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坡壮族民歌的动物意象研究

2017-11-30 07:37李涵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33期

李涵

摘要:动物意象是民歌用来传情达意的重要工具之一。本文以《浪花歌》歌集为例,初步研究了那坡壮族民歌中的动物意象,以此了解其基本概况及功用。

关键词:那坡壮族民歌;浪花歌;动物意象

刘勰最早将“意象”用入诗学范畴,《文心雕龙.神思篇》里写到“神与物游”,“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神用象通,情变所孕”,指的是诗人发挥想象力,将主观情志和客观事物相融合,会产生独特的象征意义。袁行霈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1]中指出“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综上可知,意象由主观情感和客观物像两个基本要素构成,诗人在写作中将某种客观事物融入自己的主观情志,以传达自己的意念及思想时,它就成为了诗歌的意象。目前对意象的研究多为文学层面,尤其以诗学为主,对民歌的相关研究则比较有限。民歌来源于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畜牧和渔猎长久以来是劳动人民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民歌中蕴含着丰富的动物意象。基于此,本文以那坡壮族“浪花歌”歌集为例,探析那坡壮族民歌中的动物意象及其功用。

一、《浪花歌》歌集动物意象概况

那坡壮族是一个以歌为伴的族群,民歌贯穿于那坡壮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在走亲访友、接待客人、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各个场合,那坡壮族人民都会以歌会友,以歌寄情,以歌叙事。[2]由于那坡壮族人民多聚居于广西那坡县的大石山区,自初迁起主要以农耕、狩猎、渔牧的方式来获取生存必需品,动物与那坡壮族人民生活息息相关,那坡壮族民歌中的动物种类繁多,内涵丰富,灵活多变的运用在那坡壮族民歌中平添了极富特色的山野风格与浓郁的壮族风情。

“浪花歌”指的是在农历正月初一、三月初三、中秋节期间,壮族青年男女进行聚会、举行歌圩的传统民俗活动。《浪花歌》歌集收录在那坡县文化和体育广电局编撰的《那坡壮族民歌 第二卷》中,由方国弟收集、译汉,共包括《浪花歌》、《邀请歌》、《禁鸡啼歌》、《叮嚀歌》等11个篇章。其中描写的动物包括水中的游鱼、地上的走兽、空中的飞鸟,可谓比比皆是。有些动物是作为客观物像来描写的,并没有融入歌者的主观情感,如《浪花歌》[3](P266)“(男唱)佑左侧猪犬,佑右侧鸡鸭。(女唱)同佑侧边猪犬兴,同佑侧边鸡鸭旺。”中,鸡、鸭、猪、犬都是客观的动物物象,并不属于动物意象的范畴。而在《邀请歌(1)》[3](P241) “傍晚哥出游,闲游到夜深。不玩山村静悄悄,不游亭榭多荒凉。……水进田鱼跃,客来哥心欢,犹如亮鱼下滩游。”中,“鱼”体现了歌手在迎接贵宾时的愉悦之情,如鱼游水底般的欢欣和畅快之感满溢而出。这首民歌中的“鱼”既模拟了游鱼灵动姿态的动态之美,又蕴含了来源于生产劳动的质朴之美,已经不是单纯的客观物像,而是融合了歌者丰富情感和意念的意象了。据此标准,经笔者统计,《浪花歌》歌集中共出现22种动物意象,种类包含:昆虫2种,鱼2种,鸟类9种,动物6种,以及存在于神话中的瑞兽有凤凰、龙和麒麟。

二、动物意象的功用

动物意象是动物形象和人的意念相互交融的产物,人是创造动物意象的主体,人借由动物意象以表现自己的观念和情感[4]。《浪花歌》歌集中选取和运用了大量的动物意象,这一意象是歌者丰富情感和复杂文化观念的重要载体,利于歌手抒发情感和阐释道理,具有营造环境气氛、抒发情感、塑造人物形象的功用。

