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荣
摘要:随着我国多民族文化的融合,文学创新开始朝着多元化趋势发展,蒙古族文学渐渐吸取多元化文学发展精华,激发出潜在的草原文化元素。本文立足于现实分析蒙古族文学发展现状,深入了解蒙古族文学发展内涵,以及从草原文化的视角对如何进一步研究蒙古族文学创新提出有效策略,以期对促进蒙古族文学的创新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草原文化;蒙古族文学;创新
草原文化是以游牧民族文化为主体,并且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形态出现,蒙古族作为草原文化的典型代表,占据草原文化的核心地位,对于蒙古族的文学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其文学作品中多有体现。研究蒙古族文学创新对于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基于草原文化的视角研究蒙古族文学创新,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对中国文学研究史具有借鉴意义,能够通过蒙古族文学延伸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相互交织融合成现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学局面[1]。
一、蒙古族文学内涵以及发展现状
首先,蒙古族以其地域作为代表,逐渐发展为少数民族聚居而成的部落,其文学体性质更多的是倾向于历史性和文化性。从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入手,对于性质的划分是按照作者的民族成分、文学体裁以及语言特点三方面,当然有学者提出不同的异议。参照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有些学者将作家的民族成分划分文学作品是否归属于少数民族范畴的标准,反映出的是少数民族生活内容,使用語言也已蒙古族语言为主。而以笔者理解的角度来看,在一定参考范围内,凡是代表蒙古族典型文化和历史的题材都可归属于蒙古族文学范畴内。
其次,草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三大主源文化之一,在几千年文化的流传中占据重要地位。现有流传的蒙古族文学作品有着典型的游牧草原文化,大多表现出作家的意识形态以及蒙古族特有的文学表达特点,从草原文化视角研究蒙古族为学创新过程中,我们可以着重对蒙古族文学的发展历史以及文学融合的几次潮流进行解读,以先进性思想,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对蒙古族文学的发展进行深刻剖析。
二、草原文化视角下的蒙古族文学创新策略
从哲学的观点来看,文化的发展属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所以蒙古族文学的创新不能脱离社会存在而盲目取舍[2]。民族文学从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融合而来,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包容性,是蒙古族文学创新需要吸取借鉴的地方,有利于加深自身吸收外界文化的现代性。
(一)坚持从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中汲取营养
从草原文化的视角创新蒙古族文学,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从实际生活中汲取营养,从而扩充文学的题材样式,表现出蒙古族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这是蒙古族文学突破传统写作局限,不断与世界文学接轨的重要途径之一[3]。世界的也是民族的,所以在创新文学写作的过程中,深入体会蒙古族生活的独特性,挖掘出群众生活下民族精神的特质,用蒙古族的文化元素表达出文学作品的内涵,形成独树一帜的文学风格。
(二)从民族文学中借鉴创新经验
创新的本质就是对蒙古族文学的再次突破,这需要从民族文学的发展中借鉴经验,这是为蒙族古文学提供可持续动力的根本所在。现有的蒙古族作家有一批敢于创新,从传统的发展模式中挣脱出来,借鉴稳固文学发展融合的经验,在草原文化的基础上,对自己民族的文学全面开发,特别是审美方式以及表现手法上,使得蒙古族文学绽放出独特民族文化光彩,鼓励更多的作家加入到蒙古族文学创新的队伍中来,为文学创新增添活力。例如,蒙古当代小说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
(三)贯彻落实党的文艺方针
党的文艺方针是一切文学创新的根本前提,也是在大方向指导下保证文学创新不偏移有利举措。蒙古族文学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经济中形成了独有的草原文化特征,使蒙古族文学散发着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别具一种雄浑刚健之美[4]。通过高扬先进的文化旗帜,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才能保持这些蒙古族文学特有的文化创新成现代文明所需要的思想,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上,才能坚持正确的创新方向,并且对时代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以此繁荣我国蒙古族文学样式,向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靠拢。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草原文化的视角创新蒙古族文学需要我们深入了解蒙古族文学的内涵,并从蒙古族文学发展历史中吸取营养,借鉴民族文学发展经验,坚持党贯彻下的文艺方针,以创新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最终促进蒙古族文学的繁荣。
参考文献:
[1]乌云.草原文化视角下的蒙古族文学创新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7,(15):45.
[2]张无为.草原文化与现代性——以中国蒙古族文学为例[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4,36(1):23-29.
[3]白图亚.草原文化视域中的蒙古族文学创新之路[J].青年时代,2016,(21):7,24.
[4]李莎.试论北方民族文学艺术与草原文化的关系——以《蒙古秘史》为例[J].大观周刊,2011,(51):12-12,9.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endprint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