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定国口述 李琦山代笔
那段风云激荡的日子
——基建工程兵二十一支队二○三团扎根福州回忆
毕定国口述 李琦山代笔
日前,笔者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了毕定国老团长的家,采访了这位已经80岁高龄的老领导。满头银发的毕老,依然两眼炯炯有神。他边抽着烟,边回忆着。随着一段段往事的回忆,渐渐地把我们带回到过去那段风云激荡的日子。
1978年9月,毕定国由二○三团2营副营长调任二十一支队教导队队长。1980年1月,又调任二○四团副团长。1981年8月,他回到二○三团任团长。
那时,他的心情很复杂,在二○四团已近两年时间,分管施工生产,已经熟悉了那里的工作。当时,二○三团的各项工作大都走在二十一支队所属团的前列,在整个基建工程兵系统,二○三团也是比较出名的单位。因此,他觉得恐难担当重任。但组织上既然已经决定了,他便愉快地接受了调动的任命。
此时,二○三团正在参加震后新唐山的建设。到任后,他很快就熟悉了工作。唐山当时的条件还很艰苦,吃的是玉米面做的“窝窝头”,住的是自己动手搭盖的竹子骨架、竹席围挡、油毛毡屋面的“抗震棚”,但抢修抢建工作还是日夜不停地向前推进。抢修抢建唐山,是义务建设,不算经济账,甲、乙双方在一起,地方“一本账”,花的钱、工资开支等,统一报账,统一交税。二○三团则高校准、严要求,实施了包括项目成本核算、全面质量施工管理等先进管理措施,通过比较精细的管理,创建了“全优工程小区”,实现了“栋栋全优”。
当时,施工任务很紧,但是二○三团施工的质量、成本等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老百姓都喜欢住二○三团盖的房子。
二十一支队参加唐山抢修抢建的,还有二○二团和二○六团。二○三团主要负责开滦煤矿唐家庄矿、林西矿的恢复生产性建筑。二○三团积极参加京津唐地区组织的“创全优工程”竞赛活动,非常火热。
二○三团的官兵,曾被《解放军报》赞誉为“英雄的部队英雄的兵,穿云的海燕破雾的鹰”。有了名气,慕名前来学习取经的纷沓而至。这时,团里除了抢修抢建的施工生产管理工作外,还经常迎接各类参观团的考察参观。
1982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明确了二○三团要移防到福州并撤销改编为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第三建筑公司。
当时,干部战士都在焦急地考虑个人的去留问题,部队各级领导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以安定人心,但还是有一些人思想不够稳定。有些人找关系,调走或转业了。二○三团到1983年10月,留下来并移防到福州的,只有2480多名。从此,大家开始了克难攻坚、轰轰烈烈的创业历程,掀开了公司历史发展的崭新一页。
移防到福州,能够坚持下来的,毕定国认为,主要是依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那时,他经常在各类会议上,跟大家讲的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这篇长文里记述的焦裕禄的光辉事迹:“焦裕禄能带领兰考人民抗严寒、战风沙,让全县人民在昏天黑地中看到碧水蓝天的前景。我们同样可以靠连以上干部的带头作用,靠全体官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铁军’精神,在福州市场上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天地。”通过一系列坚持不懈的思想教育,稳定了广大员工的心。人心稳了,开拓市场的劲儿也就有了。
寻找项目,站稳脚跟。国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开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建筑业是先行先试的行业。在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没了国家、政府的保护,加上当时的市场也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制约机制,一切都要靠自己去摸索。部队立足未稳,便遇到面临市场经济考验的严重问题。
到了福州,除了安家外,就是积极跟省、市建设系统主管部门对接沟通,了解地方政策,熟悉行业规范,努力积极地去寻求“突破口”。同时,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他们没有欠员工一分钱的工资。可以说,这“第一仗”打得非常漂亮,在社会上赢得了关注,也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员工的信心。
