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舒淇
2017年10月5号,一年一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出炉,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熊赢得殊荣。照例引来国内外媒体的跟风热议。
一段时间内,诺贝尔文学奖成了国人的一个梦,似乎没有诺奖的肯定就没有中国文学的意义。即使在莫言获奖以后,也有不少媒体热衷于推测下一个中国的诺奖得主。也许,我们都太在意外界尤其是西方的肯定了。这和前些年国人的奥运金牌情节有类似的地方,不是一个有着优秀文化传统和沉淀的大国该有的心态。中国的现代文学,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莫言、贾平凹、陈忠实、毕飞宇等等,群星闪烁,写出了《丰乳肥臀》、《秦腔》、《白鹿原》、《推拿》等一批优秀的作品。不管得奖与否,它都会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占有一席之地。我们完全不必妄自菲薄。
文学首先是民族的。好的文學作品,必然反映一个时代的变迁,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跨越时空的限制,引起读者的共鸣。离开了时代和民族的土壤,文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曹雪芹的《红楼梦》,充分表达了那个时代中国人的性格、情感、观念以及生活方式,对不了解中国民族风俗和历史变迁的西方人来说,是不太容易了解的。比如林黛玉对贾宝玉之爱的含蓄与柔肠百结就不是他们容易理解的。在他们看来降龙捉妖的《西游记》远比《红楼梦》更容易阅读。电影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李安的《卧虎藏龙》在西方热映,也不过是迎合了西方观众对古老中国的猎奇心理罢了。
中国文学的民族性还体现在文本的多样性上。中国文化,历经几千年的洗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成就了一个滔滔不绝的文化洪流。诸子百家,先秦文化,楚辞汉赋,魏晋文学,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都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很多语言和诗词都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来历,这给文学在国外的翻译和传播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红楼梦》第49回,宝玉疑问黛玉与宝钗和好,问黛玉:“是何时孟光接了梁鸿案?”里面隐含的“举案齐眉”典故就不是西方人能会心一笑的。“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即使翻译成最近似的西方语言,又如何让西方人体会其中的意境呢?
同样,西方文学对中国读者来说,也会存在同样的问题。读过英文原版的读者,再去读中文的译作,也许感受完全不同。这个,多少受到译者和民族文化的制约。
文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同,归根结底是要靠文字来表达的。好的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驾驭文字的能力和自己的文学风格。由于语言不同,再好的翻译也难以传神。同时,文学的价值不在于语言,而在于语言背后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是源于生活的升华,脱离不开国家、民族的背景。
但文学又是世界性的。因为普世的价值观、人文情怀以及对美和艺术的向往是人类共同的追求。那些超越时空和民族的作品,蕴含了大家都认可的道德观念、哲学情趣、艺术价值,被不同文化的读者理解和接受,引起大家的共鸣,提升整个人类的文学素养。这样的作品,源于民族性,又超越了民族性,成为历久不衰的世界文学作品。鲁迅的《阿Q正传》,塑造的阿Q这个底层社会的“精神胜利法”形象,具备整个人类社会的共性。体现了作者普世的悲悯情怀,具有超越民族的意义。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与共鸣。
当然,“酒香也怕巷子深”。即使真正的世界级文学作品,要走向世界,也需要传播的途径,沟通的桥梁。对于西方根深蒂固的傲慢与偏见,中国文学的宝库走向世界,还任重道远。需要翻译家、品论家的锲而不舍,需要所有国人的努力。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文学一定可以焕发出更灿烂的光芒,在世界文学中熠熠生辉。
真正不朽的作品,一定能跨越时间和空间,使不同的人受到启示和感染。它们跨越国家和民族,属于整个人类的精神财富。它们是属于你的,也是属于我的,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而不是哪个评委会封的。从这个角度讲,诺贝尔文学奖可以休矣。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第五十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