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康宁
(丽水学院 浙江 丽水 323000)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将审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工作路径探究
刘康宁
(丽水学院 浙江 丽水 323000)
随着全球信息时代的深入发展,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信息传递方式,逐步代替了传统媒体和教育。而网络传播的“大众化”就好比一把双刃剑,它消解和构筑怎样的思想政治网络环境。因此,如何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审美教育,构筑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的现实重要意义。
辅导员;大学生;审美教育;思想政治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思政教育的重要部分,是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辅导员对大学生个人成长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在“互联网+”时代,高校辅导员要在思政工作中融入审美教育,从而实现对青年审美素养和品味的提升,正确的世界观及人生观的构建,从而推进全方位育人的实现。
在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在中国进入“新时代”的机遇下,在高校教育的“大思政”格局下,高校辅导员积极开展美育工作,不仅是外在需求,也是辅导员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在互联网和大众传媒兴起的今日,大学生对文化的选择也更趋多样化。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大众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众传媒急剧变革的时代中,在主流价值在不断解构、娱乐和消费的背景之下,大学精神和思想境界正在不断地被矮小化、扁平化。辅导员将美育思想融入思政教育,有利于主流文化对青年精神世界进规范,使大学生树立应对环境变化和文化变革的适应能力。
辅导员自身的提升和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服务社会的必然要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囿于日常琐碎的工作,面临着职业倦怠、工作压力大等问题,使得自身全面发展难以实现。而审美素养的提升有利于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同时也有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素质教育中的德育发展,也包括品格发展、审美趣味等多方面,对高校美育思想的展开正符合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需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2006年,随着《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第26号令)的颁布,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日益受到重视并有显著发展。2017年8月,《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第43号令)修订后颁布。为了更好地推进队伍建设,教育部发布了《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建立国家、省级和高校三级辅导员培训体系。文件明确将辅导员培训的内容分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素养、职业能力三个部分,在专业素养中强调艺术学科知识教育,便是注重辅导员审美素养提升,这都为辅导员推进审美教育融于思政工作提供了可能性。
高校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也是大学生美育工作的承担者。首先是辅导员自身素养的提升,辅导员良好的审美素养能够辅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身份使得他们更容易与学生亲近,从而在课堂教育、日常管理和校园活动等多个方面给予长效性指导。其次是辅导员队伍的年轻化,学历结构更为合理,辅导员的整体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其中就包括审美素养。辅导员队伍发展的这些特性,使得他们能够利用传媒文化的互动性和效仿性,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网络平台中增进良好的互动效应,在审美教育与思政工作之中找到新的结合点。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今大学生被称为“网络原住民”,互联网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他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方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1亿,网民中10至39岁群体占整体的74.7%,其中20-29岁年龄段占比最高,达30.4%,而学生群体的占比更是高达25.1%。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受网络影响极大,具体影响则呈现为两方面。
一方面,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向前推移,高校信息化的建设也在不断地推进,特别是网络直播时代的到来,大量低俗、无价值的网络信息不断挤压着大学生的审美品位和审美标准。当手机成为大学生上网的首选,寝室成为“身边的网吧”,移动技术的“多元化、个性化、随意化”,网络互动的“私密化、圈群化”,网络意识的“碎片化、娱乐化、盲目性”,都对美育工作向媒体平台上推进设置了阻碍。
另一方面,在视觉文化时代,大学生能接收到更大的信息量也能具有更多元的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无形中得到了发展,而他们的审美需求也是日益强烈,这就为审美教育深入互联网中提供了更多现实的可能性。
从思想意识上,进一步秉持“立德树人”的宗旨,强调美育与德育结合,强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思政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是进行思政理论教育、形式政策教育等的有利场所,创新思政课程,结合新媒体平台,创新课堂教学手段,如3D实景体验、互动式学习等能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将美育工作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形成德育与美育发展的良好氛围势在必行。以传统的中国德育教育,将德育与美育发展相结合,将德育作为文化建设的目标,美育作为文化建设的内核,融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将美感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将美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融入学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寝室文化建设、硬件设施和环境布置、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进行。高效辅导员可以将美育教育融入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中,鼓励学生参加。同时,“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在赛事互动中来提升专业素养、陶冶情操。在重大的传统节日和校庆等时间,结合“我们的节日”主题实践活动,开展传统美德教育,以传统的心灵与节日的仪式感,让同学在其中感受到美感的体验。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结合学校发展要求和学生发展需求,高校辅导员可在寒暑假社会实践、勤工助学岗位、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活动等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中,利用互联网手段,如网络直播和微信推送等,在宣传推广中使大学生形成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自觉认同和实践。特别是要在其中增强对榜样人物和未来生活的规划和向往,提升对生活的态度和品味。同时结合专业课程,利用慕课等形式,开展如女性礼仪、茶道技艺、国学文化等类型课程,在实践和训练中,达成知行合一、寓学于乐的学习体验,在体验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过程中获得正向的美感体验。
首先是以“关键少数”为引领,利用高校大学生的自媒体平台等,组成网络引导员队伍,发挥朋辈引领作用,引导舆情走向积极方向,通过思政工作的,形成青年学生的价值引领,及时防范甚至消除思想意识的安全隐患。
其次需要吸收互联网模式形式的鲜活性和内容的趣味性,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话语方式。比如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上的报告一出,朋友圈就狂刷的“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辅导员便可创新方式,利用网络即时性和自发性的特点,从网络平台通过推文或讨论等形式来引导正确的住房观的形成。
最后是利用网络圈群,在QQ、微信、微博、论坛的平台中建立思政工作的网络交际圈和立体式信息联通网。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与所有的社交关系一样,网络圈群也面临着群体化、专门化、互利性等特点,看似了无章法,实则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因此,熟悉其中的分类、功能与风格的差异,有利于实现信息推送和传播的有效性,增强思政工作的粘性。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
[2] 杜卫.论审美素养及其培养[J].教育研究,2014年第11期。
[3] 裴佳兴.当下大众流行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和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年第10期。
[4] 方曦、孙绍勇.网络圈群视域下高校青年思想引领的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年第10期。
刘康宁(1990-),女,助教,研究生,丽水学院,思想政治教育。
G711
A
1672-5832(2017)12-00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