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京韵大鼓《鸳鸯剑》中尤三姐形象及其成因

2017-12-01 05:14
小说月刊 2017年16期
关键词:庚辰鸳鸯曲艺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山东 曲阜 273100)

浅谈京韵大鼓《鸳鸯剑》中尤三姐形象及其成因

张巧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273100)

从“脂本”系统到“程本”系统再到京韵大鼓《鸳鸯剑》,尤三姐的形象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鸳鸯剑》中三姐的形象成因是:曲艺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具有直观性与过程性的特点,而京韵大鼓的形式和风格,也决定了选择性格发展脉络明朗的形象加以塑造可以达到较好的审美效果;京韵大鼓是广泛流行于华北地区的一种曲艺样式,华北地区人民对雄浑劲拔风格的欣赏,对英气逼人、富有气节的人物的审美期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尤三姐人物形象的最终定型。

尤三姐形象;京韵大鼓《鸳鸯剑》;曲艺艺术特征;京韵大鼓特性;华北民间审美接受心理

1 尤三姐的文学形象

尤三姐的故事集中在第六十三回至第六十六回,由于版本的不同,她的文学形象本身就有分歧。具体的可以分为以庚辰本为代表,包括戚序本、梦序本等的“脂本”系统,和以程甲本为代表,包括程乙本、程丙本以及一系列以这三个本子为底本的翻刻本的“程本”系统。“脂本”系统中,我们就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出版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为代表,同时参照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出版的《戚蓼生序本石头记》;“程本”系统中,我们就以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第一版《程甲本红楼梦》为代表。下面我们就简单谈一谈对两个版本的尤三姐形象的理解。

1.1 以庚辰本为代表的“脂本”系统中的尤三姐形象

尽管“脂本”系统中各本在尤三姐这一段略有不同,但尤三姐的形象是一致的:尤三姐是一个曾经失足而后改行的形象。她与尤二姐一样,和贾珍贾蓉都有聚尘之嫌。她思嫁柳湘莲是改过,自刎剑下是耻情。戚序本第六十五回回目中的“淫奔女改行自择夫”就可以概括这一形象特征。作者所要赞颂的可能是一种挣扎于污浊之中的人,其放浪的外表下依然可以有对真情的坚守,依然可以为真情殉身。

1.2 以程甲本为代表的“程本”系统中的尤三姐形象

据冯其庸先生考证,程甲本前八十回底本“确是一个脂评系统的本子,而且是比较地靠近庚辰本这个系统”。第六十五回回目,庚辰本与程甲本都是“贾二舍偷娶尤二姐,尤三姐思嫁柳二郎”,而戚序本则是“膏粱子惧内偷娶妾,淫奔女改行自择夫”。尽管戚序本与庚辰本此回回目不同,但故事情节大同小异,保持了“脂本”系统中尤三姐“淫奔女改行”的形象设定,而程甲本第六十五回回目虽于庚辰本回目相同,情节上却有大量改动。不仅六十五回,整个尤三姐故事,从第六十三回到第六十六回,在“程本”系统中都呈现了不同于“脂本”系统的面貌。程伟元和高鹗将尤三姐定位成一个在藏污纳垢的宁府中始终不屈,全贞全烈的女子。她既不是淫奔女,“自择夫”的行为也不属于“改行”,她待柳湘莲的痴情是一以贯之地体现在行动上的。从艺术创作和人物塑造的角度看,程、高对尤三姐形象的改塑十分成功,他们不仅删减了“脂本”系统中有悖于“贞烈”品行的描述,增加了表现尤三姐斩钉截铁,立志不屈的情节,还特别注意个别细节的修改,既不损害整体情节框架,又能使人物的语言行为等完全符合二人对尤三姐基本形象的设定,服务于其“不谬于名教”的创作思想。

2 京韵大鼓《鸳鸯剑》的形象

《鸳鸯剑》由王允平先生为著名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桑红林量身创作,其情节为:开场尤三姐已拿到柳湘莲的鸳鸯剑,贾珍贾琏两兄弟来,要大摆酒席。席上贾琏欲撮合贾珍与尤三姐,与贾珍一道,对柳湘莲出言侮辱。尤三姐义正言辞斥责两人。尤二姐好言相劝,三姐折簪明志。恰柳湘莲到访,欲索回鸳鸯剑,见杯盘狼藉,想宁府肮脏果然不诬,更欲退婚。尤三姐向柳郎表明心志后,便刎颈剑下,血溅鸳鸯,一缕香魂渺无根,贞名英气共长存。

《鸳鸯剑》中的尤三姐是一个追求坚贞爱情,不惜以死保全名节的刚烈女战士。她站在以贾珍贾琏为代表的整个黑暗势力的对立面,毫不妥协。出身寒微的她是下层人民反抗压迫势力的代表,是勇于对压迫说“不”的人民的代言人。从全贞全节,从未改行这一性格方面来说,《鸳鸯剑》中的尤三姐与“程本”系统中的尤三姐形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3 京韵大鼓《鸳鸯剑》中三姐形象成因

