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的中国文化元素浅究

2017-11-30 07:33刘宏伟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33期
关键词:侨民作家文学

刘宏伟

摘要: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是独一无二的文学,是俄罗斯人在中国土地上创造出来的文学。本文拟从中国文化元素角度进行分析,以使中国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内涵。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中国文化元素

俄联邦作协主席瓦列里·嘎尼切夫曾表示:“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这是我们当代读者长久以来尚未发现的一座冰山。”相对于俄罗斯本土文学而言,俄罗斯侨民文学,这个同样作为举世瞩目的俄罗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并未获得学界足够的研究和读者的广泛关注。但侨民作家布宁、索尔仁尼琴、布罗茨基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侨民文学是俄罗斯文学发展史上不可忽视的一环。可以说,俄罗斯侨民文学应被看作为20世纪世界文学天幕中的一种特别的文学现象,它充分继承了俄罗斯现实主义写作流派的传统,以侨居国和祖国两者作为元素。作家不受当时本国政策的制约,自由地创作并发表出反映时下真实生活和观念的作品。

如果可以选择,谁又愿意做一个漂泊的流浪者,正如作家恰达耶夫所说:“请相信,我比你们中的任何一个更爱自己的祖国。但是,我没有学会蒙着眼、低着头、闭着嘴巴爱自己的祖国。”20世纪的俄罗斯经历了太多的历史变革,动荡不安的政治环境和意识形态领域的严格管制导致众多有才华的优秀文学家和知识分子们纷纷离开祖国。在此期间一共出现了三次大的侨民浪潮。第一次俄罗斯侨民浪潮出现在十月革命前后,當时很多的知识分子不理解或无法接受无产阶级革命,对祖国前途充满迷茫便选择离开。这次侨居海外的浪潮是三次中影响最大,侨居人数最多的一次,其中就有著名作家布宁、作家阿·托尔斯泰、扎米亚金、库普林、别列列申等等。第二次侨民浪潮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侨民大多因为不想承认苏维埃政权,不认可苏联官方意识形态而选择侨居海外。历史的车轮向前滚动,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政权开始对一些作家实施高压排挤政策,强行将他们驱逐出国,其中就包括索尔仁尼琴、涅克拉索夫、布罗茨基等著名作家。由于政治迫害而离开祖国的这批侨民形成了第三次侨民浪潮。

俄罗斯侨民文学主要分为欧洲俄罗斯侨民文学和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两个组成部分。前者主要侨居法国、德国和英国等,而后者则以中国的哈尔滨和上海为重要侨居中心。20世纪的前半叶,二十多万俄罗斯人迁居中国,他们在东北或长三角一带安家落户,发展商业和教育业,创办工厂,带来俄罗斯的人文精神,文化精髓,传播俄罗斯的传统经验,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在此期间,俄侨作家及诗人把中国当作第二故乡去喜爱,其作品中充满了对中国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中国民俗、中国哲思、中国历史事件等各个方面的叙述和描写。这边造就了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最主要的特色之一——内含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翻开他们的作品,既能看到中国奇异的自然风光,也能看到中国古老的文化。它既反映了俄罗斯人的生活,也反映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东北的深山老林、中国的名山大川、风土人情随处可见(荣洁2004:44—48页)。笔者尝试通过对中国俄侨作品中的中国元素的分析来更好地解读作品内涵。

中国自然景观。其中在俄侨作品当中频频出现一些东方的地名,如:“西湖之夜”、“宝山”、“湖心亭”、“前唐城”、“北京”、“上海”、“黄浦江”等;还有一些诗歌的卷本的名字便是以中国地名命名的,如:《松花江晨曲》,《哈尔滨,我的摇篮》,《松花江畔紫丁香》等;再有一些代表的小说作品的背景也以中国某地点而展开,如《兴安岭的奏鸣曲》,《满洲森林里的“鲁宾孙们”》,《满洲公主》等。值得一提的是,俄侨文学代表作《大王》当中,通过作者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原始森林大兴安岭的生机勃勃,有参天挺拔的雪松树,洁白如玉的铃兰花,轻巧啼鸣的鸟儿,强壮凶悍的黑熊,在一派盎然春意的大自然中,有着兴安岭自然之美的化身——虎大王。遗憾的是,最终虎大王因为人类的侵犯和贪婪而丧命。文中自然景观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对中国土地一草一木的热爱之情。

