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017-11-30 18:55于明秋��
读天下 2017年13期

于明秋��

摘要:1. 努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2.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3. 注重实践,培养学生兴趣。4. 教师要用丰富的知识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发现兴趣;持久的兴趣;注重实践;知识丰富

每一位老师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所谓兴趣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兴趣是知识的源泉,兴趣是成功之路,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动力,尤其是科学课,学生如果不对其产生兴趣,他就不会去主动、认真的观察、思考、设计实验。那么也就无法得出科学的结论。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 努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于兴趣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导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离开了脑力劳动就既谈不上学习的兴趣,也谈不上他们的注意力了。”

对此,他还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我在讲《植物的根》一课时,事先让学生找到各种各样的根,这些根初看已经完全干枯和死掉了,然后我让学生栽培,经过栽培它们竟成活了,长出了嫩芽,变成了绿草。同学们感到惊奇,同时也很骄傲。这时,我在让他们观察不同根据的构造,说说知道的有关根的所有知识,他们兴趣很高,说出了很多很多这方面的知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二、 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

科学课本身有一定的趣味性,怎样将学生的兴趣持续下来,這就需要科学教师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进行培养。

1. 课堂上激发起学生强烈兴趣的同时,还要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悬念,激发学生在课外去完成。如我在教《磁铁》一课时,在即将下课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把一根磁铁截成两段后,每小段磁铁是否具有磁铁的基本性质。

2. 对学生当堂不能得出的结论,不要轻易告诉学生,要激发学生课后亲自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我在讲《热胀冷缩》一课时,我出了一道讨论题:水结冰后体积是膨胀了,还是缩小了?学生说法不一,争论不休,有的同学希望我给他们一个正确的答案。我却说这个问题还是留给同学们课后通过实践解决吧。到了下一次上课的时候,同学们高兴地告诉我他们知道答案了。这样,学生从实践中得到的知识要比课堂上讲的记得牢,兴致高。

三、 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习兴趣

一节科学课,如果不实践,只靠讲解、猜测和推想,该是多么的枯燥、乏味,学生怎么会有兴趣,靠这种方式得出的结论又怎么会有说服力,又怎么会记得长久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实践,让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为此,我也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例如:在《神奇的小电动机》一课,学生了解了小电动机的构造之后,对于小电动机是如何转动的进行猜测,猜测时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有的根本不去想,猜测完之后,我让他们动手实践,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做成功之后,马上告诉我小电动机是如何转动的,那种亲自实践的快乐,是语言难以表达的。

四、 教师要用丰富的知识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你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你就要让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如果你想让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你知道的东西就要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这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段话,对于这一段话,我深有感触。在讲《种类繁多的动物》一课时,学生对动物如何分类的知识知道的可谓既少又乱,对动物身体特征的了解只限于熟悉的几种动物。为此,我用丰富的知识不断地提示他们该怎样分类,又举出许多身体构造比较特殊的动物,该怎样分类……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学生们喜欢听你的课,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高涨,学习效果自然就好。

五、 电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自然教学中,电化教学可以通过声、光、图把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得更加积极主动。比如教学“鸟”这一课,首先放鸟的录像,千姿百态的鸟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使他们仿佛置身于百鸟之中,乐于跟随老师去学习鸟的知识。

自然学科的内容本身是十分生动有趣的,它包罗万象。从天上的星星到地下的宝藏,只要教师善于组织这些内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就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后,不能停留在兴趣上面,要不断引导,把这种直接兴趣发展成为爱好自然科学,并进而成为学生的志向,把学习跟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联系在一起。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于明秋,吉林省通化市,吉林省通化县四棚乡中心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