫”到“依靠教育扶贫”[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6(02):42~53.
[10]严万跃.论现代教育的扶贫功能[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77~80.
[11]范涌峰,陈夫义.“三位一体”教育扶贫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0):29~32.
[12]何家理,李孝满,张翔.“四位一体联动机制”教育扶贫模式探析——安康市教育扶贫模式实证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59~62.
[13]秦瑞芳,闫翅鲲.“共生”视角下的农村教育扶贫路径探讨[J].教学与管理,2011(24):16~17.
[14]孙华.关于我国民族地区教育扶贫攻坚的梯度思考[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03):174~178.
[15]李有发.教育扶贫的现实依据及其对策[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6(2):14~16.
[16]奂平清,王等等.农村贫困地区教育扶贫及其对策探析[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1(01):47~51.
[17]徐洪林.对口支教现状及其对策[J].成都教育学院学,2004(04):55~56.
[18]陆璐.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扶贫的问题和对策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53~55.
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焦文莹,女,汉族,湖北咸宁人,学生,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