中国人事物。俄侨作家在中国环境下生活久了,自然将周边发生的事,见到的人和被感染的文化融入自己的身体和创作之中。因此,俄侨的诗歌和小说作品当中不乏出现中国一些人的名字,如:“孔子”、“李白”、“孙中山”、“张学良”等,以及一些特殊职业的人,如:《黄包车夫》。此外,还有大量描述中国习俗和文化的作品,如:《中国新年》,《满洲诗篇》等。在尼古拉·斯维特洛夫的《中国新年》中他形象地描写了中国人过新年的景象:“明天就是中国的新年!咚咚咚!……锵锵锵!到处都是欢乐的声响。……空中好像是雷声隆隆,万千鞭炮在一起轰鸣,噼里啪啦! 嗵嗵! 嗵!……人们像在俄罗斯说话一样,见人都说:“新年好! ”虽然每个国家新年的习俗不尽相同,但欢乐和幸福祥和的氛围一样,可见诗人已经完全融入中国环境之中,深受感染。俄侨作家作为旁观中国历史的第三者,他们笔下所描写的中国人物形象也与中国作家作品中的人物有所区别。例如:在20世纪初中国处于病态社会状态下,中国作家笔下的小人物通常是麻木不仁、愚昧呆滞的,人物命运也多半是悲惨的。但在俄侨作家眼中,仿佛可以看到一丝美好之物。如著名诗人别列列申的诗句:“特别喜欢的姑娘们的短脸儿;少女装束优雅一身洁白,象征着青春的靓丽无限;你的面庞越发黝黑,你的黑眼睛更加深邃”。其中不难看出诗句描写中所流出的淳朴的美好,可以看出诗人对中国的情谊。另外,俄侨作品中也会经常出现中国民间的故事,茶文化,汉字文化、丝绸文化以及音乐文化等。如:《游山海关》中写道:学子们“为了考场胆怯,带来了香烛做供品”,这里体现了中国一种迷信文化。再如:贝塔的诗《满洲诗篇》:中写道:“把苦的绿茶慢慢地送进口中。饭后抽烟、作画,在绸绢上练习书法。”

这篇作品包含了中国的茶文化、汉字与丝绸元素。此处诗人已完全领略了茶文化精髓,慢慢行!这是一种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不得不说,也正是流亡在异国他乡的情景,使得作家们与中国汉字、茶文化结缘,去体悟田园般的生活。

中国情。俄侨作家大多因为社会政治环境被迫来到中国,然而在中国哈尔滨、上海等地,他们仿佛处于创作绿洲之中可以尽情自由创作,大口地吸吮具有深厚底蕴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这里繁衍生息,安生乐道。因此,俄侨作家大多数人将中国看作第二故乡,创作出大量表达热爱中国,中俄友谊情谊的作品。如:热爱中国文化的俄侨诗人别列列申的《中国》,《我,一定回中国!》,在诗作《我,一定回中国!》中写到:“别了,不再回来的幸福体验,我平平静静、明明确确知道,在死的那天,我肯定要回到中国。”这里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深深地对中国的眷恋之情,甚至说成一种落叶归根的情愫也不为过。再如:西多洛娃《黄包车夫》中描述了一个平凡的俄罗斯士兵瓦夏在帮助了一个普通的黄包车夫,不分种族和地域,产生了美好的情谊。

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是独一无二的文学,她是罗斯人在中国土地上所创造出的文学。诚如李延龄教授所说,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即是俄罗斯的,又是中国的。她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历史内涵,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值得我们细细品读,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苗慧.是俄罗斯的,也是中国的[J].俄罗斯文艺,2003.

[2]荣洁.俄罗斯侨民文学[J].中国俄语教学,2004.

(作者单位: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侨民作家文学
作家谈写作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作家阿丙和他的灵感
台当局改称“华侨”为“侨民”
我和我的“作家梦”
文学小说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