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中朝文化交流研究综述
——以《燕行录》为中心

2017-12-01 09:54:24谷小溪
长江丛刊 2017年27期
关键词:使臣文化交流朝鲜

谷小溪

明清时期中朝文化交流研究综述
——以《燕行录》为中心

谷小溪

目前学界惯于将明清时期朝鲜王朝出使中国的纪行作品统称为“燕行录”或“使华录”,在此以《燕行录》为中心,从以朝鲜使臣为媒介的中朝文化交流研究、以中国使臣为媒介的中朝文化交流研究、比较文学形象学视域下的中朝文化交流研究、纪行文学视域下的中朝文化交流研究几方面对明清时期中朝文化交流研究的先行成果作以综述。

明清时期 中朝文化交流 《燕行录》

明清时期,朝鲜王朝定期派遣使臣来华朝贡。使行过程中,使臣及随行人员以诗歌、日记、杂录、奏折等形式翔实记载沿途见闻和外交始末,归国后整理集辑,作为上报朝廷或私人收藏的文字资料。此类作品多以汉字撰写,是记录中朝两国文化交流本事的重要文献。目前学界惯于将明清时期朝鲜王朝出使中国的纪行作品统称为“燕行录”或“使华录”,在此以《燕行录》等文献为中心,对明清时期中国与朝鲜王朝文化交流研究的先行成果作以综述。

一、以朝鲜使臣为媒介的中朝文化交流研究

朝鲜使臣是中朝文化交流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来华途中,使团成员通过唱和笔谈、选购书籍、馈赠礼物等渠道增进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促进了两国文化交流,也为史料文献提供补充。

近年来学者通过对《燕行录》文献的悉心研读,发掘朝鲜使臣在中朝文化交流史中的现实意义。日本学者夫马进《朝鲜燕行使与朝鲜通信使》一书,对朝鲜使臣闵鼎重《燕行日记》所录《王秀才问答》进行解析并指出,由于作为观察者兼报告者的朝鲜使臣兴趣点和立场不同,其纪行作品与正史记载往往存在不一致的现象。对于中国史研究者来说,纪行作品中的风土民情与日常琐事恰好可补正史之不足。作者还将1765年洪大容燕行与1764年朝鲜通信使的经历进行比较,讨论了洪大容在中国体验到的“情”的问题,认为18世纪后期朝鲜知识阶层依然生活在朱子学的世界而忽视了“情”的存在,洪大容等北学先驱是将“情”作为现实生活基础和人生普遍真理而给予重视的学者集团。[1]

刘为《清代中朝使者往来研究》一书,以整体存在的“使者”(或使团)为研究对象,从清朝与朝鲜往来使者制度的建立、使行种类和任务、使团规模和人员结构、使行路线行程及馆舍、使行制度与礼仪、贡品礼物与回赐加赏、使行往来的经济活动、使团的文化交流活动几方面对清代中朝使者往来情况系统阐述。第八章专门论述清代中朝使者文化交流盛况,通过大量文献史料对中朝使者采买书籍文物与文士交往始末进行介绍与剖析。书末附录“清朝与朝鲜往来使者编年”及“朝鲜事大纪行目录”,前者将崇德二年(1637)至光绪二十年(1894)凡257年两国历次往来的使行名称、时间、使命及完成情况等进行系年和考证,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2]

牛林杰、李学堂《17-18世纪中韩文人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与文化误读》一文,以17-18世纪中韩文人交流为中心,考察东亚文化的共性与差异在中韩跨文化交流中的特点。作者重点阐述了朝鲜安东金氏、丰山洪氏两大家族与清代文人的交往并指出,中韩两国相似的文化背景及汉字、汉诗和学术切磋的重要作用深化了跨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但两国毕竟具有不同的民族性质,难免在交流中存在文化误读现象,应以理解的心态和详尽事实来促进跨文化交流与传播。

杨雨蕾《燕行与中朝文化关系》一书,以明代《朝天录》和清代《燕行录》为基础,以朝鲜使臣为中心,对十六至十九世纪初中朝文化交流进行实证研究,阐明朝贡体制下朝鲜使臣的文化意义和明清时期中朝关系的嬗变。除介绍中朝文人的直接交往外,作者专门讨论了以燕行使臣为媒介的汉籍、西学东传情况,着重阐述朝鲜北学思想的兴起与发展在中朝文化交流和朝鲜华夷观变迁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中华文化的向心力是历史上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关系的基点。

