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雾浓云愁永恒

2017-11-30 17:44徐艳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33期

徐艳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诗词则是其中最为璀璨的一部分。纵观诗词文化的发展,一个“愁”字道尽了诗词大家们绵绵无期的凄凉与惆怅,有怀才不遇之愁,有情场失意之愁,有国破山河无家可归之愁……在这些愁云锁心门的故事里,李清照的“愁”更加耐人寻味,研读李清照的诗词作品,不难发现贯穿作品始终的就是“愁”。国愁、家愁、情愁,这些淋漓尽致的伤感与悲凉道尽李清照的一生。这篇文章从李清照诗词入手,浅析了贯穿李清照一生的“愁”情,让我们追溯到那个时代,去回味李清照的故事。

关键词:国愁;家愁;情愁

李清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是对李清照文学成就的认可。一直到今天,李清照的文学作品也依然深深影响着后世。她的愁,她的苦,她的无奈,她的悲凉,她用细腻的笔触道尽了自己的凄婉,以一部旷世诗篇感动着后人,今天,当我们品读李清照,品味着她那些无声胜有声的愁情时,我们不由得会想,这个美丽的女子为何而愁?在她的身上究竟发生了怎样不遂人愿的故事,这绵延不绝的愁意又把她的人生带到了哪个方向?“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这首经典的《醉花阴》把李清照的愁意表达的淋漓尽致,半夜凉意袭来,身边无人陪,心比夜更凉。悲也,愁也。

一、薄雾浓云愁永恒之家愁

李清照的诗词作品中,对“愁”的抒写和表达是一个鲜明特色,而她之所以能把愁刻画的如此触动人心,完全归因于她一生的经历。她出生在一个士大夫家庭,从小受父亲李恪非的影响,李清照广读诗书,可以说,她后来在文坛中取得如此骄人的成就,与父亲的引导有着必然联系。十八岁时李清照嫁与赵明诚,这看似美满的生活背后,却预示着李清照一生的愁情正在开始。婚后第二年,李清照的父亲李恪非因党籍不幸获罪而被罢官,正当李清照忧心忡忡之时,她的公公赵挺之因为积极排元右党人而成为当朝宰相,尽管李清照非常不赞同公公依附蔡京的做法,但是眼看着父亲的处境,她又不得不向公公求助,一句“何况人间父女情”道出了李清照急于挽回父亲的政治仕途的心愿,但是不久之后,公公赵挺之离世。紧接着她的丈夫赵明诚惨遭蔡京诬陷,被罢官而入狱。一波三折的灾难敲打在李清照的心头,新婚不久的快乐荡然无存,一边是父亲,一边是丈夫,让这个刚过门的少妇在一夜之间变得愁苦郁闷,但是在这个阶段,李清照的愁也只是处于一种萌芽时期,她只是从新婚的幸福之中突然跌入了苦难之中,她不明白,未来的岁月里,等待她的将是万般愁意。

二、薄雾浓云愁永恒之情愁

在李清照的毕生作品中,所渗透出来的感情如同一缕柔风,温软缠绵,不绝不休。其实这也正是李清照的感情经历在文学作品中的表达。“人比黄花瘦”的凄凉苦楚,“一种相思两种闲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细腻委婉的柔肠充分表现了一个为情所困的女子,而提起李清照,就必然会想到赵明诚。他们二人珠联璧合,因为相同的兴趣爱好走到一起,十八岁的李清照把自己的一生交付到这个男人手中,婚后他们相敬如宾,一起把玩金石,一起研究字画,说不出的美好与惬意。有一次赵明诚外出,李清照以一首《醉花陰》遥寄思念,表达了因丈夫不在自己身边的落寞孤寂。但这样的相亲相爱并没有维持太久。在赵明诚江宁任知府的那段时期,由于王亦叛乱,下属有所察觉后自行采取措施击败王亦,正当下属准备向赵明诚汇报时,却发现赵明诚已经逃走了,朝廷立即罢免赵明诚的职务,但是也由于这件事,李清照对丈夫开始有了偏见,她无法忍受赵明诚的临阵脱逃,这也说明李清照是一个敢作敢为的大女人,而后随着赵明诚的离世,李清照的婚姻也便宣告结束,丈夫的离开给她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无数个不眠之夜里,她想到从前的点滴,看着如今苍凉的自己,不禁悲从中来,一首《声声慢》迸发出了她长久以来的满腹愁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以细腻温婉的文风刻画了李清照内心的落寞无依,展现了她尤为沉重的内心世界。在《武陵春》中,她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来怀念她和赵明诚之间的美好从前,如今身边人不在,旧日风景依然,满心愁苦让李清照悲哀难言,这也促成了以“愁”表意的文学风格,使得她的一生永远的活在了对过去的追忆和怀念里。

