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皇后宫词真伪辨析

2017-11-30 17:46白军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33期

白军

摘要:郎瑛《七修类稿》中收录有南宋宁宗杨皇后宫词,宫词末尾的题跋录有凌云翰跋,其中提及宫词摹刻之人元臣杜思忠字与底本“辛未坤宁秘玩”钤印,结合宏农杨氏宗谱、凌云翰与杜思忠生平、宫词所记叙的宋孝宗行状以及南宋宫廷故事,得出郎瑛本中宫词三十首为杨皇后所作。明确该宫词的归属问题,可为研究杨皇后相关题诗、画作提供佐证,并对南宋年间史料予以补充。

关键词:宫词;杨皇后;真伪

南宋宁宗杨皇后,世传其诗词书画均有一定造诣。现存收录杨皇后宫词成书最早的当属郎瑛《七修类稿》,共三十首;对于宫词的真伪问题,现有相关研究还不甚深入,尤其是该书中的题跋、钤印等鲜有学者予以讨论。然而这些细节恰恰对于厘清宫词的真伪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上述几点展开论证,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凌云翰跋可信

明朝郎瑛《七修类稿》,其中“杨太后宫词”条目录有杨皇后宫词三十首,后记云“右词予家所藏。后有洪武已未凌云翰跋,跋云:‘宮词五十首,乃宁宗后所撰,理宗所书,有印幸未坤宁秘玩六字,与臣杜思忠摹刻六字。今亡二十首,他日得其全补之。按《宋史》,杨后涉书史,知古今。此词为后所作无疑,但理宗子书母诗不应用‘秘玩图书。而‘幸字或是‘辛字、‘理宗或是‘宁宗也。后人录讹,凌氏亦欠跋明耳。今并录之于稿。呜呼!此诗在元已亡其半,今不录出,湮没必矣。并记。凌云翰字彦翀,钱塘人,住湖墅,元之贡士也[1]。”

由郎瑛跋可知,宫词底本原有五十首,钤“辛未坤宁秘玩”印,经杜思忠摹刻,凌云翰目之,最终藏于郎瑛家。关于郎瑛收藏杨皇后宫词一事,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宏农杨氏宗谱》也有记载,其中《宋恭圣仁烈皇太后实录》云“恭圣仁烈皇太后,宋宁宗之后……善吟咏,词录后……幸此词藏仁和郎仁宝家,尚未遗失,然仅存三十首矣。”[2]实录中亦收录三十首宫词与凌云翰跋,宫词、跋除个别字句脱漏增补外,与《七修类稿》中所载基本相同,那么《实录》当是将郎瑛所藏收入其中。此外,该家谱中另有一篇《宋恭圣仁烈皇太后实录》,后题“端平元年正月十日赐进士第任江宁郡学(教)授迁湖口县事年眷生项肆处约甫拜撰。”其中载“(宁宗皇后)有亲制宫词五十首以行世。”[3]端平元年为宋理宗时年号,即1234年。据《宋史》“恭圣仁烈杨皇后……(绍定)五年十二月壬午,崩于慈明殿。”[4]绍定五年即1232年,可见此实录是由项肆于杨皇后逝世一年后撰写,提及杨皇后亲作五十首宫词,并行于世。关于项肆其人,《淳安县志》“项肆,字处约,登绍熙四年进士第,为江宁郡学教授,迁湖口县令。”[5]记载与实录后落款相符。其中“眷生”称谓,据南宋遗民陈元靓《事林广记前集》“(见亲戚长上)眷侄、眷生。”[6]项肆自称眷生,说明项、杨两家为姻亲关系,加之项肆于宋光宗绍熙四年即1193年登第,到杨皇后逝世时已身经光、宁、理三朝,那么由他所记杨皇后有宫词五十首流传于世,其言可信。

杨皇后既有传世宫词五十首,那么凌云翰何以知之?据《千顷堂书目》载“凌云翰,《柘轩集》三卷,字彦翀,钱塘人,元末兰亭书院山长,洪武初以荐授四川成都教授[7]。”又《续资治通鉴》“顺帝至正二十二年,西湖书院旧有经史书版,兵后零落,行省左右司员外郎陈基白平章张士信出官钱补刊,从之,明年而工毕[8]。”又《武林藏书录》载“至正二十二年八月,临海陈基书目序曰:‘杭西湖书院,宋季太学故址也……阁之北为书库,收拾宋学旧籍,设司书者掌之,宋御书石经、孔门七十二子画像石刻咸在焉……对读校正则余姚州判官宇文桂,山长沈裕,广德路学正马盛,绍兴路兰亭书院山长凌云翰……杭以崎岖百战之余,而宋学旧版赖公以不亡[9]。”由以上三则史料可知,西湖书院作为南宋太学的旧址,贮藏有大量南宋典籍刻本,而凌云翰恰于元末参与西湖书院书版的对读校对工作,自然能够目睹大量前朝遗作,并录之于笔。反观郎瑛书中凌云翰跋,提到“臣杜思忠摹刻”字,很明显,此乃凌云翰观杜思忠摹刻本之后的录文,因此这三十首宫词极有可能存于西湖书院,凌云翰对读校正后付之于笔,予以保存。其次,凌云翰之所以能够参与校对工作,还要归因于他博闻强识,且藏书颇丰,对书画鉴定也有一番造诣。凌云翰《柘轩集》夏节曰“题跋古今书画,考论详备……虽古今传记、稗官小说、卜筮、阴阳杂家,一切诸书莫不历览记诵。”[10]瞿佑序云“盖先生在日,所蓄前代典籍甚富,暹父敬与收藏无遗。”[11]其中记叙虽有溢美之词,但基本可以认定凌云翰藏书尤其是前朝典籍数量可观,并工于书画品鉴。此外,仁和县与钱塘县相距甚近,凌云翰的录文被收入郎瑛之家,在流通方面也相当便利、合理。同时摹刻宫词的杜思忠,为元初大臣杜丰次子,《新元史》载“(杜)思忠,字信甫。沁州诸军奥鲁长官。”[12]虽无从得知杜思忠具体于何时摹刻宫词,但在凌云翰校书年代至正二十二年,即1362年,杜思忠早已作古,对此下文将作详细考证,因而在时间上,凌云翰录杜思忠摹刻宫词也足以成立。

