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为介的中外民间文化大使

2017-11-30 23:38刘佳鑫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33期
关键词:书法

刘佳鑫

摘要:于植元先生作为学者、教育家、书法家、社会活动家,对辽宁书法教育事业的开拓及中国文化世界的传播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他是实业救国的爱国者,以书法为介,搭建中外文化交流的友谊桥,为中外友好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民间文化大使和友好之父。

关键词:于植元;书法;社会活动家;民间文化大使

由于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是于植元先生,才有幸与于先生结缘。通过一年以来对于先生的研究,拜读了他的著作、书法作品集、论文集等资料,对于先生有了些浅显的了解。

于植元先生生于书香世家,他的伯父,姑母皆善书画,家中书画文物丰富,可以说于先生有着良好的家学传统。于先生书法初学唐楷,欧、柳一脉,后有一定基础转而学习其祖上方石老人于令汸和泉南先生于书佃父子的书风。这两位都是乾嘉年间的著名书家,方石老人的行书在包世臣《艺舟双辑》中被列为能品;泉南先生所书“大明湖”匾额至今仍为济南泉城名胜之一,其行书被包世臣续列为能品。因受二人书风的影响,于先生取法上溯汉魏,从钟繇、二王入手,进而学习虞、褚、怀素、杨凝式。宋四家中尤为推崇苏、米二人,元代书家之中对祝允明、文征明及王铎尤为服膺。诸多书体中,于先生尤为擅长行草书。

于植元先生不仅是书法家,还是著名学者、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从事专业学术研究,涉猎学科广多,诸如中国古代历史、古代语言文字、音韵、训诂、满族文学、书法美学、中日关系史等,皆有论文发表或有专著出版。身为学者的他,深知字外功的重要性,正如蘇东坡所说“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于先生认为学与书并重,有如车之双轮、人之二足,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基于他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的丰厚积累,才使得他的书法作品具有书卷气。

于植元先生作为一名中外闻名的书法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文化大使”。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与美国名人研究中心,根据其在学术和书法艺术上取得的卓越成就,分别被载入《国际名人辞典》、《国际知识分子名人辞典》、《世界名人传记》等典籍中。不仅如此,自1982年起,20多年间他曾先后出访日本50余次,与竹下登、中曾根康弘等十二任日本首相均有书信往来,与诸多日本政界名流元老结为挚友至交。他以书法为介,在日本与大连之间搭设友谊的桥梁,为中日友好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日民间文化大使和友好之父,这是其他书家难以企及的。

有时我也在想于先生何以在日本如此受推崇。大概是因为其不仅书法艺术精湛,更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和深厚的文学功底,他能够根据求字者的身份、职业、心态,题写出寓意深刻的文字。日本前首相竹下登在竞选首相的时候,曾托人求于先生为他题辞预祝竞选成功。要求其中要有姓、有名、语义吉利、龙年上任,并且要字面文雅。于先生即用四尺整宣为他题写了“能从竹下登龙门”七字。后在竹下登上任的当天,于先生便接到了喜讯。此事在国内外被传为佳话,先后有几十家报刊作了报道。

不仅与日本如此,与新加坡总统也有书信往来。于先生曾为新加坡总统黄金辉写过一幅作品,为“金兰增辉”。附注云:“《周易》云:‘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谓契结金兰,为两国增辉也。”这幅作品既运用典故、又包含名字,更体现友好之意,不仅体现了其活动家的风采,也足以证明其学识之广博。对于先生来说当场作字,即席赋诗皆为常有之事,均能从容处之,能做到诗、书俱佳,极为难得。

于植元先生是当之无愧的中外民间文化大使。凭借着他精湛的书法艺术、敏捷的思维、渊博的学识,用毛笔搭建了中外文化的桥梁,为中外友好发展立下了不世之功。

参考文献:

[1]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选编.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0.

[2]文化大使[N].辽宁画报,1990,02.

[3]刘笃义主编.于植元书法作品集[C].青岛:青岛出版社,1994.

[4]邓伟志主编.中国当代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大辞典[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

[5]文登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文登市志[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6.

[6]荣梅主编.新中国60年大连英模谱·大连不能忘记[M].大连:大连出版社,2010.

[7]陈建文.中日民间文化大使于植元[J].文登网,2011-03-28.

[8]王军主编.于植元书法作品集·山东省文登市博物馆收藏卷[C].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书法
书法篇
书法等
图说书法(158)
图说书法
书法一
书法三
诗书画苑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
书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