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智渊
【摘要】乔姆斯基发现了语言输入与输出的不平衡性,因此,他提出刺激贫乏论,并以此作为语言天赋论的基础。然而,自从印度狼孩的故事广为传播之后,一些学者认为,正是由于缺乏语言输入,才导致狼孩不能正常使用语言,从而使得刺激贫乏论在语言学术界受到质疑。通过对比的方式,来证实它们不是矛盾的,因为还存在关键期的外部刺激因素。
【关键词】刺激贫乏论狼孩关键期融合一、引言
在行为主义者看来,语言只能通过不断的强化来学习,也就是说,输出的能力是完全由输入的量决定的,这种观点激励了无数语言学习者,通过反复操练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从而促进了语言学习的发展。然而,20世纪60年代,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刺激贫乏论(the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在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轰动。
二、刺激贫乏论
1.刺激贫乏论的现象描述
语言天赋论者(Nativists)崇尚刺激贫乏论,他们认为儿童天生可以学习语言。虽然0到3岁的孩子只是接收到了少量的单词,短语,和几乎不完整的句子,但随后他们能掌握一系列丰富复杂的语言规则,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能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
2.刺激贫乏论的理论研究
如上现象令语言学家很困惑,显然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出现了不平衡现象。20世纪80年代,乔姆斯基首次提出了刺激贫乏论。他认为儿童在出生后短短几年里掌握复杂的语言,是因为天生有一种语言习得的心理倾向。人类语言看似一个心理客体,实则生物客体,语言机能像身体中的器官一样,具有生物属性,取决于遗传基因,也叫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简称LAD)。通过此机制的转换,依据普遍语法在以后的交流中表达出来,形成如下的习得过程:
输入(语言刺激)——语言习得机制——输出(普遍语法)。
三、狼孩故事
1.狼孩故事的描述
1920年,牧师辛格(Singh)发现了大约7岁的狼孩,随后证实正是丢失多年的叫做卡马拉(Kamala)的儿童。这个儿童不能说,也不会思考,只是整天嚎叫。辛格决心教卡马拉标准语言,然而结果是:4年只学会6个单词,7年也只能认识45个单词,听懂几句简单的话,17岁时,智力只相当于3岁孩子。
2.狼孩故事的分析
显然,狼孩的语言学习是失败的,从这个故事中,语言学家总结出:人类并非天生掌握语言,儿童必须从外部世界来学习,这样才能社会化,才能用语言和人交流,这种观点与刺激贫乏论是相悖的。
四、两种观点的融合
尽管大量语言学家认为刺激贫乏论与狼孩故事有矛盾,作者认为他们都是合理的,狼孩语言学习的失败是由于错过了关键期。
1.关键期(Critical period)的论证
所谓关键期,是指在人生发展的某个阶段,在没有外界教授的条件下,轻松快速学习一门语言(Fromkin and Rodman 1983)。美国神经学家Penfield在1959年提出“白板理论”,他认为负责语言的那块大脑皮层,早期是空白区域,语言可以轻易地被习得。随后在1967年Lenneberg发展了此理论并提出了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假说,即2岁到8岁,大脑的语言功能没有转移到左半脑,整个大脑参加学习,因此可以轻松地获得语言。美国心理学家Asher于1969年做实验研究美国的古巴移民英语发音情况,得出结论是:6岁前到美国,成人后口音接近地道美国人者达71%,而13岁以后再移民者,发音接近率只有17%。另外生物学家也发现了有趣的现象:新生儿的脑重390克,当7岁时达到1280克,这接近了成人的脑重1400克。这些事实都有力地证明了关键期的存在。
2.關键期的运用
我国教育部2001年颁布了《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其基本目标是:从当年秋季开始,全国市,县小学开始开设英语课程;从2002年秋季起,乡镇所在地小学逐步开始英语课程,并且小学开设的起始年龄为三年级。这项举措正是基于对关键期假说的认可而产生的。另外,年轻的父母也要从狼孩故事中得到教训,要关注儿童关键期的营养,多与孩子交流,多让孩子接收外界的信息,从而促进语言习得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小璐.关于刺激贫乏论的争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03).
[2]陈文荣.乔姆斯基的刺激贫乏的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5,(06).
[3]倪锦诚.中国英语学习者对普遍语法原则的可及性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07).
[4]李艳鸽.语言天赋论的最新争论与发展[J].外语学刊,2001,(04).
[5]刘振前.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研究评述[J].当代语言学,2003,(02).
[6]George Yule.The Study of Language[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