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活着》的悲剧因素

2017-11-30 23:24茹克亚吐尔逊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32期
关键词:悲剧

茹克亚?吐尔逊

摘要:《活着》是悲剧色彩非常浓郁的一部优秀长篇小说,作者在这篇论文中,首先用悲剧理论分析《活着》悲剧的根源。然后,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出发,辨析《活着》的主人公徐福贵的悲剧形象和徐福贵身上悲剧精神缺失的原因。最后,议论《活着》悲剧的意义,以及《活着》给读者的启发。

关键词:《活着》;悲剧;徐福贵

余华是当代中国文学的著名作家。余华的所有小说很受欢迎的原因之一是他的作品充溢着很高艺术上的悲剧美,《活着》也是充满悲剧色彩的优秀作品。余华在这本书上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的悲剧故事。《活着》的价值就在于它的悲剧美。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主要分析《活着》的悲剧因素。

一、《活着》悲剧的根源

10万字左右的《活着》中我们能看到底层百姓的悲惨生活。余华相继营造了10多人的死亡,“我爹”死于我的不孝,“我娘”与妻子家珍由于没钱去治疗而去世,儿子有庆抽干了血而死亡,女儿风霞死于难产,女婿二喜死于意外事故,外孙苦根死于贫苦中的一次暴食。这些亲人的一个挨着一个的死去暗示着人生的悲剧性。在小说还有一些人物,例如龙儿死于土改,老全死于战争,春生死于“文化大革命”,在社会的大变动死的这些人物暗示着历史的悲剧性。

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可以解释《活着》悲剧的根源。

(一)内部原因

事物的内部原因是导致悲剧的最深刻的根源。黑格尔认为,它根源于“一方面须有一种由人的某种现实行动所引起的困难,障碍和破坏;另一方面须有本身合理的旨趣和力量所受到的伤害。”[1]

徐福贵的人生为什么充满悲剧?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他自己身上。如果在当初他能够听一下父母和妻子的劝告,能够将自己吃喝嫖赌的习性改掉,那么他不会败光家业,他爹也不会死。他的妻子由于长期干沉重的活,而且吃得不好,所以她得了软骨病。福贵的女儿发高烧时没有被及时送去医院治疗就变成哑巴。如果他没有败光家业变成贫穷,他的妻子不会得软骨病,女儿风霞也不会变成聋哑,甚至不会将自己的女儿卖掉。亚里士多德说过:"……人物之所以遭受不幸,不是因为本身的邪恶,而是因为犯了某种后果严重的错误。” 正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一样,徐福贵由于年轻时候的一段错误,而一生历经困难。福贵的悲剧是一次次地面对亲人的死亡,自己却无能为力,孤苦伶仃。

(二)外部原因

虽然内部原因是悲剧产生的根本动力,但是千万不能忽视外部原因的影响。当时,中国的战争,大跃进直到饥饿年代,这些灾难给人们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艰苦。作为底层的小人物,徐福贵也受到了这些行动的影响。如果当时福贵并不是遭遇了国内的战争,他能够看一下他娘的最后一面,他能够跟家里人平平安安地活下去。如果当时社会的医疗条件没有十分落后,那就能够治疗好家珍的软骨病,风霞也不会因为难产而死亡;虽然徐福贵的悲剧人生,始于他自己错误的选择,但最终种种外部因素的限制更加严重了他的悲剧。

二、《活着》的主人公徐福贵的悲剧形象

朱光潜说过:"悲剧人物不应当太好,否则他的不幸就会使我们起反感;他不应当太坏,否则就不能引起我们的同情。理想的悲剧人物是有一点白璧微瑕的好人。”我认为,在这方面余华達到了最理想的悲剧人物效果,因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徐福贵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好人,也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所以,福贵的不幸不会使我们反感,反而,引起我们的同情。在阅读中,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年轻的徐福贵的性格和年老的徐福贵的性格有所不同。

(一)年轻的徐福贵的形象

徐福贵在一个富裕的家庭里长大的,他从小就应有尽有,他爹是当时的大地主,有200多亩地。由于他是徐家的唯一孩子,由于父母过于疼爱福贵,他从来不听他父母亲的话,跟社会上的不三不四的人交往,养成了吃喝嫖赌的习性。他是一个懒惰的人,从来不帮他爹的忙,只知道浪费他爹的钱。他是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丈夫,有时候一个多月没回家,从来不关心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过得怎么样。他是一个不孝顺的孩子,他从来没想过让父母安心和高兴。因此,他爹被他气死。

(二)年老的徐福贵的形象

徐福贵败光家业,他爹去世之后,他没有办法坚持下去他以前吃喝嫖赌的习性,不得不承担了一个男人的责任。从此以后,他疼爱妻子和孩子,找到了珍贵的亲情。由于他是一个四体不勤的家伙,他的妻子家珍和女儿风霞不得不做了沉重的活。他也尽责,跟家里人过简单的,幸福的生活。可是,徐福贵在以后的生存中不断遭受着死亡的过程,他不断地见证着一次次死亡。他七次面对亲人的死亡,每次面对生命的巨大苦难,他没有选择逃出来,也没有选择让自己死去,而是一直麻木地、默默坚忍地活下去。他认为,这是命运的安排,人不能跟命运奋斗。他从来不会考虑人生的价值,‘活着对他来说是最大的幸福。

