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音乐文化的国学精髓受到文人学士的推崇

2017-12-01 05:14:50
小说月刊 2017年16期
关键词:师范学校国文国学

(1.广西艺术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0;2.百色学院 广西 百色 533000)

近代中国音乐文化的国学精髓受到文人学士的推崇

梁睿1.2钟宏桃1

(1.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0;2.百色学院广西百色533000)

代音乐教育改革,主要体现在中国传统戏曲内涵创新、中国传统乐器改良、加大中小学音乐教育、大力发起社会音乐教育、重视音乐中西理论的研究及传播、在各个领域传播学习西方古典音乐艺术等。当新潮的西方音乐形式传入中国,如何保留中国音乐的中心命脉,近代音乐文化学者、音乐教育家在各个领域都努力作出探索研究与实践。

音乐文化;音乐家;《国学》

引言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教育和中国社会一样,发生巨大的变革。一方面是西方列强利用宗教的手段,在中国办起具有西方教育模式及内容的“新教育”,强迫中国人接受西学东渐。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交流生的逐步输出和回归,中国人也逐渐反思本国教育,思考探索“中西结合”的教育模式。

近“西学东渐”之音乐教育,从教育决策者,到教育学家、学校教育执行者都深刻的感悟到,保留音乐教育中的《国学》基础应该作为我国“中西结合”音乐大改革的开端和根本。师范学校音乐专业作为音乐教育践行发展的最主要平台,它具有教育决策的直接执行能力、拥有教育理念的直接践行的教师学生对象、具有教育方法与手段的学校践行平台、还有强大的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因此,在中国本土音乐教育理论研究、中国化的新音乐教育专业与课程设置、中国新音乐教育师资的培养与教学手段的操作等方面,师范学校音乐教育在践行“新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1 教育政策规定《国文》为必修课程

教育政策为教育施行提供了便利与约束。近代中国兴起的新教育,仍以模仿日本和西方国家的教育模式为主,兼顾中西、文理、新旧成为该阶段教育决策的难题。众教育家、学者纷纷通过理论研究的方式阐述“新教育”的观点。各师范学校、中小学也相继作出学校规程,拟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课程设置等,以满足新时代新教育的要求。

1916年1月,《教育公报》第二年第十二期记载了《师范学校规程》(节录):

第三条 “预科为欲入本科第一部者施必须之教育。第四条 预科修业年限为一年。本科第一部修业年限为四年,本科第二部修业年限为一年。第五条 预科之学科目为修身、读经、国文……乐歌、体操。第六条 本科第一部学科目为修身、读经、教育、国文……外国语……乐歌、体操……”。1942年10月公布的《教育部颁行音乐师范科目及教学时数》中,除了音乐专业科目外,最重要课程《国文》在第一学年至第三学年,每学年8个教学时数,上下学年各4个,是所有课程占教学时数最高的课程;1947年教育部颁行《师范学校规程》第二十九条“特别师范科招收高级中学毕业生者,其教学科目为国文、体育、图画、音乐、劳作……将国文与音乐美术等作为人才培养中课程设置的重要内容。”

《师范学校规程》经过1916年1月公布后,于1947年、1948年进行较大修改,唯有《国文》、《乐歌》课程在《规程》中其学时安排的重要性不变。《规程》明确规定:修身、国文、乐歌、体操是师范学校过程中每一学年都必须修的科目。根据规程表述,乐歌要旨,在习得音乐之知识技能,以涵养德性及美感,并解悟高等小学校歌歌唱教授法。这是师范专业的规程,在专门的音乐专业组(系别)中,国文、音乐同样并进发展,不可偏废。

2 音乐教育家理论引导《国文》是美育的重要内容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关于“美育”谈到,“孔子言志,独与曾点;又谓兴于诗,成于乐……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德育与智育之必要,人人知之,至于美育有不得不一言者……有一科而兼德育、智育者,有一科而兼美育、德育者,又有一科而兼此三者。三者并行,而得渐达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体之训练,斯得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能事,毕矣。”

