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中国传统绘画数位典藏及传播探讨

2017-12-01 02:48蔡劲松
名家名作 2017年5期
关键词:典藏数位绘画

蔡劲松 周 博

新媒体语境下中国传统绘画数位典藏及传播探讨

蔡劲松 周 博

新媒体语境下的数位典藏,对中国传统绘画在当下的传承和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分析新媒体发展及其对艺术传播影响的基础上,就中国传统绘画数位趋势、数位化典藏的价值与意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新媒体技术;中国传统绘画;数位典藏;文化传播

在数字信息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新媒体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在此背景下,从文化传承和艺术传播的视角看,中国传统绘画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迫切需要新媒体技术的强力支撑,利用数字技术和新媒体手段将经典绘画再现或再造,以达到既保护文化遗产又传播艺术经典的双重目的,在让其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增强人文互动与审美体验,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发展及其对艺术传播的影响

2015年10月,笔者在北航艺术馆策划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衍生——两岸水墨与数位艺术互动展”,汇聚了海峡两岸1 4位知名艺术家1 4件水墨原作及其数位互动作品并置展出。这次展览以深化两岸在水墨艺术传承与创新、传统艺术与数位科技融合领域的“双对话”,以及在艺术与科技的交互、交融中,碰撞出新的创作理念、创意思维、创享空间与人文火花,受到学术界和新闻界的广泛关注。在学术研讨沙龙中,专家围绕传统水墨画能否与数位艺术相结合、它们的结合将会带来怎样的面貌、是否可能产生新的思考和方向等问题,展开了充分研讨交流。大家的共识是,当新媒体成为社会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与媒介时,数位科技与艺术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无论从水墨艺术自身的传承与创新,还是从文化创意和艺术传播角度,两岸艺术家通过展览的交流与对话,穿越时空、携手“衍生”,都具有重要的文本价值与探索意义。

长期以来,科技对艺术创作及其传播一直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新媒体的诞生及发展,与数字技术和传播技术的进展有很大关联。“新媒体”是一个相对概念,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即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在互联网思维的大趋势环境下,新媒体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结合图像、声音、文字、影像等多媒体的方式,通过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观者直接而快速地呈现信息或观念,不受时间和场所的制约,达成跨媒体、跨时空的传播。

新媒介承载了两个必然因素——历史发展长河中的探索精神和“新”媒介本体物质属性。在新媒体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首先是媒材逐渐出现,如文字或图像被刻于石头或器皿上,到纸张发明后可以记录在纸张上并保存,在印刷术发明后可以更快速印制书本使其传播。再如,之后的摄影、录像、电脑等可以方便并直接地记录内容,到数字技术普及,资讯存储量大,传播快,范围广,新技术在不断探索特定媒材的独有特性中发展壮大。随着经验的提升和设备的改进,媒介传播领域突破载体的限制,原本表现单一的媒材特性的艺术分类,历经跨界、融合、再造,形成了缤纷多样的新媒体艺术形态。例如,增强现实技术,真实地还原和呈现各游览景点的虚拟场景,让游客有身临其境的体验。古典名画透过数位化的方式进行再创作,融合声音、图像、动效、交互,将各种资料内容整合后呈现,使观者很好地获得审美感受。因此,新媒体手段让艺术的创造与体验有了全新的可能。

以北航艺术馆“衍生——两岸水墨与数位艺术互动展”为例,通过数位互动作品的衍生,使得绘画原作与数位作品在观者的欣赏与凝视中被发掘,并与观者自身的知识与文化背景产生回应与知觉感受,进而形成一种以艺术创作为主体、科技手段为辅助的人文互动。同时,展览不仅构建了两岸水墨画艺术之间的对话,也创设了一场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之间的对话场域,拓展了艺术传承及传播的多元可能性。

二、中国传统绘画数位化的可能与趋势

中国传统绘画的载体通常是纸张、丝帛、绢本等平面载体,由于其媒介单一且只能静态陈列展示,而中国传统绘画作品又包含了非常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细节内容,所以解读难度高,需要观众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普通观众在展览中欣赏艺术作品时如果只靠自己读图,往往只能读到很浅显的画面信息,容易削弱参观和学习的兴趣,欣赏过程或是索然无味或是走马观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展览和作品文化传播的效果和意义。

