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鸿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4-0042-0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可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一直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语文课常用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以教材为依据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要做的就是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教材、参考资料以及教师的个人经验是知识来源,是学生学习的内容。这样的课堂教学十分简单,老师灌,学生装,在教师认真负责的呵护下,我们的学生就成了永远也装不完的容器。学生吃着老师嚼过的馍,已品不出什么滋味,只有被动的接受,逐渐养成依赖心理,没有创造性。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要求,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灌输式和绝对化的课堂教学阻碍了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将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确定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学、质疑、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获得语言文字综合训练的阅读实践活动。自主学习的本质是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主动、创造性地学习。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挑战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使学习过程有情感的投入,提高内驱力, 从而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是真正有效的学习。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只有激活了学生与生俱来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与表现欲,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首先要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寻目标。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遵循吸引性、趣味性和针对性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善于提出既让学生感到熟悉,有需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精心设计练习,将学生置于一种“心术通而未得”的境地,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培养学生自己寻找目标的能力。在教学的实践中我深刻地体会到,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从课题、重点词句、课文的矛盾处、语言表达、布局谋篇、中心思想、标点符号等提问,然后让学生去质疑,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造成学生欲罢不能,想急于找到答案的心理态势。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当代教学的基本思想。教师要努力创设机会,把教师的教学方法内化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碰到问题要让学生“自寻生路”,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启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讨论,去解决问题。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保证自学。例如在教学《翠鸟》这篇课文时,教师向同学们提出学习要求和提示学习方法之后,给学生留有充足的自学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要求学生自学探索,围绕学习目标边读边划出有关词句,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解释这些词语的意思,并将查得的结果写在书上,同时记下自己弄不懂的问题,这是静态学习环节;然后小组合作探究,由小组长主持,每个学生将自己在自读自悟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来讨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疑难问题,组内不能解决的,待“汇报阶段”提出来,全班讨论解决,这是动态学习环节;最后进行汇报交流。教师要对自学过程作指导,重点指导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其次,教师要让学生领悟规律。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关键在于认识和掌握规律。我们在选择训练点时,应选择有规律可循的语言现象,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认真把握这种语言文字的规律。而这种语言文字的规律不是由教师教会,而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去发现。
二、实施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展
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教师能做好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语文课有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生动多样的教学方式,又与学生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要怎样来引导、调动、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需要呢?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去引导学生。例如:讲名篇和名人故事,或把其他学科内容引进语文课堂等。在讲课中引导学生去想去学习,在思考中慢慢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发现学习的兴趣。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不能完全脫离教师,只有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采用有效的策略,才能更好地促进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努力实施以下的策略:
1.提供自由空间,创设良好学习氛围。
我在教《秋天》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学生阅读课文,闭目想像课文所蕴涵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氛围,然后思考:你观赏到秋天的景象是怎样的?你印象中的秋景与课文是否一样?你能不能也以秋天为题写一段话?学生根据自己特长和爱好兴趣,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描绘秋天。有语言表述能力的可以说一说,讲一讲;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自己眼中秋天的美景;喜欢搜集资料的同学,可以交流课前查找有关秋天的图片资料;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尽情地读一读。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收获。有语言绘声绘色描绘的,有用画的方式画出图画,有同学到前面表演秋天这个季节的感受,也有同学展示课外收集的精美图片和资料。教师尊重学生认知风格和学习方式,给了学生学习方法各方面的自由选择,为自主探究学习创造了条件,同时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张扬。endprint
2.培养分散思维,关注学生个性阅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教学都建立在学生原有感知的基础之上。在语文教学中,要将感受、领悟、欣赏、批评的权利交给阅读的主体——学生,让他们在发现、讨论、申辩中张扬个性,发现自我,从而体验创造的乐趣。可设计适合个体学习需要的问题:你喜欢文中哪一句或哪一段?说说你喜欢的原因。你觉得哪句诗有言外之意?蕴含怎样的哲理?说说你对这篇文章感受最深的一点?文中对文中的描写”,你能分别联想到什么?你觉得这篇文章(或这首诗)应该怎么读?这样的问题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阅读的个性差异,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探究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3.搭建溝通之桥,启迪智慧思维。
学生的阅读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学生的阅读活动,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最终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使自己的内在的生命本质获得一种更高层次的新的形式。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撞击,若因势利导巧妙的给学生搭建与自我对话的平台,就会促发他们心灵的火花,在类比联想中,会出现顿悟的境界,思想感情得到升华。
新课程非常强调学生阅读的独特的个性体验,强调学生个体与文本的对话,使读者与作者、读者与文本构成心灵的碰撞,产生思维的艺术之花。
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三、构建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引下,我们要构建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要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来改变教学的方式,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根据需要不断变换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模式,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自主学习,在课堂中主动、大胆、尽情地动脑、动口、动手,自由发挥自身的学习个性,真正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的参与、互动、体验和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得以不断提高,树立学习主人翁意识。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逐步构建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变“精讲多练”为“先练后讲”。教师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发展,真正把学生当作教学主体的具体表现。其操作程序是:自学一质疑一研讨一点拨一归纳。也就是先让学生自学课本知识,自己分析课文内容,自己试着做习题。这是学生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探求新知识的过程。课本中的大部分知识,学生都能通过自学来获取,但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产生一些疑问,这时教师并不急于讲解,而是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知识交流,进行研讨―小先生教小学生。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拿到全班进行研讨,研讨之后,教师再给予适时适度的点拨,即精讲。精讲的内容是提示重点,解决难点,总结规律。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本课内容、本单元的知识内容。
实践证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只要我们转变自身的观点,凸现学生的地位,从而扭转教学过程中“一言堂”,教师演“主角”的做法。把老师从单为“授业”的巢臼中解脱出来,真正去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把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当成是我们教师的首要任务来看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善思、会思,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相信只要我们语文教师都能转变观念,有意识地在课堂中运用各种策略,培养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创新,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就能勃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巢宗祺,雷实,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36—39.
[2]龚春燕,林允舒,杨勇.编著《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第四卷 <教书育人>》 漓江出版社,2000.4 第120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