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的青少年形象研究
——以欧茨小说《何去何从》为例

2017-12-01 05:14
小说月刊 2017年16期
关键词:欧茨康妮青少年

(广西师范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0)

迷失的青少年形象研究
——以欧茨小说《何去何从》为例

徐效雅

(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南宁530000)

“何去何从”是美国当代女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一篇写实短篇小说。本文主要从社会文化背景和家庭关系这两个角度来解析主人公康妮的悲剧和在成长中迷失的成因,并探讨了关于青少年迷失问题的教育意义。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何去何从》;青少年形象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是当今美国文坛著名作家之一。她一直致力于用作品揭露美国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尤其是关于青少年成长问题一直是着重探讨的问题之一。欧茨的作品中塑造了许多性格各异的青少年形象。她希望通过这些青少年的遭遇,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反思,呼吁人们关注青少年成长问题,从而起到道德教诲的作用。

“何去何从”是欧茨传播较广且最受欢迎的短篇小说之一。该故事的女主角康妮,一个15岁的花季少女。康妮和她的母亲和姐姐相处得不甚愉快。在假期里,康妮大部分时间都在休息,偶尔和她的朋友出去闲逛,和男孩见面。结果康妮遇到了歹徒弗兰德并受其威胁,她无所适从并最终屈服。康妮的悲剧的成因主要来自于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以及其自身。

1 故事文化背景

“何去何从”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960年代的美国,美国正在经历一场反主流文化运动。反主流文化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年轻人所掀起的一场反战和反主流文化的价值观、文化、生活方式的“革命”。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过后,美国父母对他们的孩子寄予厚望。此外,当时空前的富裕,为他们实现这些期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些孩子过着舒适的生活,甚至有些被宠坏了。所以当他们的理想与现实有冲突的时候,他们不容易接受,其中许多人迷失了自我。接下来,社会的繁荣也给了这一代青少年更好的机会获得高质量的教育,使他们拥有广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想。因此,传统的道德和价值观受到挑战,年轻人不满现状,通过各种方式反叛现实来满足内心的欲望。

从文章的小标题可以看出这篇小说是为鲍勃迪伦而作,鲍勃迪伦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摇滚歌手,他的歌曲透露出对时代的叛逆精神,深受当时青少年的追捧。从此,许多年轻的美国人穿着奇怪的超短裙留着长发,吸毒,听摇滚音乐,他们以独特的方式叛逆着,成为反主流文化运动最鲜明的一部分。

2 家庭对康妮的影响

家庭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影响甚大,美国批评家马林(Irving Malin)曾说:家庭向来被视为稳定的社会单元……,如果家庭不能提供安全的话,那么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给予安全。[5]

康妮的父亲是家庭的核心和支柱,他是美国父权制社会的代表。他将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在了工作上,他每天晚上回家吃饭,晚饭后看报睡觉,和康妮之间基本没有交流。他们的问题源于缺乏沟通。这使康妮几乎不能感受到父亲的温暖和爱,只有深深的孤独。对于正在寻找自身价值的青少年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深深的伤害。事实上,康妮的父亲的行为属于一种家庭冷暴力。康妮面对这个冰冷的家她选择了逃离和反叛,她宁愿和她未成年的朋友一起出去闲逛,也不愿意和亲人待在家里,这正是康妮走出家门面临着未知风险的原因。在小说中,康妮的父亲并不是特例,他的身份具有普遍性,他是这个男权制社会的代表,作为一个男性团体,他们领导着冷漠和暴力的社会。

康妮和母亲、姐姐之间的关系则体现了青少年与成人社会之间的代沟,以及新思想和传统观念上的冲突。康妮的母亲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家庭主妇,她没有任何特殊技能能使她独立于社会,她只能待在家里料理家务,就像父权社制会里的大多数女性一样,忠实从属于男性。不仅如此当她看到自己曾经拥有的青春容颜也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复存在,而自己的女儿却正值花季,她选择了通过责骂女儿来发泄自己的不满。不仅如此,还经常将其与姐姐作比较。这是一对不成熟的关系,康妮的母亲没有做好母亲该有的样子,而康妮作为深受社会风气影响的青春期少女,她崇尚自由,想要有自己的空间,希望能脱离这种受束缚关系以及令人窒息的环境。