迅猛发展的数字媒体技术,促使大众传播手段不断更新与融合。纵观传统绘画艺术传播的历史脉络,其经历了一个实物传播→印刷媒介传播→电子媒介传播→网络媒介传播的变迁进程。近几十年来,艺术与科技交融、互动,复制扫描技术、信息通讯技术、网络传输技术、数字实现技术等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使中国传统绘画逐步跳脱出传统媒介单一表现方式和传播方式的局限,且在展示、传播、保存、教学等方面都实现了深层次和全方位的变革。无论是通过电脑绘图软件的各式各样的笔刷就可以达到中国画的效果,还是利用数字技术将古典名画客观、准确地记录下来并向世人展示,以达到既保护古代文物又传播历史文化的双重目的;或是通过数位科技的动画与互动机制,实现对名画的重新再现,增强观看过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再或是虚拟博物馆或数字博物馆的发展,都表明数字技术已经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传播和保存中国传统绘画的工具与媒介。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绘画讲究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在传统绘画作品中通过对时空景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后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意境的思想根源于哲学。潘天寿先生曾说过:“东方绘画之基础,在哲学。”传统的哲学思想作用于艺术,造就了中国独特的艺术特性和艺术个性。数位作品的“情”“意”“境”,不仅仅是“会动的影像”,而是透过数位手法,凸显艺术家所欲传递的神采,引发现代忙碌的芸芸众生悠然遐思的能力,去理解艺术家笔墨中的情思。在遵循和保持艺术家原作品所传达的笔墨情思、文化内涵、观念寓意的基础上,依托新媒体数字化技术对作品进行再创作,不仅仅是让画面动起来,而是再现艺术家的艺术神韵、创作情感和理念,使观赏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文化素养背景与作品取得情感上的共鸣和互动,获得审美感受,或是延伸出更多的感受或体验,这使得中国传统绘画的数位化创造性转化,成为一种新可能与新趋势。

三、新媒体语境下数位典藏传统绘画的价值与意义

“数位典藏”是指典藏品以数位形式典藏的过程,是其可以长期储存、维护,并可通过电脑网络供人们获取或检索。通常资料分两类:一是以传统纸品留存的资料(如古代名画、前人墨笔、历史书籍等),或是流传的历史文化或自然遗产(如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遗迹等),通过扫描、摄影、录像等方式,转换为电脑能处理的数据资料;二是原本数位形式的资源,如音频、照片、影带、电子文档等。一般而言,数位典藏具有确保资料的可用性、持久性和智慧整合性等特点。

数位典藏自1990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启动了“美国记忆”之后,各国随之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 2年发起了“世界记忆工程”,该工程主要关注的是诸如手稿、原件和图书馆、档案馆收藏的任何介质的珍贵档案等文献遗产,是对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渐老化、损毁、消失的文献记录,通过国际合作和使用最佳技术手段进行抢救。而台湾于200 2年推出“数位典藏科技计划”,旨在通过对台湾的珍贵典藏品进行数位化处理和建立资料库,从而达到与民众共同分享的目的。台湾对数位计划十分重视,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期(200 2—200 6)主要着重于对各单位的珍贵典藏予以数位化,第二期(200 7—2011)偏重于将已数位化的成果与数位教学结合,以推广运用已数位化的成果。

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络发达的今天,数位典藏已经成为典藏艺术品的新趋势。近年来,各地的馆藏机构、展览机构、教学机构,甚至展示平台都注重利用互联网平台和新媒体艺术及数字技术对名画名作、文物真迹等进行展示传播,或是整合作品资料对作品进行全新的呈现。如G o o g l e线上博物馆把近70个国家各大小博物馆内的600多万件艺术作品真迹的全高清大图,按你喜好分门别类地完美呈现在你面前,囊括艺术、历史和文化作品,而且还能与公众趣味互动,通过手机或电脑等终端就能触及数千个博物馆和展品,清晰度极高甚至可以探索艺术品和文化古物的每一个细节。又如,俄罗斯虚拟博物馆是在基于谷歌的网络技术上,以避免现实中因为博物馆的地域局限或交通、天气因素等给参观者带来的不便为出发点,联结五座俄罗斯博物馆,让人们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随时随地足不出户就可以游览虚拟博物馆。近几年,我国故宫也在大力发展数字媒体艺术,不仅策划了相当多的数字体验展览,网页端移动端线上的虚拟博物馆也越来越完善。数字媒体的应用范围涵盖了建筑、书画、器物等多种文物品类,结合文字、图像、声音全面解说,“全景故宫”栏目展示了故宫真实的影像,通过点击、拖拽、缩放等方式可以实现不同视角的、全景或局部的欣赏,“V故宫”则是通过简易的眼镜与手机就可感受到三维的故宫场景,仿若置身现场,如今还在逐步完善中。西安兵马俑、龙门石窟等景区也都开始进行数字化的探索。