孙卫国《明清时期中国史学对朝鲜的影响——兼论两国学术交流与海外汉学》一书,从史学立场探讨明清时期中朝文化交流的一个侧面,其中既涉及《明实录》《朝鲜王朝实录》等官史在两国史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也举例探讨了王世贞史学著作东传、朝鲜《皇明遗民传》作者与成书、吴庆元《小华外史》等中朝史学著作的相关问题。书中另有两篇论文考察清代中朝士人的交往,其中《朝鲜燕行士人与清朝儒生——以洪大容与严诚、潘庭筠、陆飞交往为中心》一文,通过梳理洪氏四人对朱子诗注、阳明学说和尊周思想等问题的切磋过程,阐述了乾嘉学术与朝鲜北学派的密切联系;《清乾嘉时期中朝士人之学术交谊——以朝鲜〈韩客巾衍集〉之西传清朝及其关涉之士人交往为中心》一文,以四家诗《韩客巾衍集》的西传为主线,分别考察朝鲜诗人柳琴、李德懋、朴齐家、柳得恭、李书九与清代士人之交往。[3]其它论著又如廉松心《十八世纪中朝文化交流研究》、王锦民《柳得恭与清朝士人的交游》、吴伯娅《从〈热河日记〉看18世纪中韩文化交流》等,均从燕行使者群体或独立作家作品视角考察清代中朝文化交流情况。一些学者还以“燕行”的特定场景或具体文化领域为切入点展开专题研究。北京琉璃厂是中朝士人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明清时期朝鲜使行人员在琉璃厂购买书籍文物、结交文人墨客等文化活动异常活跃。许多学者曾对此展开研究,探讨潜藏这一现象背后的文化意义与朝鲜士人心态。朴现圭《朝鲜使臣与北京琉璃厂》一文,整理了《燕行录》中朝鲜英祖至纯祖年间北京琉璃厂的有关资料,阐述琉璃厂在中朝文化交流中的媒介作用。杨雨蕾《北京琉璃厂与清代中韩文化交流》一文,在发掘《燕行录》相关史料基础上,系统考察北京琉璃厂的时代特征、史料价值及朝鲜使臣在琉璃厂求购书籍、结交文士的情况,并指出北京琉璃厂是朝鲜北学运动的源头,在清代中朝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王振忠《琉璃厂徽商程嘉贤与朝鲜燕行使者的交往——以清代朝鲜汉籍史料为中心》一文,以朝鲜使臣金士龙《燕行日记》为线索,考察了琉璃厂徽商程嘉贤与金士龙的诗文友谊。此外,王政尧《略论〈燕行录〉与清代戏剧文化》一文,选取金昌业、柳得恭等朝鲜学者的八种《燕行录》进行分析,认为朝鲜学者对清代戏剧、民俗文化的著录具有直笔、全面、完整等特点,在同类外国作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金敏镐《朝鲜时代〈燕行录〉所见中国古典小说初探》一文,对《燕行录》关于中国古典小说的资料钩稽整理,探讨了明清时期朝鲜士人对中国小说的认知状况及明清小说东传情况。刁书仁《朝鲜王朝对中国书籍的购求及其对儒家文化的吸收》(《古代文明》2009年02期)、邹振环《明末清初朝鲜的赴京使团与汉文西书的东传》(《韩国研究论丛》1998年00期)等则从汉籍、西书东传史实探讨中朝文化交流情况。

二、以中国使臣为媒介的中朝文化交流研究

明清时期,中国不仅接受朝鲜使臣朝贡,也定期遣使赴朝,代表皇帝主持册封、慰问、吊祭等外交事务。就明朝而言,赴朝使臣多为饱学之士,使行途中与朝鲜官员诗文唱和,创作大量吟咏朝鲜风物民情的诗文作品,中朝唱和诗集《皇华集》即是以赴朝明使为媒介的中朝诗歌交流佳作。与明代相比,清代使臣与朝鲜文人的唱和作品较少,特别是在两国关系微妙的清代前期,赴朝使臣多为武职,文学素养比较有限,且双方官员奉行“人臣无外交”的原则,除例行公事外,彼此保持心理距离,故清初赴朝使臣与朝鲜官员的诗文交往远不及明代的彬彬盛况。清代使朝纪行作品主要有阿克敦《东游集》和《奉使图》、柏葰《奉使朝鲜驿程日记》、魁龄《东使纪事诗略》、马建忠《东行三录》、崇礼《奉使朝鲜日记》等,而清初仅有阿克敦的作品较为知名。如前所述,学界对朝鲜使臣在中国的文化交流情况已有论述,但囿于数据不足,以中国使臣为媒介的中朝文化交流研究还很有限。