基地建设,安家立户。部队“兵改工”的初期,大部分是男性员工,住的是活动板房。一时间,谈恋爱和“成家立业”。成为2000多名单身男的“大难事”。为了鼓励“成家立业”,使大家安心工作,毕定国倡导如果谁能在福州市找到对象,结婚时就给分房子。同时,他们还形成一个不成文的规定:男员工找福州市户口的女孩子结婚,可以分到房子;女员工找内部的,也可以分到房子,但是找外部的,就不给分房子。其中,中建七局第一任局长高耀先同志的女儿,因为谈的对象是外单位的,就没有分到房子。这些女同志,到现在还经常给毕老开玩笑,埋怨他当时不给她们分房子。他们还花了150万元征地,并筹集资金在福州思儿亭、前屿分别盖了7栋房子计1.2万多平方米。基地建成了,解决了大部分有家室职工的居住大问题,也让一时还没有分到房子的员工看到了新的希望。
安顿家属,艰苦创业。为了合理安顿随军改编的家属,他们在唐山时,就组织起劳动服务公司,并在唐山市劳动局办理了注册手续。单位组织安排一些家属,在施工现场做卫生清理、钢筋除锈和纺织手套等,增加了部分困难职工家庭的经济来源。到福州后,许多家属住在福州市工业路的活动板房区里,离上班的地方有近30里路的距离。无论干部或家属,都一直坚持按时上下班。那时,没有公共汽车,来回都靠骑自行车。当时,国家穷,公司也穷,公司是非常艰难地走过来的。
“公司里的很多人,文化程度不高,三十几岁的青壮年,上有老下有小。所以,那段时间,对他们也确实是艰苦历练。”毕老非常感慨地说。他对那批员工一再表示谢意。他说,那时即使大家有困难,也很少找领导解决,都是自己咬咬牙坚持,不给我们添“麻烦”。当时,很多同志住在工业路的活动板房里,每户仅有30平方米左右。地面潮湿,没有硬化,路面坑坑洼洼,板房挤着板房。住的活动板房,夏天像“烘干房”,冬天像“冷冻房”,晴天到处是灰,雨天满地是泥,但是没有一个人发一声怨言。
外贸中心酒店(陈琳 摄)
部队移防到福州,主要是当时提倡“解放台湾,回归祖国”。台湾也在观望大陆的建设情况。福建作为大陆离台湾最近的省份,国家经济战略转移后,首当其冲要做经济社会发展的表率。当时,还把马尾作为改革开放的典型。我们刚到福州时,福州最高的房子只有5层高,5层以上不允许盖。省、市召开大会,许多人都聚在长廊上,因为没有大会堂。刚到福州时,一些政府部门、建设单位对部队来到此地搞建筑,还是有点排斥。政府很多部门有抵触情绪,公安局还不让在市内落户。但时任福建省委书记的项南同志收到请示函后,批示请胡平省长办理。后来,由福建省委办公厅的同志找到基建工程兵关于撤销二○三团集体转业的文件,并批转给福州市办理。福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组织召开专题会议,要求各相关部门人员参加,并安排落实二○三团的相关事宜。后来,福州市人民政府各职能部门,只要听说是二○三团的事,都非常支持。部队整编后的物资供应等,都是由福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亲自督促办理的。公安局也在很短时间内,将二○三团近3000人的户口落实了。此外,还明确了党的关系属于福州市党委管理。
强化质量,打造品牌。当时的那批征地工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即使后面退了一部分,中建七局三公司也给这些人解决了养老问题,还分别补贴3000元至5000元。征地工们都说,还是二○三团安排得最好。我们来到福州,承接的第一个工程是兄弟部队二○六团转交过来的福州外贸中心酒店。我们高度重视这个项目的施工,要求项目部精雕细琢、严格管控。最终,我们把该工程打造成了福州市的“样板工程”,并获中建总公司的“金质奖”。当时的七局局长高耀先得知此消息,特意从南阳赶到福州,握住毕定国的手说:“现在,三公司在福州站住脚了,我也就放心了!”
那段时间,“找米下锅”的日子非常艰难。没有正常的招投标,承接任务很不容易。对此,毕定国一再强调,只有狠抓工程质量,才能在福建立住脚跟。因此,部队和刚改编的企业,对质量抓得非常严格。就是这样,凭着狠抓质量的坚定信心,真抓实干,传承部队吃苦耐劳、不怕牺牲的“铁军”精神,最终,以过硬的质量取信于福建市场。
30年弹指一挥间,如今,中建七局三公司已成功升级为中建海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从单一施工总承包业务发展为具有规划设计、投资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四位一体”的全产业链独特优势,发展目标宏伟,经营形势喜人。
站在更高的发展平台上,迎接全新的历史挑战,毕老感到非常欣慰和高兴。他相信,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齐心协力下,带领全体员工开拓创新、辛勤耕耘,公司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
(注:毕定国系基建工程兵二十一支队二○三团原团长,中建七局三公司原经理、党委书记、副总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