(一)营造环境气氛

营造环境气氛是意象的重要功用,结合某些特定的环境,作者能借助动物表达情感,让读者感受到现场的氛围及作者的心境。如《浪花歌》[3](P248)中,

(男唱) (女唱)

晚餐哥未毕, 晚餐哥早毕,

未洗漱吐痰, 早洗漱吐痰,

谁来与哥摆歌台。 妹才与哥摆歌台。

楼脚何惊, 楼脚鸡鸭惊,

阳台何噪, 台下牛马躁,

给哥在不安。 在不安对歌。

城中何在喧哗, 城中小犬在喧闹,

让哥胆颤心头慌。 哥莫胆颤心头慌。

歌圩是那坡壮族最隆重的传统性风俗节日,对歌是那坡壮族人民定情、择偶的重要方式之一,歌圩现场往往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这段对唱充分烘托出了男歌手在对歌初始时不安、羞涩的心理活动,现场热闹和喧哗的环境氛围则进一步加深了男歌手的自我怀疑和不自信。而女歌手把躁动的来源归咎为“鸡鸭”、“牛马”和“小犬”,意在开解男歌手无需在意周遭环境,也无需受其他歌手或围观群众的影响。在妙趣横生的对歌唱词中,这些最平常的动物同时承担着表现人物心理活动和渲染环境的重要作用,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趣味感,使对歌现场紧张、热烈的氛围扑面而来。

《禁鸡啼歌》[3](P287)中,则通过群鸟飞散的动物群体意象,构造出曲终人散的情境。如:

(男唱) (女唱)

来呀妹来呀, 来呀一起来,

妹来哥想说。 不知哥说啥?

马栏鸡拍翅, 马栏鸡拍翅,

又上牛栏拍, 又上牛栏拍,

鸡啼天快亮。 鸡啼天快亮。

凤散往山坡, 凤亦散回坡,

鸦散往树林。 鸦亦归树林。

来哥禁鸡不忙啼, 跟哥禁鸡莫忙啼,

咱禁日头不忙起。 跟郎禁日莫忙起。

凤凰是中国神话中的瑞兽,并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中;且根据乌鸦的习性,乌鸦返巢的时间应在傍晚时分,而不是鸡啼天将亮时。因此,这段唱词中的“凤凰”和“乌鸦”的意象是在比喻暗指歌圩中的其他歌手,生动再现了在歌圩接近尾声时,参与对歌的人群如飞鸟返巢、三三两两各自归家的场景。这种通过飞鸟的意象构建出的离别情境,与此唱段的男、女歌手恨不得禁鸡鸣、禁日升的依依惜别之情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渲染了有情男女在即将离别时的无奈和焦虑。

(二)抒发情感endprint

动物意象抒发情感的功用体现在以动物作为一种媒介,引发作者心理的变化或表达作者内心的思想。如《邀请歌(1)》[3](P241) “今哥岔路去下棋,突见飞来双喜鹊,晓它是否落穷寨。哥在河岸下棋子,突见鱼跃水坝间,突见好花(指姑娘)到村头。……若落哥欲找,若栖哥欲寻。”中,“喜鹊”的意象寄托了歌手对爱情的憧憬和向往之情。在那坡壮族的歌圩上,青年男女相互寻找自己的意中人,如遇到合适的对象便唱起《邀请歌》[5]。而喜鹊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是福气和吉祥的象征,尤其在“鹊桥相会”的传说影响下,成双的喜鹊更被赋予了见证男女坚贞爱情的美好寓意。由此可知,歌手在唱词中明里是在歌唱“喜鹊是否落穷寨”,实质有两层含义:一是在向意中人表达好感和爱意,二是委婉地询问对方能否忽略家境等外界因素,接受自己的追求,给彼此一个喜结良缘的机会。

