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莹
(西安科技大学 陕西 西安 710600)
大学生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与创新机制探索
汪 莹
(西安科技大学 陕西 西安 710600)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大学生管理模式也需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然而大学生管理模式的理念和制度还存在着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改变管理模式,注重“和谐”的管理观念,同时建立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从而使得大学生管理模式更加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大学生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创新机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思想正逐步被突破。[1]由传统的向学生讲授知识,解答疑惑到培养学生的能力,再到提高学生素质,这意味着教育思想在一步步的深化,学生的管理模式也在不断演化。而大学生管理作为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分支,其管理模式也在随着社会变革不断的扩展范围和形式,内容也在不断深化,如学生资助、学生心理咨询、毕业生就业管理等多渠道多方面开展。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日新月异的大学生管理模式中,我们要了解到当前机制的问题探析和需要探寻的创新机制。
1.1 大学生管理模式中理念的问题。大学生管理作为社会管理层面中的分支,需要和社会背景与形式相符合,形成人与自身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的管理理念。但从目前的状况看,我国大学生管理理念依然遵从刚性的管理,其管理方式是自上而下的控制,强调运用外在约束力来规范大学生的一言一行,然而在大学期间的自由、开放、自主的观念已经得到大学生的广泛认可,并且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我约束与管理的能力,人格发展与认知能力基本达到成人水平,采取强压管理的手段,不但难以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反而会激化师生之间,以及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矛盾。
高校的基层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定位上应该是教育者、管理者和服务者,然而管理者和服务者的角色日益加深,教育者的作用却日益减弱。在学生看来,基层学生管理工作者只是负责学生日常事务的老师,而不是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辅导员。由此可以看出,基层学生管理工作者更像是行政管理者,师生关系已经不是所说“亦师亦友”的朋友关系,而更像是上下级的关系,这使得基层学生管理工作者在管理中的理念发生偏差。
1.2 大学生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高校缺乏大学生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在程序规程上也不够严谨,缺乏一定的客观性与交互性。虽然高校已基本建立较为完备的大学生管理制度,但还不够深入化具体化,制度也缺乏可操作性,这样的管理制度很难与外部环境构成良好的桥梁,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自主性的发展变化。同时,大学生管理制度是支撑大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保障与规则。而在目前看来,我国大学生管理制度过于求“安”、求“稳”,主要利用约束、监督、强制、惩罚等刚性手段进行管理[2]。这种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保障学生安全的作用,约束了学生的行为,给予学生一个相对安稳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但随着“以人为本”和和谐理念的深人,学生更加希望的是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内、课堂内的学习,更希望能“走出去”,加强和外界的联系,更需要自由的空间去交流,更希望学习到的是除课本以外的多方面知识理论。由此可以看出,这种管理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其制度建设的出发点缺乏人文关怀与服务意识,是缺乏“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
2.1 注重“和谐”的管理思维理念。和谐管理观念是适应新时期的管理观念,“它既遵循了儒家的‘和为贵’的哲学思想,又吸收了西方人本主义的思想精华,突出强调‘以人为本’”。[3]和谐管理观念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观念,从而激发管理中的活力,将情感激励与制度约束紧密结合。此外,作为高校的基层学生管理工作者要防止日常工作的过度行政化,从而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因此,作为基层学生工作的管理者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方面,进行深入全面的谈心谈话活动,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日常工作中。通过情感管理,传播思想教育理念,以“情”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强化教育者的身份,师生关系从而得到改善。
2.2 建立大学生管理的激励机制。“激励效能的大小取决于激励满足大学生的需要的程度。激励不能满足于方法、措施本身,而不看这些做法带来的实效”。[4]有效的激励手段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管理,从而更需要建立完善的大学生管理激励机制。首先需要的是对学生的充分信任和尊重,尊重大学生的个人理念和想法,信任大学生的能力,从而落实大学生在高校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需要增强情感的疏导作用,全方位、多角度地深入学生内心,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将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通过沟通交流的方式进行传输,从而减轻学生的抵触情绪,从而形成自助与他助的机制,基层学生管理工作者需要以博大的胸怀、细腻的情感感染学生,帮助学生走出面临的困境,使其也能够用情感激励他人最终达到情感交融的状态。
2.3 建立大学生管理机制。首先,建立大学生对话管理机制,这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符合新时期的特征,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日常学生事务管理的工作模式。它是建立在一定组织基础上的多维网状组织管理模式,在其中的任一元素只是其中的一个节点,这样就打破了自上而下的关系,从而削弱了等级区分,管理学生的组织体系不再是校、院(系)、辅导员三级体系,而是学生社团、教师、家长等共同存在于网状的管理组织体系中,每个元素之间都是平等的,从而提升大学生管理质量,增强大学生管理的有效性。
其次,建立大学生管理互动机制,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首先从思想理念上确立互动机制,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确保互动机制的形成。通过对制度政策的解读以及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将大学生的日常管理投入到实践活动中,为大学生管理提供有效保障。其次是构建多元化的互动模式与载体。大学生管理工作应与时俱进,具有创新精神,通过建立互动课堂、创业基地、学生社团等载体,形成讨论会、学术沙龙、文化艺术节等模式,不断加强大学生管理过程中各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将维护学生利益与实现自身理想紧密联系。
[1] 刘爱莲,吴远.高等教育管理[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
[2] 李鹏,梅凯.柔性管理与大学生管理体制创新[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
[3] 杨经录,崔杰.和谐管理—当代大学生管理的必然选择[J].思想教育研究,2009(7).
[4] 李华平.论激励机制在大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江西教育科研,2006(6).
汪莹(1991-),女,助教,研究生,西安科技大学。
F645
A
1672-5832(2017)12-005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