在文献综述方面,祁庆富、金成南《关于中韩文化交流史史料的发掘与整理》一文,概述我国关于中韩文化交流史史料的整理现状,对中国官方史料、使臣著述、诗文笔记、类书丛书等文献古籍保存朝鲜史料的情况分类阐述,并针对当时国内学术进展对《海东诗选》、《韩客诗存》、《奉使图》等不同版本的学术新发现进行梳理。由于论文撰写时《燕行录》的大规模整理出版尚未完结,文章内容仍有待完善,但作者对上世纪中朝文化交流史史料整理情况的归纳与研究方法的提炼仍给予人们宝贵借鉴。

在理论研究方面,一些学者以明清使臣赴朝作品与经历为切入点阐述中朝文化交流情况,如杜慧月《明代文臣出使朝鲜与〈皇华集〉》一书,通过对中韩史料、文集、笔记、地方志文献的钩稽整理,以《皇华集》再现明使与朝鲜文臣诗文酬酢的文化图景,并从历史、政治、地理、文学等视角对诗歌分类赏析,揭示《皇华集》的文学价值与现实意义。孟宪尧《〈皇华集〉与明代中朝友好交流研究》一文,对《皇华集》的创作背景与体例由来、赴朝明使使行路线与所经景观、《皇华集》的版本、作者、内容与价值等问题详细梳理,并结合史料文集透露的外交细节考察诗赋外交在两国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其它论著如王克平《〈皇华集〉所反映的中朝文化交流》、曹春茹《明代使臣在朝鲜的政治、文化活动》等,从《皇华集》和赴朝使臣群体的角度探讨明使与朝鲜文臣的文化交流活动。

一些学者还从《皇华集》的具体作品入手,通过特定使臣作品与经历的专门考察揭示明朝使臣在诗赋外交中的重要意义。如曹虹《论董越〈朝鲜赋〉—兼谈古代外交与辞赋的关系》一文,对明使董越《朝鲜赋》产生的历史背景、创作态度、文体意趣等要素进行探讨,并以此个案为基点,针对儒学背景下外交与辞赋的关系形态阐发观点,指出外交与赋体文学在朝贡体制中的交互作用。詹杭伦、杜慧月《〈辽海编〉与倪谦出使朝鲜考述》一文,考察了明使倪谦的使朝背景、《辽海编》的编印经过和内容价值等问题,肯定了倪谦《辽海编》的学术意义。姜维东《刘鸿训〈辛酉皇华集〉研究》一文,围绕《辛酉皇华集》对明使刘鸿训、杨道寅在作品中的形象、《辛酉皇华集》的版本情况和史学价值等展开探讨,认为《皇华集》所载诗文作品是了解诗人人格事迹和考察明代中国与朝鲜情况的重要参考。其它论文如叶晔《明人域外赋双璧:董越〈朝鲜赋〉与湛若水〈交南赋〉》、傅德华、李春博《明弘治年间中朝礼仪外交——以董越出使朝鲜为中心的考察》等,均从个案回溯以明使为媒介的中朝文化交流盛况。

与上述论著相比,学界关于清代使臣在朝境内的文化交流情况涉及较少,主要文章有郑恩主《阿克敦〈奉使图〉研究》和《朝鲜时代明清使行关联绘画研究》(韩国学中央研究院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黄有福《清朝阿克敦〈奉使图〉初探》(《当代韩国》1999年Z1期)、廉松心《清代中朝文化交流的结晶—〈奉使图〉》(《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等,从文学、历史、艺术等角度论述了清使在朝鲜的文化交流情况,但对此环节的考察仍有待深入。

三、比较文学形象学视域下的中朝文化交流研究

朝鲜对中国的了解主要借助燕行使臣在纪行作品中的描述,出于政治功用与文学创作的需要,燕行使臣将异国见闻与个人感悟融合在作品中,再现了中国社会情境,但民族文化差异衍生的误读现象也不容忽视。