王国维该段论述美育之功效,同时抛出了如何有效的践行“美育”的思考。他认为,教育之宗旨是使得德育、智育、美育完美衔接,培养“完全之人”。该理想在孔子的“兴于诗,成于乐”的理念中可以获得实现。在近代的中国师范教育中广泛践行的“修身,习琴韵,习国文”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就是这一教育理念的现实体现。

音乐教育家曾志忞在《音乐教育论》一文中关于“制造乐器之缺点”谈到,“输入文明而不制造文明,此文明仍非我家物……购风琴、洋琴者亦然。”作者虽以制造乐器为例,反思我国音乐教育的弊端,深入思考,若师范教育中音乐教育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内容等方面亦全部效仿西方模式,那依然不能当作我国音乐教育的成功。纵观我国当代学院派音乐教育同样存在严重的“输入文明而不制造文明”的音乐教育弊端。

教育家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认为,教育内涵由军国主义、实利主义、德育主义、世界观、美育主义五个方面构成。“本此五主义而配于各教科,则视各教科性质之不同,而各主义所占之分数,亦随之而异。国语国文之形式,其依准文法者属于实利,而依准美词学者属于美感。其内容则军国民主义当占百分之十,实利主义当占其四十,德育当占其二十,美育当占其二十五,而世界观则占其五。”国语国文教育在蔡元培的教育观众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具有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和美育等综合教育功能。在各科教育教科中,国文教育都应该占有重要的地位。

蔡元培先生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校的演说(1920年12月》中谈到“现在的学校内,多照日本用1234567等填了谱,不管有无意义,教儿童去唱。这样完全和儿童的天真天籁相反。还有看见西洋教音乐,要用风琴的,于是也就买起风琴来,叫小孩子和着唱。实质我们中国也有萧笛等简单的乐器,何尝不可用?必要事事效仿人家,终不免带着机械性质,于美育上,就不可算是真美……”当今我国高等院校在招生规模上,大量招收“美声唱法””西洋乐器演奏”等专业。培养了大批的西方古典音乐表演、作曲人才,而国乐、民乐的人才培养却相对滞后,令人费解!

3 师范学校音乐专业设置《国文》课程占重要地位

根据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第140页)》记录,1880年《中西书院课程规条》8、9岁可入学,学籍8年,所有课程按年开列如下:“第一年 认字写字、浅解辞句、讲解浅书、习学琴韵,年年如此。第二年 讲解各种浅书、练习文法、翻译字句、习学琴韵、习学西语、年年如此。……第八年 富国策、天文测量、地学、金石类考、翻书作文、习学琴韵、习学西语。”该书院的课程设置,由浅入深学习中西方文理学科知识,同时,每年必修琴韵,音乐教育被置于与文理学科同样重要的地位。

1921年北京女子高师音乐体育科音乐组学生修习科目中,除了声乐、作曲、合唱指挥等音乐专业课程以外,《国文》课程被归为共同必修课目,修习时数为120学时,周学时为2;1922年,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甲种师范科课程设置,除了音乐专业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的《词章》占2个学分,在第一学年设置课程;专业必修课的《诗章》在第二学年课程设置,占2个学分;1935年-1939年施行的上海美专音乐科目,除了音乐专业课程,《文学》课程开设三个学年,每周2课时,《诗词学》作为选修科目,占学分2个;1940年私立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五年制课程表,《国文》在前期公共必修课与后期艺术教育组课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国文》课程设置满5年。前期占12个学分,周3学时。后期占8个学分,周2学时;1940年,国立实验剧院高级课程标准中,《国语》、《戏剧文学》、《国文》等课程;1942年北平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音乐系课程,共同必修课中《国语及国文》在第一学年及第二学年设课,周2学时。《诗歌》则作为专业必修课,占第一、第二学年设课,周2学时;1946年北平师范大学音乐系课程设置,必修课目有《国文》、《歌词做法》、《词学》,周学时均为2。