T h o m a s R. K o c h t a n e k认为数位典藏是依据某种标准,选择数位资源典藏,且依某种逻辑方式组织资讯,即数位典藏具有判断何为有价值、何为无价值的能力,也就是根据这些主流价值观做了轻重缓急的数位化顺序。中国传统绘画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各个时期的思想、精神、环境和情感等因素,发展出了其特有的创作理念和表现形式,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但是在传统艺术的传播中,受限于时空和经济,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无法真正接触到艺术和文化作品。因此,数位典藏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传承及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新媒体语境下,数位化的形式富有弹性,具有无限延展的存储空间和自由开放的传播体制。以前,一件山水画作品因为是某位艺术家唯一的一件作品而成为不朽之作,可以观赏到的人群局限于少数的贵族阶层与知识阶层。为了满足对艺术品的欣赏需求和保护易损坏且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名迹珍品,人们往往通过临摹仿制以达到对艺术品传播、保护、学习、继承、借古创新等目的。数位典藏出现之后,促进了珍贵的文化遗产走近大众,有利于提升民众的人文素养。而中国传统绘画的典藏数位化,将给普通公众提供更多的欣赏和学习的机会。此外,中国传统绘画的数位化艺术再创作,可依托新媒体技术,实现图像、影像、声音、动画的有机结合,在寓教于乐中把知识转化成新的艺术样式和面貌呈现,使学习性、趣味性与互动性进一步增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结合三维动画技术和巨幕投影技术展出巨幅动态的《清明上河图》,长达1 2 8米,高为6.5米,约是原作尺寸的30倍,彰显了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智慧和现代科技元素的融合。结合声音和动效,原来在绢上的人物百态、渔船星火、晨昏光影变得更鲜活,每个细节都在原作栩栩如生的基础上更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2013年,故宫博物院出品了首个应用“胤禛美人图”,以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绘画《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的十二幅工笔仕女图作为内容基础做情境构建,在展示和介绍了康雍时期的宫廷家具、陈设以及仕女着装、发型等的同时,解读了画作的绘画构图、技法及细节元素所传达的隐喻。轻微的动态效果,简洁易用的交互体验,指尖轻触,便能从十二幅美人屏风画像一窥清朝盛世华丽优雅的宫廷生活。2015年“韩熙载夜宴图”A P P发布,这是一幅有着丰富的故事,涉及南唐宫廷、政治、文化、文人贵族的私生活等多个方面的中国绘画名作。诠释内容标注在大小和倾斜角度不一样的三层长轴画卷上,模拟远观全卷、近观细节的三种状态。观者不仅可以了解画卷的内容,而且可以了解“手卷”这种物质载体特殊的装帧、欣赏形式,获得多种体验,同时也保护和传播了手卷绘画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

数位典藏丰富多元的传播特征,将使中国传统绘画在当代的传播迈上一个新的高度,能让人们更加方便快捷地欣赏、了解和领悟中国传统绘画瑰宝中的文化精髓。例如,对于营造社会公众“多元化”学习环境的优化上,可使受众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理论上,任何人都可以在线上建立自己的网络博物馆,建立自己的收藏,可以写自己的注解,可以分享给其他人并展开讨论,获取更多的艺术审美体验。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时代资讯与网络技术的日臻成熟,我们可以预期,中国传统绘画的传承与传播,将会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数字媒体技术,中国经典绘画由此获得了良好的整合呈现新契机,数位典藏也将成为其展示和传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手段与趋势。

[1] 邓岩.新媒体艺术的价值判断[J]. 美术观察,2017(8):2 3-2 5.

[2]刘峰. 新媒体对传统绘画艺术传播的影响[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6).

[3]赵新力,李雪,杨开荆. 国内外记忆工程的历史与现状[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4]曾巧琳. 数位典藏与数位学习之应用:以“国立”故宫博物院为例[J]. 新北大史学,2009(7):2 3 7-2 5 3.

注:本文系北京市宣传文化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中国传统绘画的科技衍生及价值再造研究”(项目编号2016 X C B11 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猜你喜欢
典藏数位绘画
相同数位相加减
典藏
分清数位 照“位”读写
你了解“数位”吗
往来·典藏
认识数位
典藏
典藏阁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