近年来学界对《燕行录》体现的朝鲜士人眼中的中国社会形态愈发关注,许多学者以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方法透视朝鲜纪行文学“对‘异国’形象的塑造或描述”[4],并通过《燕行录》等一手数据与中国史料的对照,准确把握“他者”对中国社会形态的理解与误读,从而更理性的审视中国社会形态与朝贡体制下朝鲜华夷观的嬗变。

王振中《朝鲜柳得恭笔下清乾嘉时代的中国社会—以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抄本〈冷斋诗集〉为中心》一文,通过对抄本《冷斋诗集》及相关书籍的比较,揭示各版本内容之异同,藉以考察乾嘉时期的中国社会与士人心态。徐东日《朝鲜朝使臣眼中的中国形象——以〈燕行录〉〈朝天录〉为中心》一书,以朝鲜多部《燕行录》、《朝天录》为研究对象,以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考察朝鲜使臣眼中的明清社会,以域外视角反观中国文化,通过对风俗、建筑、服饰等文化因素的阐释剖析“他者”视域下中国形象的演变和内在动因,为《燕行录》的形象学研究拓展新的思路。[5]全美子《18世纪韩国游记中的中国形象——以三种“燕行录”为中心》一文,以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方法对金昌业《老稼斋燕行日记》、洪大容《湛轩燕记》和朴趾源《热河日记》三种不同时期的《燕行录》分别解析,阐述了燕行作品与“他者”对中国社会集体想象间的互动关系。马靖妮《〈热河日记〉中的中国形象研究》利用形象学理论对朴趾源《热河日记》文本展开分析,探讨作品对中国形象多方面叙述的社会心理背景和深层文化意蕴。文章指出,尽管中朝文化具有极高相似度,但毕竟属于不同的民族文化。《热河日记》塑造的中国形象仍属于异质文化交流的范畴,难免存在对中国的误读,而误读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创新,不仅没有削弱《热河日记》的价值,反而凸显其重要意义所在。韩梅《韩国古代文人眼中的中国——以〈朝天记〉、〈朝京日录〉、〈入沈记〉为中心》一文,以明清时期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朝鲜使行日记为研究对象,揭示了十六至十八世纪朝鲜文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并结合两国文化背景阐释其成因。李根硕《朝鲜的中国想象与体验(从17世纪到19世纪)——以〈燕行录〉为中心》一文从比较文学与文化的角度研究《燕行录》所描述的中国和中国人,并重点探讨形成这种形象的主观原因。其它作品如曹奎益《〈燕行录〉中的千山、医巫闾山和首阳山形象》(《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柳森《论〈热河日记〉中的六世班禅形象》(《民族文学研究》2012年06期)、黄普基《明清朝鲜使者笔下的山海关》(《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版)等则以《燕行录》中的细节内容和重要意象入手,从地理风貌、社会民俗等不同侧面阐释朝鲜使臣眼中的中国形象。

