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背景下中文类美学课程教改刍议

2017-12-01 02:48赖永兵
名家名作 2017年5期
关键词:原理美学人文

赖永兵

转型发展背景下中文类美学课程教改刍议

赖永兵

对于地方高校的中文类美学课程来说,“难教难学”是普遍存在的教学困境,顺应应用转型战略的美学课程应用化教改为突破这一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挖掘美学学科创建以来的应用传统,为应用化教改提供历史依据和可能性。这一教改凸显应用特色,注重兼容理论与人文价值,依托国家课程建设体制平台创建“旅游与审美”通识课、“美学原理”基础课和“语文美育”等系列实践课次第展开的三位一体美学应用课程群。

应用转型;美学课程;三位一体

一、教改依据:美学之应用传统再发现

事实上,从历史中走来的美学学科在理论传统之外始终都保持着一种应用传统的存在。

在西方,早在美学学科创建之初,“美学之父”鲍姆嘉通便从学科意义上是提供一般规则还是研究具体应用为标准将美学明确划分为“理论美学”和“实践美学”两类。[1]以此角度视之,理论和应用原本就是美学学科发展中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另外,作为美学这门学科主要关注和研究对象的艺术亦可分为纯粹艺术和实用艺术两种,虽然鲍姆嘉通与他的后辈同胞康德、黑格尔等人在发展美学学科时所专勤演绎的纯粹艺术理论问题成为公认的主流美学知识范本,但对于实用艺术的美学思考以及实践介入并未因此而有所中断或边缘化,它以其在实际生活中展现出的审美趣味与实用价值的有机兼容在美学世界赢得了一席之地。其中,装饰艺术无疑又是实用艺术类型中的风尚引领者,如“现代设计之父”威廉·莫里斯早在1 8 6 4年便成立了美术装饰商行,用以设计出便于公众享受的既美观又实用的工艺品[2],还有作为现代装饰运动标志性事件的包豪斯艺术学院于1919年的成立,对于培养现代建筑师和设计师有开路之功。[3]

在中国,美学作为一门域外学科于清末传入,190 4年清廷颁布的“癸卯学制”便首次明确将美学学科设置为大学学堂课程之一,并具体划归于工科建筑学门。可以说,中国美学学科的这种学制定位正是对其应用价值及功能的强调和重视。尤其是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先贤,如蔡元培、王国维、朱光潜等人,不仅具备厚实的美学理论功底,而且以强烈的使命感在教育领域推动美学理论的应用化实践,各地陆续创办起来的音乐、美术、戏曲等美育专门学校成为这些美学理论应用化的积极响应和最佳注脚。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学学科知识通过交叉渗透广泛应用于相关领域,旅游美学、书法美学、服装美学、护理美学、科技美学等应用美学课程在大学课堂上受到知识精英的热烈追捧。进入新千年,随着市场经济的腾飞,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也在城市广场、购物中心、广告及流行歌曲等消费元素的激励下趋向审美化。

二、教改思路:兼容理论与人文,凸显应用特色

以往的教学实践已经证明,地方高校中文类美学课程的应用化教改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而通过对美学学科应用传统的再发现则为此提供了可能性。更进一步来看,在当前的地方本科高校中,中文专业也已经紧随大势,走上应用转型之路,以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师范)为基础,逐渐衍生出应用性更强、就业前景更广的文秘、广告、新闻、影视等新兴专业方向课程群。这种实际的专业发展态势显然是美学学科发展建设的新动力,同时也应是美学课程应用化教改的重大机遇和实践平台。

概言之,美学课程的应用化教改,通过回望历史能够看到巨大的可能性,而立足现实则可以找到重大机遇和实践平台。与此同时,必须强调的是,虽然本教改的重点及特色在于充分挖掘和发挥美学课程的应用潜质,但美学固有的理论传统和人文教化之功也不可偏废,它们在应用化教改中理应占有一席之地。从理论性来看,美学基础理论固然有抽象的一面,但在中文专业课程体系中包含美学这样一门并不属于文学学科的课程无疑是有价值的:学生通过掌握一定的美学原理,能够加强对于文学类主干课程知识的“顶层思考”,即从思辨哲学的高度深化对于文学之美的一般性、规律性理解,从而达到进一步提升学生开展文学活动之理论水准的教学目的。从人文性来看,美学的人文教化之功历来受到重视,被公认为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阵地之一,尤其是在目前大学生缺乏审美自省、热衷追逐时尚消费、电脑手机娱乐并由此出现迷失自我的负面情绪和极端言行的当口,这种人文教化之功更是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改举措:借助体制创建三位一体的课程群

在地方本科高校,中文专业办学方向应用化的态势日趋明显,相关教学规划部门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大量增设实用性、技术性较强的课程,对美学原理、文学概论等理论性强、学生接受度偏低的课程造成挤压,开课班级和课时出现双减少现象。那么,在这种现实课程体制下,前述的教改思路还能给美学课程带来出路吗?答案是肯定的,关键在于找到体制性支撑,获得体制认可,从而顺利且有效地推进美学课程教改。总体而言,本教改的主要举措就是:打破美学课程设置仅存美学原理的单一性架构,借助体制创建适合中文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知识结构的渐进式的、三位一体的课程群,即美学通识课、美学原理课和美学实践课次第展开的三位一体美学系列课程。