《邀请歌(2)》[3](P245)中唱到“咱随水獭印,跟踪河鱼影,续行昨夜山歌路。来咱接唱昨夜歌,来咱再叙昨夜情。接唱使歌更丰厚,接叙让情更密切。”,则结合了“水獭”和“河鱼”的动态美,以传达歌手丰沛的情意。这两种动物堪称自然界的游泳健将,在水中遨游的姿态给人以灵活、轻快之感,歌手以“追随水獭”、“跟踪河鱼”来开篇领歌,充分表达了与意中人于歌圩上重逢时的雀跃心情,也让人直观地感受到歌手强烈希望能与对方继续对歌、进一步加深情感的急切心理。

《请夜宵歌》[3](P281-282)中对“鸡”、“鸭”意象的选取和运用,则体现了那坡壮族人民善于将生产活动融入民歌的智慧,如:

(男唱) (女唱)

来哥阿妹一两句, 柔嘴想说妹哪声,

来哥道娘(指姑娘)一两题。 巧嘴想道娘哪句。

今晚对妹真不起, 阿哥道理真太多,

越想对娘真不住。 真是精人会说话。

…… ……

养鸭得吃蛋, 养鸭不生蛋,

养鸡听啼声, 养鸡不啼鸣,

养哥还恩赔不起。 养哥懂还父母恩。

“养鸭得蛋”、“养鸡听啼”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俗语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借动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比喻“有所付出,就能有所收获”的哲理。而男歌手以此自嘲,担心女方付出真情却未必能收获幸福的生活,因为自己甚至没有能力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其惭愧、自卑之情令人唏嘘。女歌手在对歌时仅改动寥寥数字,却表达了心中坚定的爱慕之情和对男方的信任。

(三)塑造人物形象

《叮咛歌(3)》[3](P311-312)中,采用双关的修辞手法,以“家鸡”的意象塑造了一位可悲的家庭妇女形象,如:

(女唱) (男唱)

将别吩咐哥两句, 将别吩咐哥啥句,

有心听妹道两声。 有心要道郎啥声?

…… ……

家有贤妻勤织布, 不去肚子还挨饿,

哥有福气享不完, 不猎嘴巴还想吃,

与妻养子创家业。 开炮又怕白费弹。

有米别撒喂野鸡, 家鸡不孵才挨骂,

返来骂家禽, 才想喂野鸡一次,

那时人怪我不说。 娘妹好心才来劝。

楼脚家鸡老在盼, 家鸡个别叮主人,

哥不撒米去喂它, 早晚饲喂白费米,

倒去坡上找野鸡。 才去迷恋找野鸡。

这段唱词中并没有从正面对这位遭遇婚姻危机、丈夫一心想出轨的可怜妇女进行直接的刻画,但却男、女歌手对“家鸡”的一語双关的描述却使其形象丰满起来。从男、女歌手各自的视角来看,妻子的形象是截然不同的,丈夫以“家鸡叮主人”来指责妻子的强势、蛮横,并因膝下无子对妻子百般嫌弃;而在女歌手的眼中,女主人却是具备了勤劳、善良、贤惠的传统美德,甚至在遭受丈夫无端指责后,还在家中苦苦期盼丈夫能回家,“楼脚家鸡老在盼”是她真实的写照。在这一段短短的唱词中,丈夫的薄情寡意让人不齿,妻子的隐忍令人同情,女歌手的深明大义值得敬佩,成功地凸显出了三个人的性格特点。

三、结语

民歌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动物意象在民歌中的广泛运用体现了劳动人民对大自然以及对生产劳动的热爱。本文以“浪花歌”歌集为例,初步探讨了动物意象在那坡壮族民歌中的概况及功用,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等因素还亟需进行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 颜娇,周博.试析黑衣壮民歌的传承方式及传承困境[J]. 西宁:青海民族研究.2009.

[3] 那坡县文化和体育广电局.那坡壮族民歌 第二卷[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

[4] 崔婷.论《乐府诗集·琴曲歌辞》中的动物意象[J].安徽:蚌埠学院学报,2017.

[5] 陈丽琴.民俗视野中的广西那坡壮族民歌[J].南宁:广西民族研究,2011.

(作者单位:百色学院 外国语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