四、纪行文学视域下的中朝文化交流研究

《燕行录》内容包罗万象,体裁繁复多样,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也代表着韩国汉诗作品和纪行文学的极高成就。许多学者从纪行文学角度对《燕行录》进行研究,挖掘纪行诗文的内在意蕴,或以朝鲜使行人员与中国文人的唱和笔谈等交往活动为契机,剖析朝鲜诗人的文学观念及中国文学在朝鲜文坛的影响与接受过程,有利于对燕行作品的深刻理解。前者如韩国学者崔康显《韩国纪行文学研究》与林基中《燕行歌辞的研究》,对《燕行录》中少量作品的文学价值进行概述,是此领域研究的早期成果。朴现圭《朝鲜正使李肇源与清松江周达的真正友谊与笔谈录:〈菊壶笔话〉》一文,以朝鲜使臣李肇源和清代文士周达的笔谈录《菊壶笔谈》为考察对象,分别论述了《菊壶笔谈》的版本、笔谈者生平和笔谈内容等,展现了李肇源与周达的异国友谊。作者对笔谈内容的分析深刻到位,以文学视角对诗文酬酢和其它雅事的记述赏析玩味,肯定了《燕行录》的解读运用在相关领域研究的重要性。[6]詹杭伦《中国明朝诏使与朝鲜李朝远接使唱和诗研究》一文,以朝鲜诗话《菊堂排语》为研究对象,介绍并分析了该书作者、性质与小序,对书中记载的中朝使节唱和诗进行考述,阐述了明朝诏使与朝鲜远接使唱和诗的意义和价值。李岩《简论〈朝天录〉与李晬光的“朝天”诗》一文,全面考察了朝鲜文人李晬光三次出使明朝所作《朝天录》、《朝天续录》两部诗集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并指出在描绘异域风情的过程中融入作者遭遇、教养等要素,融情、景、议论于一体,突出作者在异国的审美感受,体现作品的思想意义,是朝鲜前半期《朝天录》的独特之处。朴香兰《〈燕行录〉所载笔谈的文学形式研究——以洪大容与朴趾源为中心》一文,对清代中朝文人笔谈举例研究,认为朝鲜使臣的笔谈不仅是具有高度思想性与文学性的文学文本,也是体现中朝社会时代变化,摸索思想上的解决方法的文本。后者如钱志熙《从〈韩客诗存〉看近代的韩国汉诗创作及中韩文学交流》一文,以研究韩国近代汉诗与近代中韩文学交流事迹的重要典籍《韩客诗存》为对象,以具体诗人诗歌为例,探讨《韩客诗存》的艺术成就和明清至近代中韩文学交流的形式与特征。金柄珉《朝鲜北学派文学与清代诗人王士禛》一文,论述了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禛文学思想和诗歌风格对李德懋、李书九等朝鲜北学派文人的影响及北学派对王士禛文学的接受与创新,并指出北学派诗人在诗歌理论和创作上反对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摆脱“诗言志”的传统观念,与接受王士禛的文学有一定联系,推动了中朝文学的双向交流。[7]金柄珉的另两篇文章《〈韩客巾衍集〉与清代文人李调元、潘庭筠的文学批评》考察了《韩客巾衍集》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和原因,并分析了清代学者的评论对朝鲜北学派学者诗歌创作的促进作用;《朝鲜诗人朴齐家与清代文坛》则考察了朝鲜实学派文人朴齐家的诗歌创作及其在中朝文化交流传播中的重要贡献。李岩《朝鲜李朝实学派文学观念研究》一书,对朝鲜实学派文学观的形成、发展与成熟和历史贡献深入探讨,并以朴趾源、丁若镛等实学派学者的文学观念为例,对朝鲜实学派文学观念做出客观评价。朴香兰《李书九文学与中国文学之关系》一文论述了朝鲜实学派文人李书九诗歌创作、诗学理论对王士祯“神韵说”的接受与借鉴,并指出阐明李书九诗歌与清代文坛的关联对认识韩国汉诗文学的发展规律具有深远意义。其它作品如韩卫星《洪大容文学与中国之关联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李永男《丁若镛与顾炎武的社会诗之比较》(《东疆学刊》2009年04期)等,均从燕行使臣与中国文人的具体交往入手,考察朝鲜诗人的文学观念及中朝文学的双向作用,有利于中朝文化交流的深入研究。

[1][日]夫马进.朝鲜燕行使与朝鲜通信使[M].伍跃,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刘为.清代中朝使者往来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

[3]孙卫国.明清时期中国史学对朝鲜的影响——兼论两国学术交流与海外汉学[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4]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徐东日.朝鲜朝使臣眼中的中国形象——以〈燕行录〉〈朝天录〉为中心[M].北京:中华书局,2010.

[6][韩]朴现圭.朝鲜正使李肇源与清松江周达的真正友谊与笔谈录:《菊壶笔话》[G].张伯伟.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4辑).北京:中华书局,2008.

[7]金柄珉.朝鲜北学派文学与清代诗人王士禛[J].文学评论,2002(04).

辽宁工业大学文化传媒学院)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项目“清代前期朝鲜‘燕行录’文献研究(1637-1736)”(编号:JW201615411)。

谷小溪(1984-),女,辽宁锦州人,文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使臣文化交流朝鲜
仪礼·燕礼
领导月读(2024年2期)2024-05-10 04:15:52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宝藏(2022年7期)2022-09-26 11:39:26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金桥(2022年8期)2022-08-24 01:33:24
灵渠胡人俑与贡道的外国使臣
文史春秋(2022年5期)2022-07-18 08:41:56
朝鲜使臣纪行文学中的山东文化元素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54
朝鲜国庆"轻松"阅兵显自信
环球时报(2018-09-10)2018-09-10 04:10:44
唯一的要求……
朝鲜试爆氢弹,中方坚决反对
南方周末(2016-01-07)2016-01-07 15:47:28
文化交流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