第一步,大一阶段以通识课培养人文情怀。应用转型中的高校无疑会将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视为办学的目标和导向,但这种人才理应是高素质的,不能因为要注重锻造应用能力而忽略人文精神及素养的培育。单就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讲,充沛的人文情怀是不可或缺的知识底色,语言文学世界的情感温度与生命厚度都需要人文情怀加以丈量。在中文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美学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阵地之一,在培养学生人文情怀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只是因传统的概念原理式教学的弊端而未能充分凸显。立足于此,本教改的应对举措是在大一阶段开设一门美学通识课(需在体制内争取到至少2 4个课时数)——“旅游与审美”。旅游是大学生普遍喜爱的绿色休闲娱乐方式,本身也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审美价值,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现实中的旅游活动和历史上的旅游文本,运用美学知识对其进行挖掘和阐释,向学生展示旅游与美学的互文关联,并以学生的旅游日记、美景推介和专题讲演等作为该课程的考核评价形式,使学生通过旅游实践发现美、感悟美、鉴赏美,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文情怀。如此,既能为整个中文专业知识的学习提供充足的感性动能,又能为大二阶段开设的美学原理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兴趣基础。

第二步,大二阶段以原理课固守理论阵地。在中文类课程体系中行之有年的美学原理是美学理论传统的精华所在,正如前文所言,它的开设有益于提升学生开展文学鉴赏或文学创作活动的理论素养和水准,这些原理性的美学知识在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中是不可或缺的。正因如此,即使在应用转型的大背景下,这一偏于纯理论的课程也在体制内占有一席之地,它往往在大三阶段以“专业选修课”名义常年开设。可以说,一切美学教学改革的逻辑起点正是美学原理课程,美学教学无论怎样改革,基本原理都是其实现超越的根基,就像风筝飞得再高也离不开线的牵引一样。因此,本教改将固守美学原理这一理论教学阵地,通过提炼理论要义、创新教学模式等举措展现它在三位一体美学课程群建设中所发挥的承前启后的枢纽作用。首先,从基本保障来看,需在体制内为美学原理的教学争取到至少3 2个课时数,并且要将授课时段从大三前移至大二阶段,如此方能更好地完成承前启后的教改效果。其次,吸收借鉴“他山之石”提升教学效果。美学原理的开设有其必要性,但它在中文类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却又是难教难学的老大难问题,如何让学生听得懂、学得进是需要下大功夫的。近年来,许多同类型高校的美学任课教师依托从教经验总结了一些操作性强且可复制的好的教学模式或方法,如利用多媒体技术推动理论的形象化、视觉化,知识讲解多以案例法、情境法铺陈,避免概念式的抽象干瘪等,这些都是值得吸收借鉴的。

第三步,大三阶段以实践课搭建应用舞台。依凭应用转型的东风,三位一体的美学课程群建设的主要特色和关键一环在于大三阶段实施的美学课程实践应用化策略。其实,学生有了从大一累积起来的美学兴趣点,有了大二阶段对这些兴趣点的理论升华,这一应用化策略的实施就具备了水到渠成的条件。如果说大一阶段的“旅游与审美”是在美学应用化方面初试牛刀的话,那么大三阶段的应用化策略则算得上是大展拳脚了。总体来讲,美学的应用化是以学科交叉为原则,通过美学学科知识与应用型学科知识之间的嫁接与交叉,以图拓展美学课程在中文专业应用转型中的适应能力和发展空间。其主要举措是:积极构建美学课程与传统中文师范类课程及文秘、新闻、广告、影视等中文衍生课程的教学联动与融合运行机制,借助后者在学科应用转型背景下的优势地位,打造新型美学实践课程群,如语文美育、秘书美学、新闻美学、广告美学及影视美学等系列课程,并分别开设于相应的专业班级,使之在各种中文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中起到兜底人文和深化应用的双重功能,体现应用型人才“高素质”的应有之义。这些举措无疑为美学课程的转型之路搭建了广阔的应用舞台,然而,要让这些举措真正落实,又绝非“拉郎配”式的拼凑那么简单,它需要深入探索和充分挖掘美学与相关应用性学科的价值联结点,由此才能形成一体化的教学内容。在笔者看来,无论是上述举措的落实还是价值联结点的挖掘,都关涉一个体制问题——师资整合。整体而言,处于应用转型中的地方高校普遍存在的院系调整、教师分流等体制改革现象,以及传统上教研室和任课教师或多或少还存在着的条块分割、“单打独斗”弊病,都给本教改举措的实施带来了不小的阻碍。因此,本教改在体制上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打破“一亩三分地”式教研室工作格局,通过相关院系教师的教学科研合作建立美学课程与师范、文秘、传媒等应用型专业课程之间的协同教学、交融共享机制,实现对师资力量的整合重组,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

[1][德]鲍姆嘉滕.美学[M].简明,王旭晓,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 8 7 :13.

[2][英]赫伯特·里德.现代绘画简史[M].刘萍君,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 79 :6.

[3]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广州:新世纪出版社,199 5:1 2 5.

【课题信息】2015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中文类美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1 5 20 3 6)。

赖永兵(19 79—),男,四川成都人,汉族,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文艺美学教研工作。

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

猜你喜欢
原理美学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盘中的意式美学
基于包络解调原理的低转速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基于电力系统备自投实现功能原理概述
外婆的美学
纯白美学
人文社科
“妆”饰美学
祖暅原理的推广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