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巍+潘淑红
摘要:当今社会,在推荐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下,体育课已被视为重中之重。电子白板的教学激发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学生更直观、更准确的学习技术动作,更轻松的理解技术、战术的运用,为初中体育的教学开辟一片新天地。
关键词:电子白板技术;魅力;品质和意识;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10-0224-01
电子白板技术,能够把无声无味的教材转化为有声有色的动画内容,能够把枯燥无味的形式转化为多姿多彩的画面,这对初中学生来说极具吸引力。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的教育技术手段,能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能使难于留驻的瞬间的动作,清晰地反映在学生面前,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了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
1.电子白板对初中体育课的作用
体育课虽然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但是动作技术讲解和体育基础知识学习是不可避免的。电子白板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使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画面、声音、文字、丰富的教学资源,大大增加课堂容量,增大信息密度,给学生一种新异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电子白板技术全面的展示体育的魅力,增强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树立学生终生体育意识
2.1 体育运动锻炼了我们的身体,磨炼了我们的意志,塑造了我们健康的个性。所谓的体育魅力,是在强健个人体格之外,带给人们一种美的享受。我觉得体育魅力更是一门艺术。比如它的力与美,速度与造型,无不带给人们美丽的享受,同时运动场上的奔放与豪迈,健康与精神时时感染着观看的人们,带给他们一种彭拜的激情。
2.2 体育教学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巧和技能,而且还能发展智力、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组织性、纪律性。
2.3 学生从课本和课堂上能學到的体育知识与体育技能是有限的,传统的教育教学只重视学生在课堂上运动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甚至很多学生认为,只有体育课上所做的才是体育运动,体育课外就没有"体育"了!通过电子白板在课堂中的运用,就可以向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展示体育的艺术,使学生感受到体育其实是一项非常快乐非常丰富的活动,体育活动就在我们身边。
3.电子白板能够更好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体育项目的规则
体育项目比较多,意味着它规则也比较多,甚至有些技术性的比赛规则教师不一定去不掌握到位,学生也不一定有兴趣去听。这时候,通过电子白板,如播放篮球规则教学,让学生了解篮球竞赛的规则,从而看懂篮球比赛,更深层次地了解篮球技战术。教学影像在图文并茂的情况下,更能使学生接受,快速的了解,同时也对各种裁判手势记忆深刻。
4.运用电子白板需要注意的问题
4.1 体育教师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电子白板属于高科技,教师只有熟悉掌握这项技能才能为课堂教学服务;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不断努力学习,充实自己,发挥网络资源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
4.2 体育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不能只依赖于网络。电子白板教学中采用的技能教学影响,技术动作势必都是非常规范的,学生观赏的高水平比赛中的技术动作也都非常精湛,体育教师在教授技术动作时,虽然可以通过影像教学,但是需要在室外示范,教师的示范动作、技能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和看法。因此,体育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威信。
4.3 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地位,不能忽视。利用电子白板应用于体育教学,可以极大的提高的自主学习能力,但不能忽视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中的组织指导和调控作用。教师要对学生的自主、协作、探究学习,实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从而能够进行有效的个别化学习。
4.4 电子白板只能对课堂教学进行辅助。有些教师对电子白板过于依赖,认为体育课上有了多媒体课件就万事俱备了。但是,多媒体教学时一把双刃剑,教师利用不好,有时反而会产生负面作用。计算机不是万能的,利用网络开展学习固然有它的优势,但应考虑学生的差异性,不可忽视学生的个体特点,学生学习的良好个性、品格、态度、兴趣及良好的习惯单靠网络学习是不可能形成的,只有与传统的好的学习方法相结合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电子白板教学已成为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为体育教学带来了便利。与体育教学的整合为体育教学增添了活力,丰富了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发挥了体育的魅力,开拓了学生的眼界,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建立终身体育的意识。电子白板辅助体育教学,使学生系统直观地学习技术动作,对体育项目比赛规则更加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对教师教师也具备了更高的要求和目的,以学生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体育教师不能过分赖于它。
参考文献:
[1] 周明扬 -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2012
[2] 杨怀军 - 《教育教学论坛》 - 2010
[3] 周瑞强 -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 - 2016
[4] 赵宏斌 - 《学周刊》 - 2016
[5] 张祥思 - 《新课程:中学》 - 2015
[6] 付万凯,沈阳市 -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 2007
[7] 康瑞鑫 -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2016
[8] 赫明宇 - 《文学与艺术》 - 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