近代《国文》课程在师范学校音乐组(专业)设置,虽课程名称为《国语》《国文》《文学》《诗歌》《诗章》《词章》等不完全统一,但其课程性质和目的是一样的,重在培养学生掌握音韵学,使学生对于词调、语调、变声、重说等技能熟练应用,对各时代文学之各类型代表作品兼文法修辞学,并熟练习作;且《国文》类课程在师范学校或专门的艺术院设课均为必修课,设课学年均为2年以上,所占学分为2分以上,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教学地位和作用。

4 师范学校音乐教育配备国学导师

师资力量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代中国音乐教育因为面临着“新音乐教育”的阶段,众多教育学者感叹,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极其匮乏。音乐教育家曾志忞在《音乐教育论》第一章绪言中论述的第一个问题即如何“培养本国音乐教师”。认为“学堂自小中大以及实业专门留学生,自农工商以及政法陆军,略具一斑,而独于音乐一科付诸缺如。”曾志忞虽然是从专业教师缺失的角度谈音乐师资问题,但深究其师资培养,固然仍然回归具有中国人自己教育内涵和教育手段的音乐教师,因此培养本国教师,重视中西音乐文化的结合,非常重要。

“新音乐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决策部门还是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保留问题的。在课程设置中凸显《国文》课程的重要地位。在师资队伍建设中也重视国学教师的培养与任用,确保课程设置能在有专业教师人员的情况下展开。

1939年教育部音乐教导员训练班拟聘讲师名单中,胡彦久(乐典编辑委员会委员)担任课程是《国学概论》;卢冀野担任课程是《诗词概论》,以及其他音乐专业教师和专家。1941年,位于青木关关口的国立音乐院教职员成员中,《国语》课程的兼任副教授一名(俞汝朋),周2课时;《国文历史》课程专任讲师一名(唐文爵》周8课时;《国文》课程兼任讲师一名(陈衍模),周3课时。1927年上海国立音乐院成立,时任院长萧友梅,词曲大师黄自、赵元任等任学院骨干教师,萧友梅、黄自、赵元任等都是当时著名的国学学者、诗人,具有深厚的国学教学基础。在当时的西学东用的作曲技法基础之上,创作出流传百年如《教我如何不想他》、《玫瑰三愿》、《花非花》等具有中国古典诗词音韵、韵味和格律的艺术歌曲。

师范学校音乐教育的国学导师,虽然有部分是兼任教师的角色,但仍然有部分是专任教师,并且教授课时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近代中国音乐教育,纷纷从国外聘请音乐教育专家学者,仍然能够保留《国学》教师的重要角色地位,足以证明《国学》在我国音乐教育中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不管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

5 结语

在中西音乐文化碰撞的近代,《国文》教育牢牢的牵住音乐教育的手,共同服务近代音乐教育成为我国近代“中西合璧”的音乐教育获得较为合理发展的重要手段,它使得中国传统文化部分未被丢失,西方优秀的音乐文化能较广泛的传播于我国。这个阶段的音乐教育为当代中国如何与西方音乐教育结合,大力发展新音乐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百多年来一直沿用至今。然而,当今高等音乐教育受专业化发展的影响,国学基础教育缺失严重,如何回归中西合璧的最好结合点,是当代音乐教育同样面临的新问题。

[1] 孙继南编著,《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史纪年1840-2000》,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

[2] 王炳照等编,《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8年5月第一版

[3] 修海林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年1月第二次印刷

[4]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组编《学校艺术教育60年》,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

[5] 注:摘选文段全部选自孙继南编著,《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史纪年1840-2000》,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

梁睿(1987.07-),广西百色人,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百色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艺术教育。

钟宏桃(1970-),广西横县人,广西艺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艺术教育。

猜你喜欢
师范学校国文国学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史考释
转弯, 也是人生的一种前进方式
“垂”改成“掉”,好不好?
河南省幼儿师范学校
打麦
舞 国文倩 漆画 30cm x 30cm 2019年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学生天地(2020年25期)2020-06-01 02:16:26
论民国中后期武冈中等师范学校训育实践*——以武冈境内师范学校学生自治会为例
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同学录
延安文学(2016年5期)2016-08-19 04: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