二、杜思忠为太子摹刻

据“臣杜思忠摹刻”几字可知,作为元臣的杜思忠曾负责宫词的摹刻工作。关于杜思忠,《平遥县志》中《故承务郎顾镇铁冶提举杜公神道碑》载“公讳思忠,元帅沁阳公次子也。少袭沁州长官,不厌其心,径去朝廷。委册春宫,会肇立枢院,公与幕府丁(此处疑似缺漏)。高丽金令公之乱,敕公佩虎符而讨,既达其城,匪兵而卫,不甲而程,宣以仁义,片言折服。所至之处,风行草偃,凯还授以承务郎顾镇铁冶提举。公曰:‘盐铁之政,古人所鄙,营利之术,非余之能。于是敛衽归休,放意丘陇,日以诗酒自娱。未几,膏肓萦心,卒于铜鞮,葬于平遥故里。”[13]可知杜思忠曾参与平定高丽之乱,凯旋后辞官归乡,不久便逝世。《新元史》也曾记叙杜思忠之战功“高丽金通精搆乱,诏思忠讨之,谕以大义,高丽人遂降。”[14]又《元史》载“(至元八年)五月,忻都与史枢、洪茶丘大败珍岛贼,获承化侯斩之,其党金通精走耽罗……(十年)四月,经略使忻都同洪茶丘领兵入海,攻拔耽罗城,禽金通精等,奉诏诛之。”[15]现存史料虽不足以确定杜思忠具体参与哪一次战役,但根据至元十年金通精伏诛,可推断杜思忠因战功升官至晚于至元十年,即1273年,而他随即辞官,却“未几而卒”,那么杜思忠卒年大致应在1275年左右,摹刻宫词也应在此之前。endprint

《神道碑》中提到杜思忠“径去朝廷,委册春宫,会肇立枢院,公与幕府丁(此处缺漏)。”这段记载反映了杜思忠的仕宦经历,此处春宫代指太子,《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八年》中胡三省注“太子居东宫,东方主春,故亦曰春宫。”[16]考《元史》,于1275年前身居皇太子之位的乃是孛儿只斤·真金。另一方面,虽然原文有缺漏,但从“会肇立枢院”可推知杜思忠应与丁某入职刚刚建立的枢院,即枢密院。仅举以上几例,足以说明真金太子对汉家文化的重视,尤其关注帝王成败得失。因而太子近臣多将此类书籍进呈,如“按察副使王恽进《承华事略》。”“中书左丞许衡集唐、虞以来嘉言善政,为书以进。”反观宫词三十首,内容多与宋孝宗相关,其中“紫宸比(北)使班才退,百辟同趋德寿宫”“元宵时雨赏宫梅,恭请光尧寿圣来”“玉阶才传看御箭,中心双中谢恩声”等句提及“德寿宫”、“光尧寿圣”,已具有明确的身份指向。《宋史·孝宗一》载“(绍兴三十二年六月)乙亥,(宋高宗)内降御札:‘皇太子可即皇帝位。朕称太上皇帝,退处德寿宫;皇后称太上皇后。再结合“玉阶才传看御箭,中心双中谢恩声”“用人论理见宸衷,赏罚刑威合至公”等句可知,宮词所记多为南宋孝宗的文治武功以及品性行状。

参考文献:

[1](明)郎瑛.七修类稿[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349-350.

[2][3]杨燊纂修.宏农杨氏宗谱民国八年版[Z].1919.

[4](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8656;617.

[5]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一六)淳安县志卷之十一[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1.

[6](宋)陈元靓.事林广记前集[G]//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元版汉籍选刊:全170册第10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21.

[7](明)黄虞稷.千顷堂书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460.

[8](清)毕沅编.续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7:5896.

[9](清)丁申.武林藏书录[M].丛书集成续编第66册.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1:7-8.

[10](明)凌云翰.柘轩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32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82-84.

[11](明)瞿佑著,乔光辉校注.瞿佑全集校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879.

[12][14]柯劭忞.新元史[M].元史二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627;627.

[13]王夷典录疏.平遥县志(康熙四十六年八卷本)卷之七艺文[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8:269.

[15](明)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4619;92;2888-2891; 2890;3844.

[16](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5351.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艺术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