三、徐福贵身上悲剧精神缺失的原因

悲剧精神指的是,悲剧主体在面临生命悲剧冲突时,所表现出的强烈自我保存的生存欲望,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敢于同毁灭的必然性进行殊死抗争的勇气,以及凸显出的个体生命的自主意识。

我们从文本可以看出来徐福贵每次面对悲剧冲突时,他从来不会奋起反抗跟命运奋斗。当时福贵被拉去当壮丁时,福贵看到县太仆人在连长枪口下侥幸逃生后放弃了强烈的回家欲望;后来在内战时期,听说了夜里的逃兵被打死,福贵又放弃了回家的念头。如果当年解放军不帮他回家,他可能永远跟家人团聚不了。可见,徐福贵每次面对生与死的抉择中,他没有更多的选择,只有求生的念头。他没有反抗生活与磨难的勇气。

当福贵所有的亲人都先他而去后,他对自己的一生做了这样的总结:"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他还满意地说:“我还活着” 。 从中我们看出,福贵在苦难面前只是顺从而屈服地活下去,从来没有试图改变苦难的命运。正是抗争意识的缺失给他带来了接二连三的不幸和苦难。

朱光潜认为“对悲剧来说紧要的不仅是巨大的痛苦,而且是对待痛苦的方式。没有对灾难的反抗,也就没有悲剧。引起我们快感的不是灾难,而是反抗。”[2]从朱光潜先生的理论我们知道:抗争性的缺失是造成小说的主人公徐福贵不具有悲剧精神的主要原因。在福贵身上,我们看到了他较弱的自主意识,以及本民族性格中风险和隐忍的特征。从此看来,“中国人性格中所普遍共有的隐忍的特质也造成了富贵生命意识中抗争性的缺乏。”[3]

四、《活着》悲剧的意义

每个人的人生道路永远都不可能是风平浪静、一帆风顺的,我们都逃脱不了各种各样的苦难和悲剧命运,但人们对苦难与悲惨命运的态度不一样。那些年很多人选择了死去,虽然小说的主人公徐福贵遭受了比别人更糟糕的命运,但徐福贵默默承受,不屈不饶地坚持下去。余华这样说过:"福贵是属于承受力太多之后,与苦难已经不可分离了,所以他不需要有其他的诸如反抗之类的想法,他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他是我到的这个世界上对生命最尊重的一个人,他拥有着比别人多很多的死去的理由,可是他活着。”

研究《活着》的一些学家赞同徐福贵的人生观。有些学家佩服徐福贵身上的活下去的力量,例如,金路杰说:“我们之钦佩的不仅仅是他身上表现出的那种爱的力量,更是那股活下去的力量。”[4]有些学家赞同他对世界乐观的态度。“福贵虽历尽人间难以忍受的苦难,但还诗意的栖居着。他那顽强的生命力给读图时代的我们很大的震撼。常人无法忍受的苦难,他却承受了,而且还是那么乐观,那么安然。”[5]当然,他的这种对‘活着的强烈欲望和对世界乐观的态度让我们震撼。他的这种坚强精神值得赞扬。但是,他只想活着,而不会考虑生命的价值。活着的意义何在?难道人要只是为活着而活着吗?

作者余华也认为,“人生不能承受的,不是存在,而是作为自我的存在。”徐福贵选择并不直面自己的悲剧根源,而是继续活下去,继续麻木地生活。这就是自我中心的思想。在徐福贵看来,命运必定是胜利者,人是脆弱的,在命运面前,人是无奈的。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人没有出息也没事儿,活得比别人长一点就好了。这正是徐福贵的人生观。如果一个人只是为活着而活着,对家和故乡、对民族一点奉献都没有,那个人活得更长也有什么意义呢?生命的价值不是在于生命的长短,而是在于跟残酷的命运奋斗给身边的人带来幸福。

"悲剧很悲,却很美,让观众在眼泪的模糊中看清人生的本质,美得让人惊心动魄。” 徐福贵的那种为活着而活着的生命悲剧让我们感受到很多。活着并不仅仅是作为肉体的机械延续,更是一种活着本身价值的传承,是人类的尊严和人类的强大。跟苦难、跟命运勇敢奋斗的人生才会有意义的,人不是为辛苦而生的,世上的每一個人都有改变困境的责任和义务。人要有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总而言之,《活着》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让我们反思活着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黑格尔.美学 第 1 卷[M].商务印书馆,1979:271.

[2]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安徽教育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06.

[3] 陆星合.浅析 < 活着 > 的悲剧审美意识[J].作品评说,2014,6:74.

[4] 金路杰.余华 < 活着 > 死亡悲剧的崇高美[J].九州文谈,2011,7 : 18.

[5] 朱自进.论 < 活着 > 的悲剧意识[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 ,4.2:74 .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少数民族文学系)

猜你喜欢
悲剧
作弊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史前悲剧
画家的悲剧
喜剧之神
肿头龙的悲剧
肿头龙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论中国戏剧中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