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洁
【摘要】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特别是信息技术中有关技能的学习,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信息技术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获得广泛的信息技术活动经验。”要体现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注重提问的艺术。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提问艺术信息素养一、要“大提问”
一问一答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较为常见,这种简单机械的问答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我们要由“小提问”变成“大提问”,一节课要有1到2个大问题以引起学生大块地活动。要给学生留下大块的思考空间,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教学《如何制作贺卡》一课,可以提炼一个大问题:“怎样分步制作贺卡?”这样,问题的内涵就比较丰富,学生思维的空间就大一些,他们就能从文章中找到不同的内容来说明,并从不同的角度来谈出自己的看法。使学生受到应有的教育和锻炼。
二、要有“疑”问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常有疑问,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思考,才能常有创新。因此,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认识计算机》一文,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读完课题之后,针对课题来提问。学生也许会问:计算机怎么能做这么多工作?怎样工作的?等等,这样,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再来学习课文,就会比老师先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带着教师的问题来学习课文,效果会好得多。教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发学生一系列的思考,踏着问题的阶梯去建构知识,突破难点,引发探究学习,诱导学生思维不断走向深入。
三、要有效问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在真实、巧妙、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中。可以说有效教学提问是教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控制手段。
有效提问指向的空间要大,注重整体把握。有效提问指向的答案空间要大——关注多元反应,鼓励独特见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个体阅读中的理解、感悟、形象必然会有不同,因此阅读中的答案空间也应该是大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一旦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就会出现更新更好的答案。总之,教师的提问有较大的包容空间,学生的思绪才会放射出个性的耀眼光彩。
四、要有“点”问
抓住闪亮点提问,是一名优秀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亮点即高潮,在一堂课中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有数个,它能起到画龙点睛或是推波助澜的作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和亮点。如在最后学以致用的反馈环节时,当提问大家究竟运用的怎么样呢?学生争先恐后地急于展示,笔者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我们先不着急展示,一起来进行比赛如何?那么比赛题目你们想如何进行设计呢?此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也推至了高潮。没想到这一改变,既实现了知识的巩固,又真实地反馈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远比学生展示,老师点评要更加吸引学生。
五、要有“层”问
提问要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的层次性原则。系统而周密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去探索欲达到目标的途径。提问的层次性原则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些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
设计问题时,在知识范围上可以由小到大,先设问,后反问,再追问,最后得出概括的结论,使学生把握思维的正确方向,提高概括能力。设问也可以从大入手,问题提得大,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明确思维的方向及途径,随后,教师再提出一些列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一节课往往就是由这样几个先小后大或先大后小的问题组合,构成了一个指向明确、体现教学思路、、具有适当思维容量的“问题链”打通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序地思考、获得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掌握学习方法,得到能力的良性迁移。如在进行Windows xp的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提问:同学们都很喜欢玩电子游戏,那么你们知道游戏软件买来后是如何安装到计算机中去的?计算机是如何对它们进行管理、运行的?一连串的问题,引起学生追求知识的欲望,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导出目录结构、软件安装(复制)等知识,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
以上五点仅是笔者个人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的几点粗浅认识,是否准确还有待于大家共同思考,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进行实践与反思,使信息技术教育的每一堂課都能够成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金土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