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布迪厄的“惯习”理论看冯唐《飞鸟集》的翻译

2017-11-30 23:38罗瑞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33期
关键词:飞鸟集冯唐

罗瑞

摘要:冯唐翻译的《飞鸟集》因其用词而饱受争议。而在翻译学的研究中,译者的隐身与否以及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所采取的策略愈来愈受到关注。面对冯唐这一饱受争议的译本,本文旨在通过布迪厄所提出的“惯习”理论,通过研究惯习理论中个人最初经验以及学校教育对于个人影响来具体分析冯唐的翻译,从而更好地理解其翻译策略及采用该策略的原因。

关键词:冯唐;《飞鸟集》;惯习;个人最初经验

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之后,翻译研究的视野越来越开阔,翻译作为一项在社会文化交流中起到重大作用的社会活动,其社会维度不可忽视。(骆萍,2010)翻译的社会学研究把翻译看作是一种社会活动,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各种翻译现象及其社会机制进行跨学科研究。关注各种社会因素对翻译生产,传播,消费和具体翻译策略的影响和制约(李满红,2007)。此外,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并非被动地受制于规范。因此,本文借助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所提出的惯习理论,从个人最初社会经验对于惯习的重要作用,个人所接受的学校教育对译者的深远影响来分析冯唐译本,从而更好地理解其翻译策略及采用该策略的原因。

布迪厄的社会学经常借用拉丁原词来表达他的特殊的概念,并在原有拉丁词中掺入新的意义。在拉丁语中habitus的意思是:外貌,外形;服装;姿态以及状态(拉丁语汉语词典,1988)。由于与“习惯”(habitudo)有共同的词根,habitus也常被用来表示受外在行为、教育和个人努力的影响下而固定下来的行为方式、生存方式和持久性的禀性。对布迪厄来说,Habitus一方面是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在个人意识中内化了的社会行为的影响的总结果,特别是特定社会中的教育制度在个人意识中的内在化和象征性结构化的结果。在另一方面,这种来自长期实践的经验因素,一旦经历一定的历史时期的沉淀,并内在化于特定历史阶段的人群和个人的意识内部之后,Habitus便自然地去指挥和调动个人和群体的行为方向,赋予各种社会行为以特定的意义。(高宣扬,2004)

一、个人最初的社会经验和自身的翻译选择

首先,个人最初的生存经验对于惯习来说十分重要。所谓个人最初经验主要指的是童年时代的生活经验。并且由于惯习具有对抗环境变化所施加于它自身的压力的某种自卫性能力并且具有一定得恒定性,因此,在个人生活经历中所渡过的童年时代往往会成为作为他惯习的基础和核心。

彭超在《肿胀,垂杨柳,与大毛怪》一文的讨论中曾谈到:冯唐的个人成长经验给他的小说提供了足够的可利用资源。冯唐有三部小说,被称为“北京三部曲”,即《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万物生长》,《北京,北京》。这三部小说有着半自传的性质。冯唐自己也说当他写完这三部曲,他所积攒的21本日记、450封书信都可以灰飞烟灭,不复记起。由此可以看出,冯唐的写作很多都基于其最初的生活经验。不仅小说创作如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也能看出他受到了早期的社会经验的影响。

当谈及到《飞鸟集》中的翻译时,冯唐在该书的后记中提到:在翻译《飞鸟集》第十二首的时候,他觉得粗看英文原文和中文译文都不抓人:

“沧海,你用的是哪种语言?”

“永不止息的探问。”

“苍天,你用的是哪种语言?”

“永不止息的沉默。”

翻译的刹那,我想起我和我初恋之间很多很平淡无奇的对话

分手之后很多年,偶尔联系,我总是忍不住问:“为什么我们不能在一起?没任何世俗暗示,只是问问。”我初恋总是不答,怎么问,也还是不答。有一阵,我初恋见我之前,都要提醒我:“能不能不要问问题了?”我忍住不问了,又过了一阵,就没联系了。

翻译的刹那,我想起我一直没得到回答的问题,我似乎懂了,再也不想问了。

在笔记本上抄了一遍《飞鸟集》第四十二首:

你对我微笑不语

为这句我等了几个世纪

对于四十二首(You smiled and talked to me of nothing and I felt that for this I had been waiting long.)冯唐不仅将自己对于这两首诗的理解传达给了读者,而且根据自己年轻时的个人经历将《飞鸟集》的第十二首和四十二首建立了某种联系。通过他在后记中的描述,第十二首成了一个关于恋人间问答。并且基于第十二首这样的一个前提假设,第四十二句则成为故事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部分。而這两首结合则构成了一个给人可以遐想的爱情故事。“我”面对分手可能许多年有点不能释怀,一直向对方追问着所谓的那个答案,而对方却一直如此缄默不语;面对“我”的追问,唯有微笑来面对;可能为了那句答案,“我”等了许多年,感觉像是几个世纪。从冯译本的后记以及他所展现的译文中,不难看出冯唐早期的个人恋爱经历影响了他对于原文的理解及后面的翻译活动,从而产生了最后这样的译文。

