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腹艺对“间意识”之体现

2017-11-30 23:24斯日古娜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32期

斯日古娜

摘要:腹艺是一种利用言语的缺省而借助言外之意进行表达的交流方式。作为日本文化的特有现象,腹艺实际上是对日本“间意识”的体现。一方面,腹艺所重视的言语之间的沉默与间隔,是对“间”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利用;另一方面,腹艺的成功运用有赖于对话双方对“间意识”的正确认识。而从形成背景上看,正是日本民族的“间人主义”特性,促成了腹艺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腹艺;间意识;间人主义;间

腹艺(腹芸)作为日本文化的关键词之一,在不同的语境下具有着多重的含义。在《新明解日汉词典》中对“腹芸”的解释有以下几种:“1.用表情表现心理活动;2.凭胆量或政治手腕处理事物;3.在仰卧者腹部上表演的杂技;4.将图案绘在腹部并使之动起来进行表演的杂技。”本文所考察的对象,是在社交场景下、作为对话双方的一种交流方式的腹艺。

因而,腹艺在本文中的含义是日本人在运用腹艺交流时,不重语言的精确与逻辑说理,而重在通过运用语言之外的手势、肢体动作、眼神等外在要素,深层次体味对方的意图并表达自己的意见。而这种利用沉默进行交流的方式,是与日本人的“间意识”息息相关的。

一、腹艺对“间”的运用

在与人交流时,不依赖语言且奉行“沉默是金”是腹艺的重要特征。而这也是日本人传统的交流方式之特点:“日本人的传统价值观是“沉默是金”、崇尚“不言实行”、“腹艺”(用神情表达内心)。较之语言形式的交际,日本人更多的是依赖于非语言形式和语言外信息的交流。”因而,日本人在实际的对话中,会经常出现言语的暧昧与缺省现象:“日本语本质上就是避开明说的语言,是构造感觉空间和情绪空间的语言。”

由此来看,沉默作为腹艺的精髓,实际上所体现的是日本人对言语间的“空隙”空间的重视。正如松本道弘所说:“西方的会话主义者听的是暂停之间的话,而日本的腹艺专家则更加注意听话和手势之间的停顿。”言语中的间隔空间的有意塑造,与日本文化中的其他现象有异曲同工之妙,皆能体现出日本人对间隔的重视。诸如日式建筑中的一大重要生活空间:“玄关”的设置。玄关作为介于屋子内外空间之间的暧昧存在,是日本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空间。主人可以利用客人在玄关中逗留的时间来判断是否将其招待进屋,而即便是在不方便招待客人的时候,客人也可算是被礼貌性地请进到屋子的一部分——玄关内了。因而,“在那里招呼客人,无论对主人而言还是对客人而言都提供了一个可以回旋的空间。”

日本文化中存在着诸多诸如此类的对间隔空间的运用现象,这些现象都渗透着日本的“间意识”。“间意识”所指的正是日本人对“间”的这些独特的理解与把握。而要了解“间”在日本文化中的准确内涵,首先应对其词意有所认识。尽管“间”在日语中的含义是多重的,然而根据《研究社·和英大辞典》(第四版)中包括“空隙”、“休止”、“部屋”、“时日”等对“间(間)”的解释,可以看出“间”在日本语中既可以被用来形容时间,也可以被用来形容空间,即:“‘间是空间上的距离(缓冲地带),时间上的间隔(冷却时间)。” “间意识”在空间上的体现即为玄关等日式建筑的设置,而在时间上,则可体现为腹艺中对话双方对言语与言语间的沉默间隙的运用。

因而,腹艺可被视为运用了“间意识”才得以实现的对话方式。“无法用语言表现的空白部分就是‘间的构造。用‘间来排列形象,打造“腹艺”的空间,就很好地表现了日本文化柔软的受容性的一面。”言语与言语间的缺省形成了时间上的空隙,从而给予了对话双方思虑与斟酌的可能性。

同時,腹艺所体现的不只是时间上的“间”,也是情感空间中的“间”。在面对处于“可言说”与“不可言说”、恰当与不恰当的暧昧状况下的言语时,腹艺的有效性则更为突出地被体现了出来,即:与其言多语失,不如奉行沉默是金,双方体味言外之意。这便是腹艺以心传心的妙处。

二、“间意识”与腹艺中的依赖心理

腹艺通过对“间”的运用而形成的、充满了言语空隙与缺省的交流方式,实际上正是有赖于高度同质化与依赖性极强的日本社会环境,方能得以实现的。可谓是日本所独有的:“在(日本)这个‘同质(即国民性明显一致)社会里,即使言语有所‘缺省,无论多么暧昧,但由于人们重视腹艺,则都能‘以心传心。”因而便形成了:腹艺往往只能在日本本国人的交流中实现,而无法成为与外国人顺利沟通的方式的现象。

而腹艺的这种排外色彩,正是“间意识”的两面性特征之体现。“间意识”一方面代表着人际交往中言语的缺省,从而保持着双方的疏离与思考的空间;另一方面,间隙的存在更加“需要交往的双方具有高度的默契和领悟能力,否则这种‘以心传心的沉默交流方式就难以进行。”因而,唯有在彼此理解与依赖的社会环境中,对话双方才能将言外之意正确理解,从而达成对话的可能与成功。

