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俊杰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分析陈忠实散文的英译
——以《漕渠三月三》的英译为例
薛俊杰
文学作品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文学作品的翻译也是文化传播的一种过程。著名作家陈忠实的散文有明显的民族地域特色,使得翻译难度很大。译者须要恰当选择以适应译入语的生态环境,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以马安平所著的《陈忠实的散文选译》中的《漕渠三月三》为个案进行研究,从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进行了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适应及三维转换方面的分析,进而对翻译思想进行解读和探讨,为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
生态翻译学;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选择;适应
生态翻译(Eco-Translation)源于英美,在生态学与翻译学理论的交叉发展过程中,主要由彼得·纽马克(Peter.Newmark)提出了翻译的生态学特征,进而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罗森纳·沃伦(R.Wa rern)、苏珊·巴斯奈(S.Bssnett)和安德烈·勒菲弗尔(A.Lefevere)对翻译进行了生态化描述与阐释,明确了翻译的生态化特征。几乎同时,在中国国内,生态翻译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与成果。2 1世纪初期,涌现出了以胡庚申为主要代表人物,在归纳和吸收了国内外生态翻译思想精髓后,通过一系列的著作,如《翻译适应选择论》,提出了生态翻译理论,其核心观点是“适应选择”。在生态翻译的框架下,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要适应复杂的翻译生态环境,还要对原语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其转换的角度主要是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等维度。在翻译陈忠实散文作品时,译者马安平既参照了所需的翻译生态环境,又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维度对原语文本进行了适应性选择转换。
(一)作者、译者之间的选择与适应
200 8年,西安工业大学校长刘江南提议由马安平先生翻译陈忠实散文,陈忠实先生正式授权西安工业大学马安平将其散文翻译成汉英对照读本。在译著中,马安平精心选编了陈忠实先生的20篇关于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和文学感悟的散文。陈忠实在散文选译的序言中说道,这些散文选目,体现了我多年来写作的风貌,是马安平先生很有眼光的挑选。陈忠实在散文选译中以期待交流为序言,并对马安平先生翻译的散文表达了兴奋和欣慰之感受。马安平的译著,从酝酿到出版经历了五年的时光,对译者本身,则也经历了翻译文本时要穿越的语言文化栅栏的艰辛和愉悦。散文选译作者马安平,多年来从事英语教学研究,尤其在文学作品及典籍翻译上面有着很深的造诣;陈忠实,全国著名的文学家。二者相互选择,展现出译者、作者之间的选择适应、和谐统一。
(二)译者、目标读者、社会需求之间的选择与适应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文化间交流也日益增加,尤其是国家间不同文化的交流成了社会的必然需求。陈忠实在散文选译序言中指出,想到英语读者、外国人读我的散文,便无比兴奋。陈忠实的作品在国内影响很大,无数读者被陈忠实那淳厚质朴而又充满乡土文化的文章所深深吸引。因为陈忠实作品能够真实反映地域民族文化的特点、风貌、风土人情,所以对于国外读者来说,要想真正了解中国文化,了解陕西本土民族风情,最好的办法就是阅读陈忠实的散文。这中间就需要译者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想尽一切办法使得译文要忠实于原文,同时又能使目标群体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马安平在散文选译的后记中说道:“一字之译,一月之思。”足见为了让目标读者更容易理解、更准确理解陈忠实散文,译者所付出的巨大的艰辛。
(一)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对语言维层面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即指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翻译学家认为,语言在文化中的作用非常普遍,如果不熟悉语言文化背景,没有人能理解其中含义。为了尽量忠实于原文,马安平在翻译散文选译时十分严谨,经常为了一个字或一个词反复琢磨、协商。作为译者,对原文和译文都要忠实,有时还要对原文进行再创作。马安平在翻译陈忠实的散文时,很注意适当地采用异化、归化、改写等一系列变通的手法,进而达到双语形和神的契合。例如,在将“漕渠三月三”译为“TheTemple Fair at Caoqu Village”时,采用了改写,不仅使读者非常清楚文章要表达的内容是“Temple Fair”,而且把漕渠进行了解释,它指的是一个村名,漕渠这个村上有庙会,这样读者一目了然。又如,“这是经过费心操练的一支颇为壮观的秧歌队伍。纯一色的农家姑娘农家媳妇,还有一些堪称大娘辈的农家女人”,这句话中,“农家姑娘、农家媳妇、大娘辈的农家女人”译为“countrywomen, either girls or young wives or even old aunts”,这里新增一个“young”,原文中“农家媳妇”则没有,主要是和后面的“大娘辈的农家女人”(old aunts)形成对应,使外国的读者一眼就能看出秧歌队的人员构成,有老有小,逻辑清晰,自然明了。又如,“在我的印象中,整个关中稍微像样的村庄都有一支锣鼓队”,像样的村庄译为“not-too-poor village”,到底什么才是像样的村庄,根据文中所述,是那些不太贫穷的村庄,所以改译成“nottoo-poor village”,不仅仅忠实于原文,更能让外国的读者在阅读时更容易感受当地文化的气息。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通过译者的努力,在翻译过程中很好地展现出来。