二、学校教育的影响

布迪厄同时还强调学校教育的功能在于“产生着具备无意识(或深深影响着的)模式系统的个人;这种系统构成他们的文化,或者,在更好的情况下,构成他们的“惯习”。他还认为教育为社会行动者培育出某种“艺术才能”或“惯习”:这是一种进行分类系统的控制能力,一种艺术性的密码系统惟有这种能力和密码,才能对艺术作品和一般文化进行分析释读,同时又很自然地在鉴赏和品味活动中表现出来,对文化鉴赏活动本身进行“自我分类”,即自我区分化。(高宣扬,2004)

在“冯唐就冯唐译《飞鸟集》答澎湃臧继贤”中,面对为什么要坚持押韵的提问,冯唐解释说他对于诗歌的接触源于《诗经》、唐诗、宋词、宋诗、元曲。他读到的绝好的诗都是押韵的。冯唐所受到的这样的一种文学教育影响着冯唐对于诗的整个看法:他认为读到的绝好的诗都是押韵的。冯唐在后记中也提到一些关于押韵的想法,如“我固执地认为,诗应该押韵。诗不押韵,就像姑娘没头发一样别扭。不押韵的一流诗歌即使勉强算作诗,也不如押韵的二流诗歌。我决定,我的译本尽全力押韵。”窥一斑可知全貌,冯唐对押韵有一种极度的追求。

此外,除了对于诗歌押韵的追求,他所接受的文学教育深深地影响着他的翻译活动,让他翻译诗的过程中,不仅会注意到押韵,同时还会努力兼顾形式的大致统一,诗意向的塑造和诗意境等这些多存在于传统诗歌中的重要因素。

在翻译过程中,冯唐不断地展现着诗歌对于他的影响,如追求押韵以及诗形式上的对称。比如第五首,

The mighty desert is burning for the love of a blade of grass who shakes her head and laughs and flies away.

大漠因為迷恋一叶绿草而焦黄

草摇

草笑

草跑

最后三个词译为“草摇,草笑,草跑”首先构成一种形式上的对称,并且通过使用首字相同,尾字压ao音的词组,他实现形式上的统一以及诗歌似的押韵。

为实现押韵以及形式统一,冯唐有时会将一个完整的句子拆分为几部分,比如上面提到的第五首“草摇 草笑 草跑”拆分自who shakes her head and laughs and flies away。此外,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对等与美,冯唐还会进行增译,比如将第四首it is the tears of the earth,that keep her smiles in bloom 按照原文顺序翻译,译文应为 “大地的泪水让笑脸长开不败”。而在冯唐版本中,第一句话就大致翻译出了诗的大概意思。但是为了追求一种诗的感觉,冯唐在这句话的基础上,根据原诗的一种表达,又增加了两个单独的词,分别独立成行。最终形成了他的译文“大地的泪水让笑脸常开不败 如花 如她”。

并且,他也比较注重诗的意向的塑造,比如第一首译文中的夏日的飞鸟和秋天的黄叶,第十二首中的沧海和苍天以及第十四首中的隐秘,夜晚和黑暗,虚幻和雾气等的这样一些或是形似,或是相对应的意向。通过这些意象的塑造,展现一种诗意的美感来。

此外,为了展现诗的那种朦胧诗性美,冯唐会在翻译过程中故意省略一些词,比如明喻提示词like。在第八首中,her wistful face haunts my dreams like the rain at night.冯唐将其译为“她期待的脸萦绕我的梦 雨落进夜的城”。他有意省略like,从而将明喻转化为暗喻,将整首诗译出一种朦胧感。

三、总结

通过使用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惯习”理论来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冯唐的译本的产生是基于他自身的个人最初经验、他所受到的文学教育以及在这种教育影响下的他对于诗歌的理解与认知等诸多因素。

首先,在面对原文的过程中,冯唐将自己的个人情感以及个人经历带入其中去其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原文。而基于这种情况下产生的译文则更多地带有了译者本身的理解和风格。相较于原文本身来说,这种明显的译者个人烙印在某种程度上局限了读者的思维以及对于诗歌本身的理解。

其次,经过中国传统古诗词的熏陶以及教育,冯唐对于诗歌的理解带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追求押韵、形式统一、诗歌意向的塑造以及最终的诗歌意境。通过最后展现出的译文,我们可以看到面对英文诗歌的翻译,他在翻译过程中努力追求最后的译文可以展现出中国传统诗歌的美。他采用增译、减译、调整诗句和诗句内部成分顺序以及人为拆分完整句子的组成部分这样的翻译策略去实现译文的押韵、形式统一;并通过一些意向的塑造去实现一种诗歌的朦胧美。

参考文献:

[1]骆萍.“翻译规范与译者习惯——以胡适译诗为例”[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2):75-78.

[2]李红满.“探索翻译研究的社会学途径--评介Michaela Wolf 与Alexander Furkari的《建构翻译社会学》”[J].中国翻译,2008(6):31-33.

[3]谢大任.拉丁语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4]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5]彭超.“肿胀,垂杨柳与大毛怪”[J].新文学评论,2015(2):10-15.

[6]冯唐.飞鸟集[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5.

[7]Tagore:Stray Birds,london,Forgotten Books,2012.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

猜你喜欢
飞鸟集冯唐
鲍仕魁先生摄影作品《飞鸟集》选登
鲍仕魁先生摄影作品《飞鸟集》选登
冯唐易老
敬与恕
[印度]泰戈尔《飞鸟集》
敬与恕
飞鸟集,指间的羽光溢彩
Give Mea Girlat Age Eighteen
《飞鸟集》节选
Stray Birds(extracts)飞鸟集(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