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景观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2017-12-01 02:55
小品文选刊 2017年24期
关键词:海绵雨水景观

周 媛

(西南民族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景观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周 媛

(西南民族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本文在分析海绵城市生态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景观工程的课程特点、现状问题,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入手,提出在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景观工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具体改革措施。

景观工程;海绵城市生态理念;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速发展,城市不透水路面面积不断增加,绿地面积不断减少,城市降雨量、降雨强度不断增加,地表径流系数增大,地面汇水时间不断缩短,城镇内涝问题严重,雨洪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城镇生态安全的重要议题。海绵城市的发展战略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的推广,为解决城市雨洪问题的相关实践技术工作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1 海绵城市相关理念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指出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水“释放”并加以利用[1]。文中提出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生态技术措施对城市雨洪进行生态管理,以保护恢复城市生态系统,同时提出雨洪管理的低影响开发模式,有利于有效地利用雨洪资源。建立海绵城市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两个层次。首先,在区域规划层面,通过在城市中的关键战略点构建生态雨洪调蓄体系即通过河流、道路等生态廊道将不同的绿地、水体、湿地等水资源的承载斑块相联系,最终形成完善的雨水入渗生态网络系统。其次,在场地设计层面上,对场地内的地形、土地利用现状、水文、排水管网现状进行量化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场地的水文计算,合理确定其设计流量,并选择适宜的低影响雨水开发关键技术。如建立植草沟、植被过滤带、屋顶绿化、透水路面等雨洪自然净化下渗滞系统;建立水体、生物滞留池、雨水花园、湿地等雨洪人工净化蓄渗系统。这些生态技术措施在景观工程中都有所涉及。

2 景观工程课程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景观工程是景观设计专业的学生由方案图纸设计转向施工图纸绘制及景观施工的关键课程。本门课程的重点教学内容包括土方工程、给排水工程、水景工程、园路工程、假山工程、种植工程、供电工程等。当前的景观工程更多的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部分被忽略或很少涉及,导致学生在后期参与施工项目时,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在景观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重理论轻实践

景观工程各个章节的内容主要包括工程设计的各项理论知识和施工技术工艺两方面,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沿用教师理论讲解为主,课程实践教学为辅的传统方式,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理论掌握的层面上,实践动手能力弱。同时各个章节知识点内容跨度大,课时相对较少,不能达到教学目的。

2.2 教学手段单一

景观工程的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如施工图的设计计算、设计规范等内容单调、重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根据教师的理论讲解内容或者成品施工图纸依葫芦画瓢式的进行抄绘,并未理解各个施工尺寸在实际施工工程中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未能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参与施工的实践机会,学生对枯燥、抽象的知识内容难以理解和把握,课堂气氛相对呆板。

2.3 理论知识的更新相对滞后

在不同高校,景观工程的理论及实践教学内容大同小异,并未针对解决生态问题的先进理论或施工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同时,课程教学并未针对不同高校所在的地区资源、景观发展趋势、市场需求制定相关的特色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不能培养具有地域特色的专业技术人才。如近年来海绵城市生态理念的提出,其关键技术的实施与景观工程各部分的施工技术密切相关,在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应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强化海绵城市及关键技术的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3 基于海绵城市生态理念下的教学改革措施

3.1 理论教学改革措施

3.1.1 教学方式的改革

在景观工程的教学方式中,突破传统单一的教师课堂讲授方式,课堂讲授与讨论式的开放式教学模式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对景观施工场地的现场调研,景观设计方案施工图绘制、方案讨论等方式调动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性。同时,有针对性的选择具体的景观施工案例,结合施工现场的录像视频向学生讲解各项施工技术要点,以增强理论教学的实用性。

3.1.2 教学内容的更新

海绵城市生态理念及关键技术与景观工程的各部分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点的更新也应该与城市生态问题相衔接,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城市生态规划理论的引导下,将海绵城市建设的各项内容与景观工程相结合,实现交叉学科的重组与建构,对各部分的知识点进行重新梳理,并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如海绵城市建设中,透水路面的设计与道路工程施工技术的结合;雨水调蓄池、湿塘等雨水储存技术对水景工程施工技术的完善;生态植草沟、雨水花园、种植池以及植被缓冲带的雨水传输净化技术对种植工程知识点的补充。

3.1.3 多功能教学平台的构建

有效地梳理景观工程课程建设的各个知识点,搭建由简单到复杂的分阶段、分层次的多功能课程教学平台,依托具体的施工场地,通过实际的情景模拟,从景观施工的场地平整开始,根据施工工序,借助时间轴将整个教学过程展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使学生能够将不同章节的知识要点进行串联,同时通过绘制实际项目的施工图纸,增加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3.2 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3.2.1 校园实践基地的建立

为了能让学生适应市场的需求,应加重景观工程课程实践教学的比重,同时,也应该为学生建设便利的校园实践基地,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直接应用到场地的施工设计中。依托实践基地,指导学生现场施工,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景观建设成果,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成就感。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参与校园多样生态景观的建设,也可以通过实践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在实践基地,结合基地内的地形条件,让学生将课程中的所有内容进行串联,绘制施工图纸,并依据施工图纸的内容进行道路、水土、植物种植等工程的现场放线、施工、种植等内容,学生在实际的项目中,合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2.2 施工工艺的创新与突破

在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状态下,景观工程的实践教学应该结合实际问题,突破以往景观工程实践课程的瓶颈,不拘泥于传统的施工工艺,在此基础上更多的融入发展建设海绵城市关键技术的相关技术要领及管理措施,如对城市雨水的收集与处理,人工湿地的建设、雨水花园的工程技术、屋顶绿化、生态植草沟等生态工程的实施、棕地生态恢复与修复等相关知识点。同时,将这些知识点转化为具体的施工技术,让学生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满足建设城市多功能景观的需求。如在校园中,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出发,对雨水收集系统进行设计,包括屋顶雨水的收集、不透水路面雨水的收集、蓄水池位置及规模的的设计、生态植草沟、植被缓冲带等雨水渗净措施的设计等,结合不同的景观设计装置或景观小品,共同组成校园内完善的雨水管控系统,并将设计图纸转化为实际工程,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自学思考能力,以培养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工作岗位中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

3.2.3 施工创意的培养

在景观工程的实践课程中,对不同景观要素的建设往往依托于传统的施工材料,进一步限制了学生的空间思维想象力。因此,在实践中,可以通过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参与景观施工创意大赛,从施工结构、施工工艺、施工材料等方面入手,突破传统的施工手法,将地域性的材料、传统与现代工艺技术的组合创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4 结语

在海绵城市生态理念的推动下,景观工程教学理念与面临着更新与变革。本文从目前景观工程教学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入手,结合海绵城市发展的生态理念及关键技术措施,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关的改革措施,以优化景观工程与景观设计课程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更多的在实践的过程中将设计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同时,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从枯燥的理论教学中跳出来,变被动为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专业综合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1]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北京:住房城乡建设部,.2014

[2] 孟兆祯.园林工程[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3] 熊瑶,冯晶.景观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8):243-245.

[4] 汤辉.“大工程观”视野下的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园林工程”课程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4:200.

本文系西南民族大学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一般项目编号:2017YB19

G712

A

1672-5832(2017)12-0078-02

猜你喜欢
海绵雨水景观
农事 雨水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景观别墅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如果雨水先唤醒清明
景观软装在地产景观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农事 雨水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景观平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