(二)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翻译的过程就是如何将源语作品译入目的语文化的过程,如何应对复杂的跨文化交流活动,这些都是译者深入思考的问题。乡土文化是陈忠实散文的特色,马安平在翻译的时候,非常注意对散文所处的文化、社会及历史背景的把握,多元文化思考的程度也很高。文中“发卒数万人,由水工徐伯督率开凿”译为“Xubo, a hydraulic engineer to head tensof thousands of workers for it.”,其中水工译为“hydraulicengineer”,即水利工程师之意,“卒”译为“workers”,是指那些修建运河的工人们,而非指士兵,卒士,避免了在交流中产生误解。文中“赐给漕渠人一井好水”及“赐给豆腐客们的一眼好井”分别译为“they granted usa well of magic water”“this magic well granted to the tofumakers”,“ 好水”“ 好井” 译为“magic water”“magicwell”,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这是上天赐予当地人的礼物,而这份礼物是有着魔力的,所以在这里译成“magic”比“good”更能反映文化背景信息,也更具体和恰当。又如“谁家的女子要是在那神秘的帐篷里跳光腿舞,可能不需半天就臭名远扬难寻婆家了”中的“臭名远扬难寻婆家”译为“village-notorious as a black sheep and mightbe unable to find a man who dares to marry her”,“blacksheep”是西方文化中常用的一词,指败家,败类等意,把它放在这里,恰如其分,让外国人更容易融入文章中去,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马安平在翻译中精确把握源语的文化脉搏,具体情景具体对待,作为文化之间的“调解员”成功实现了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为源语和译语之间架起了一座传递文化信息的桥梁。
(三)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在交际层面上完成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原文中的交际意图需在译文中体现出来。如,译者在翻译庙会上一位站在门外的小伙子和一位刚刚走出帐篷的小伙子的搭话时,“穿的啥衣裳?”(How are theydressed ?)“不好说。”(Hard to say.)“这有啥不好说的?”(Why ?)“你进去看看就知道了。”(You can have a lookyourself.)“这有啥不好说的?”翻译成“Why ?”采用了减译的手法,符合人物对话的特点,简单直接;“你进去看看就知道了。”在翻译时省去“进去”,因为帐篷就在身旁,所以此时不说“进去”读者能够明白让他进去看看,反倒是如果加上“进去”不太符合对话中语言短小精悍的特点。“人的五脏六腑也许需要这种纯属民间的乐器来一番冲撞和洗刷的”中“五脏六腑”译为“ourinsides”,表面看起来像是省略了很多东西,可是因为西方文化里没有五脏六腑这样的概念,所以用insides 更易让目标读者了解其中所要表达的含义。又如“把一年的劳累和忧愁都抖落到气势磅礴、震天撼地、热烈欢快的锣鼓声中了”中的“劳累和忧愁都抖落”马安平译为“melting all the fatigue and depression”,用melting(融化)一词,不仅给我们描绘出了劳累和忧愁被带走的画面,而且这样译更是起到了语言的交流作用。在翻译时,马安平先生能很好地了解译者首先的一个身份是原文的“读者”,其次才是再创作的“作者”,只有对原文足够熟悉,足够了解,只有把原文读透,才能在再创作时游刃有余、得心应手,更好地进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陈忠实的文学作品蕴义十分丰富,翻译难度很大,译者作为语言中介,一方面要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发挥其选择性和适应性,适应翻译生态环境; 另一方面也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选择,使其最大程度适应译入语的生态环境,与翻译生态环境能够和谐共存。本文通过陈忠实散文《漕渠三月三》译本的诸多译例的分析探析,我们不难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做出了完全符合译入语文化的选择转换,努力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方面做到了使其译文与译语读者的审美文化相一致,从而为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1]胡庚申.翻泽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 4.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 8.
[3]许建忠.翻译生态学[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
[4]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 1.
[5]马安平.陈忠实散文选译[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1.
[6]贾立平,李小霞.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广告妙语翻译探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10.
薛俊杰(19 8 2—),男,河南新郑人,文学学士,西安思源学院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校级项目]西安思源学院校级项目“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陈忠实散文选译》研究”(项目编号:XAS Y-A1721)。
西安思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