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飞刀
那一座石厝岛
小飞刀
平潭,曾经是交通不便的中国第五大岛,几年前若要上岛还只能依靠轮渡。交通不便,使得海岛的传统风貌得以原汁原味地保留。随着2010年平潭海峡大桥的建成,平潭加快了现代化的步伐,劈山修路,填海建楼。平潭在大步迈向现代城市的同时,传统风貌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深藏闺中的自然美景因为道路的畅通而揭开了面纱,众多面朝大海的海岸古村也走进了旅行者的视野,成为平潭建设国际旅游岛手中的王牌之一。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是建造传统建筑的重要手段。历史上,平潭曾经隶属福清县,现存的早期平潭传统民居也保存着类似福清的红砖民居。而平潭地处台湾海峡风口,夏季还经常遭受台风的侵袭,红砖民居的防风能力显然不那么突出。遍布全岛的花岗岩石无疑为传统建筑提供了良好的抗风建材,与福建大多海边民居一样,石头厝成了平潭传统民居建筑的主流。岩石有的被凿成规整的方块,更多的还是利用天然的不规则形状,垒砌成厚重的石墙。由于石头成分的不同,或青绿,或黝红,或乌黑,各色不规则石块垒成的石墙犹如画家不经心打翻的颜料盘。与福清民居类似的红瓦屋顶上为了防风也压上了不规则的石块,在随意中有一种自然的天真烂漫。随意的石头厝墙体上还常常能看到犬牙般突出的石块,那是以备人丁兴旺后住房不够而做好的扩建准备。自然、随意,构成了石头村无拘无束的美感。
大海、沙滩,别处奢侈的无敌海景,在这里只是传统人家生活的日常。许多海岸山坡上,石头厝高低错落,望向前方湛蓝的大海。岛上土地贫瘠,山坡上一小块一小块开垦的梯田也只能种些花生、西瓜这样的沙地作物。村民们的生活主要来源于眼前无边的大海,而喜怒无常的大海让村民心怀敬畏,他们只能向祖先、神仙和上帝祈祷平安。因此,不大的村落中常常有突出于村落天际线上的教堂塔楼,也有红墙庙宇突起在青灰色的村落民居之中。
透明的海水、连绵的沙滩、连片的石头厝,曾经少人打扰地静静徜徉在蓝天下。而今,这宁静终将被打破。留住这片宁静中的祥和,让阳光下的沙滩依旧回响亘古的涛声,让海岸边的古厝依旧升起向晚的炊烟,让远航的渔船依旧还能寻回归家的灯塔,那一座石厝岛,才是平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