三、薄雾浓云愁永恒之国愁

李清照的一生,跌宕起伏,她的经历成就了她的文学作品,而这些文学作品又再次将后世读者带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她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愁苦悲哀让我们感受着她生逢其时的苦难,也让我们再次理解了她以“愁”为本的文学表达。生于南宋,终于北宋,国破山河的怅然是她临终都无法释怀的。从小的家庭环境和文化素养让李清照的家国情怀尤为深刻,因而在靖康之乱中,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她心里是说不出的仇恨,面对项羽乌江自刎的事实,她满腹不忍,“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她对旧日英雄的哀悼和怀念。将赵明诚埋葬以后,她对着凄凉冷落的时代风貌,面对着荒凉萧条的风景,不禁悲从心来,“小风疏雨潇潇地,又催下千行泪”表达了她积淀已久的愁情,以泪消愁愁两行是她当时所处境遇的集中表达。当时形势尤为紧急,南宋朝廷眼看政局不稳,急于准备逃亡,为了求生,李清照匆匆赶往洪州,希望可以投靠妹夫来获得生存,但是不幸的是,不久洪州便被金人占据,万般无奈之下,李清照只好孤身一人背着行囊继续南下,流离失所一路奔波是她晚年的真实写照,无家可归的痛哭也把她的“愁”升华到极点,在她投奔的过程中,她随身携带着书籍文物,尤其是她曾经和赵明诚共同完成的《金石录》,这本书籍是她和赵明诚的共同心血,也是赵明诚的毕生心愿,所以她誓死都会好好的守护这些书籍文物,但现实的磨难却让她不得不放弃,为了躲避金人的陷害,她只好携带部分文物书籍继续跌沛流离,在流亡过程中,她身上的文物书籍散失大半,她看着自己毕生的心血在敌军铁蹄的追随下一再丢失,悲哀愤懑的情感积蓄在心头,却无力改变。后来,刘豫在金政权的支持下建立了齐政权,李清照得知后愤怒不已,她写道“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字里行间尽是控诉,对家国的怀念,对旧日的思念,对敌军的憎恨一触即发。在李清照之后的流亡中,她的“愁”已经不是昔日里缠绵悱恻的女儿心事,更多的是一种磅礴的指控,对昏庸无能的政权,对惨绝人寰的敌军,这种情感让李清照的“愁”直接上升到极致。

四、总结

品读李清照,实则是品读历史,品读时代。作为我国文学大家,李清照的文学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对于后世学习起着引导作用,她的“愁”集中表达了时代家国赋予她的苦难,这对于后世了解历史学习历史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李清照文学显得尤为深刻而珍贵,它反映了具体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特色,通过再现历史从而让后世铭记历史,培养后世的家国责任感,有助于培养有担当有理想的新一代人才,对培综合性人才是极为有效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李清照集[M].上海:上海中华书局,1962.

[2]王仲闻校注.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王延梯.李清照评传[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

[4]程千帆,徐有富.李清照[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2.

(作者单位: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