康妮的姐姐是一个相貌平庸,谦虚稳重的姑娘,虽然二十多岁仍然和她的家人一起住在家里,但是她却比康妮更能够得到母亲的关注和喜爱,因为她经常帮助母亲做家务,并且“长相普通,又矮又胖却行事稳重。”[1],母亲认为这些特征和她年轻的时候一样,将来也能胜任家庭主妇的角色,毫无个性,但却是被社会认定的符合女性的身份。康妮的姐姐代表了一种内敛、勤奋和严肃的传统道德观念,因此更加受到家人和亲戚的赞扬和喜爱。

显然,康妮与之相比简直是另一个极端,叛逆有个性。在家里,鄙视嘲笑姐姐,并对母亲的责骂也满不在乎。她的姐姐帮助母亲做家务,她出去和朋友闲逛,与男生调情。在外面,她打扮得光鲜亮丽的在路上闲逛来吸引男生的注意,并陶醉于他们注视的目光中。康妮所反抗的不仅仅是她的家人,更是家人身上所表现出的传统观念。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康妮的家庭表面和谐美满,但实际却充满了冷暴力,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收到来自父母的呵护和关爱,一个孩子连在家里都不能受到庇护,又该如何在这个社会生存?父母的家庭观念逐渐淡泊,孩子对家庭也失去了依恋。美国家庭机制正在逐渐地分崩离析。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缺乏家庭关爱的美国青少年在成长的道路上面临着难以想象的困难。

3 迷失青少年形象的教育意义

小说中康妮的行为迷失主要体现在叛逆上,处对于青春期的康妮来说,叛逆是一种常态,她对异性充满好奇,为了吸引异性的目光而穿戴奇装异服,这是一种张扬个性的方式。她的叛逆主要源自于周围的环境与其自身的需求不相符合,这使得她必须使用这样极端的方式来掩饰内心的空虚和无助。青少年时期是一个极其不稳定的时期,小说中的康妮由于缺少家人的关怀,没有人对其反叛的思想进行疏导引领,使她在复杂的社会中迷失了方向,在危险来临时失去了判断能力。欧茨的很多作品中都有对青少年问题的关注,她所描写的年轻人在面对冰冷和暴力的社会时更容易迷失方向,受到伤害,从而酿成悲剧。欧茨通过其作品像我们描述了青少年在面对美国社会的黑暗面时的迷茫与无助。然而,这种问题不仅仅存在于美国社会,在当今中国以至于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着。青少年犯罪,未成年人遭遇性侵等等正成为中国当今社会愈演愈烈的问题。欧茨在小说中所描写的青少年悲剧,在中国的青少年身上同样上演着。欧茨的小说仿佛为我们敲响警钟,如何关心青少年,对于迷失的青少年我们需要给予什么样的帮助,这是当今中国社会急需关注的问题。

4 结束语

欧茨是一位严肃认真且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往往与社会动态紧密相连。她的作品很多事来源于她在经济大萧条时期痛苦的童年经历,“何去何从”这篇小说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代之后。她用其作品中所刻画的青少年形象,以及他们血淋漓的悲惨的遭遇为全人类敲响警钟。青少年的成长是家长、学校、社会共同的责任,离不开学校老师的细心教育与家长的悉心关怀。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着重大作用。青少年如果没有人正确地指引,很容易迷失自我。本文希望能够通过对康妮的悲剧的成因的分析,引起人们对于青少年问题的关注,也希望人们能够明白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的意义。

[1] 乔伊斯·卡洛尔·欧茨. 何去何从[M]∥国彬,陈新,义国,译. 爱的轮盘.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2] 李庆.空幻的自我,迷惘的灵魂——试析欧茨的短篇小说“何去何从”的现代主义文化寓意[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4(4):98-101.

[3] 甘士艳.论欧茨短篇小说《何去何从》中的女性悲剧[J].学理论, 2013(3):157-158.

[4] 李蕴芸.重压下的迷失与觉醒——欧茨小说青少年形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4.

[5] Irving Malin,New American Gothic,Carbondale: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62.

徐效雅(1993-),女,汉族,江苏盐城人,文学硕士,广西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欧茨康妮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沉默的友谊
爱的“歧途”是深爱
欧茨的成长、记忆与思考
——评欧茨的成长回忆录《逝去的风景》
沉默的友谊
论欧茨小说《他们》中的心理现实主义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欧茨小说《大瀑布》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探究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