若对话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并未领悟“间意识”,仅仅将沉默的空隙视为简单的疏离与拒绝的话,势必会导致对话的失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上曾发生过诸如此类的惨痛教训:

“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国签署了《波茨坦公告》,以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7月27日,日本内阁举行会议讨论是否接受《波茨坦公告》。内阁有主战和主降两派,会议没有结论。由于苏联没有签署《波茨坦公告》,日本要求苏联斡旋,想与盟军进行和谈。之后,日方便等待苏联的答复和盟国正式的最后通牒。”

在此背景之下,当时的日本首相铃木贯太郎的停止战争之主张,实际上是与天皇的继续战争主张相左的。但无法违抗的天皇旨意使得铃木贯太郎无法对外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于是他运用了腹艺的手段。7月28日下午,日本首相铃木贯太郎召开记者招待会,并对发布了英文版的声明:“对于(日本)政府来说,看不到重大意义,而且已经没有其他选择,只能完全将它忽略,并且为了成功地结束战争而坚定地战斗。”然而这段从表面上看拒绝接受《波茨坦公告》的英文稿,实际的日文原文所使用的不是“忽略”一词,而是日语“黙殺”一词。“黙殺”一词包含着“不予置评”的含义,而在英文中却无明确对应词。但是,从日本文化的角度上看,“不予置评”并不是无视与拒绝接受的意思,而是腹艺的运用,因而可被视为既不接受也不拒绝的含混态度。这种模糊的态度恰恰符合了铃木贯太郎与天皇的旨意相悖时铃木的选择。

但是,美国总统杜鲁门误以为日本已拒绝《波茨坦公告》并对继续战争持以强烈的支持态度,便立即下令向日本广岛投放原子弹,以强迫日本投降。而此时,铃木贯太郎早已在私下底为日本投降做好了充足的准备。由此更可以见得,铃木贯太郎当时发表的声明并未有强烈的拒绝之态度。

因此,腹艺的成功运用是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的社会环境的。唯有在对言语的空隙正确的理解之基础上,腹艺式的对话才成为一种可能。

三、腹艺与日本的“间人主义”

腹艺通过运用“间”而达到一种缓解冲突之尖锐、防止矛盾公开化与恶化的效果,是与日本社会对人际关系之和谐的需求相符的,也是与日本民族的独特民族性相关的。

从自然条件上看,日本作为一个地理位置相对独立的岛国,自古以来未受到外来民族的侵略与统治。因而,日本社会不仅是由单一民族构成,而且所使用的语言也是统一的。同时,“以水田为中心的农耕生活,渐渐使日本人形成了与自然相融合、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仲间意识。”由此,日本民族的民族特点:重视整体和谐而不在于个体独立,并注重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逐渐形成。正是以这种民族特性为背景,日本著名教授滨口惠俊提出了与西方的个人主义相对的“间人主义”:

“所谓‘间人主义就是说这个社会不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人所形成的,每个人在社会之中都考虑自己生活在人与人之间,以此作为言行的基础。日本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十分注重保持一定的距离,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也十分崇尚委婉的表达方式。”

“間人主义”中对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的考虑与重视,体现在了日本人委婉与保留距离的交流方式上。“间人主义”正可谓是对我们先前论述过的“间意识”的展现,即一方面保留着人与人之间安全、暧昧、避免冲突的距离,另一方面是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心理与宽容心有极大的需求。这与西方所主张的对独立个人之重视的“个人主义”是截然相反的。

“个人主义”与“间人主义”的不同,也导致了日本人与西方人交流方式不同。在西方,则是在以罗格斯中心主义为背景下,产生了注重逻辑思维与言语之缜密的交流方式。而在“间人主义”的民族特性之下,日本产生了腹艺。因而,腹艺可谓是日本民族以其独特的地理与气候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独具日本民族性的交流方式。

参考文献:

[1]〔日〕金田一京助,〔日〕山田忠雄,〔日〕柴田武等编著.新明解日汉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2]羅傑大衛斯,池野修著.王家軒,劉建宏译.顽张り28个关键词解读当代日本文化[M].台北:遠足文化,2013.

[3]姚灯镇主编.日本语言文化研究[M].洛阳:解放军外语音像出版社,2005.

[4]姜建强著.岛国日本[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

[5]Matsumoto Michihiro:The Unspoken Way:Haragei,The Way of Japanese Business,Tokyo; New York:Kodansha International,1988.

[6]刘莉.日本人的“间意识”[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6(05).

[7]〔日〕黑川纪章著.覃力译.新共生思想[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8]孙珑瑜.论日本间人主义与渡边淳一的文学创作[D].桂林:广西民族大学,2013.

[9]杨卫隆.翻译上的错误让日本吃了美国两颗原子弹?.人民网,2011年12月8日,http://history.people.com.cn/GB/198306/13431042.html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