《鸳鸯剑》中的尤三姐形象与以庚辰本为代表的脂本系统中的尤三姐形象在审美价值上具有不同意义,而与以程甲本为代表的程本系统中尤三姐形象具有相似的审美意义。实际上,京韵大鼓《鸳鸯剑》等民间曲艺中的尤三姐形象基本上都是全贞全节式的。为什么始终守贞的三姐形象更容易进入民间曲艺表演领域?京韵大鼓《鸳鸯剑》为何会呈现这样一个三姐形象?我们将从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3.1 文体

(1)曲艺作为表演艺术的特性

曲艺属于表演艺术范畴,在艺术本质上,具有过程性和直观性的特征。由于民间曲艺属于抒情体式,通过表演直观展现生活情境的功能不强,其过程性就突出地表现在“心理脉络的流畅贯通”。曲艺创作者要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对客观真实进行有目的的提炼,疏通因果,使整个情节中冲突变化合理合情,使观众能在即时的审美体验中迅速理解事态变化的情理逻辑。尽管尤三姐存在心中爱恋柳湘莲,表面行为依旧放纵的行为逻辑,也存在突然改行的现实可能性,但是其形象并不适宜进入表演范畴。

小说可以从容不迫地进行大幅描写,通过细节展现人物命运,以引起人们的多角度思考与理解,曲艺这种直观的表演艺术,要在有限时间里营造一个幻觉世界,引领人们相信幻觉真实,达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就要排除这种理解障碍,以直截畅快的情感表达,集中激烈的冲突,充分调动起观众的情绪。因此,在曲艺领域中,全贞全烈的尤三姐形象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

(2)京韵大鼓的艺术特性

同样的贞洁烈女尤三姐,在京韵大鼓中,她是为表忠心,抛肝沥胆,富有反抗精神的关内烈女;在单弦中,她是出淤泥而不染,又被媒人贾琏的做媒失误贻误终身的可敬可怜的女子;在弹词开篇中,她或是为爱沥血,清白忠贞的英雄女,或是与情人私定终身而因谣言自刎一证清白的苦命佳人。所谓“北主劲切雄丽,南主清峭柔远”。作为北方曲艺代表的京韵大鼓,它的北方曲调,北方十三道大辄的用韵,三弦大鼓的伴奏乐器以及唱词结构等,无不使其呈现出北方文化圈特有的雄厚苍劲的文化韵味。它讲究“上仄下平”的平仄格律,在抒情唱词中,出句(段)尾音急促沉郁,为下句蓄势,对句(段)音韵高扬,精神陡然上升,情调高亢,重点都落在意蕴高昂的对句(段)上,再以“北方十三道大辄”为韵,用北京话演唱,使得京韵大鼓整体上气势不凡,情调激昂,人物形象自然也是英气逼人。

3.2 民间接受心理

京韵大鼓的流行区域大体在河北、北京、天津、山东等地,属于华北地区,自然要受华北地区人民的审美趣味影响。人们更倾向于欣赏一个心口如一、言行一致,坦率豪放的尤三姐。正是基于华北地区人民对尤三姐“预设形象”,《鸳鸯剑》最终塑造了一个坚贞不渝、大气刚强、英气逼人的女侠尤三姐,情节紧凑,以贾珍贾琏的步步紧逼不断蓄势,在酒宴一节达到一个小高潮,之后断簪明志,继续为尤三姐的悲剧结局做铺垫,紧接着柳湘莲到访索取定礼,尤三姐泪透衣裳,自刎剑下。自刎前一段质问柳郎之语说得痛彻心扉,又颇有英烈之气。最后以一句“尤三姐玉碎珠沉身死气壮,称得起剑胆琴心烈性刚强”收尾,大义凛然,一气呵成,颇显北人之豪。著名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陆倚琴曾以其高亢响亮,婉转动人的嗓音演绎《鸳鸯剑》,使人听之,不啻如闻穿云之声,见贯虹之色也!

[1] 胡文彬编著.红楼梦说唱集[M].第1版.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 1985.

[2] 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M].第1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5.

[3] 曹雪芹.戚蓼生序本石头记[M].第1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5.

[4] 曹雪芹.程甲本红楼梦[M].第1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2.

[5] 余秋雨.戏剧审美心理学[M].第1版.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

[6] 李雪梅,于红,霍耀中,严变英,李豫.中国鼓词文学发展史[M].第1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7] 关四平.从尤三姐的改塑管窥脂评本与程高本的价值[J].红楼梦学刊, 2009,04:179-198.

猜你喜欢
庚辰鸳鸯曲艺
发掘消失的明代曲艺——《金瓶梅词话》所载明代曲艺探赜
欢天喜地配鸳鸯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绣鸳鸯
浅谈曲艺的创作与表演
庚辰定本时第十九回之回目已经完备补论
基于Flash技术的曲艺动画设计与实现
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傅庚辰及其歌曲创作
封面人物 傅庚辰
迈上新起点——在《傅庚辰作品集》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