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回归自然

2017-11-30 19:55茅雪君��
读天下 2017年13期

茅雪君��

摘要:教育不要局限于学校、课堂或者某一个教育内容,应该突破课堂的框架,让教育与自然与生活融为一体。与其煞费苦心设计如何教育,不如抓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自然生活中的分分秒秒,不失时机对幼儿引导,让幼儿在自然生活中去体验去感悟,让教育顺着自然的轨迹,悄无声息、风过无痕。

关键词:教学做统一;生活与教育;遵循规律;順因发展

给机会,在自然生活中拓展经验。

遵循规律,顺因发展。肯定、接受这些理念比较容易,但做的时候往往会反其道而行。幼儿年龄小,成人是他们的依靠,而我们常常在无意中以高大的身躯、顽固的理念剥夺孩子尝试的机会。

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对周围有了强烈的探索欲望,但有的父母、老师为了防止孩子受伤,就把孩子禁锢在儿童车、儿童床或者桌椅边。曾经看到一个已经上小班的幼儿,他家离幼儿园比较近,同小区的孩子都是和家长一起走路上幼儿园,奶奶为了安全,每天都用童车推着送他上幼儿园,回家时同样用童车推着接他回家,日日如此。在往返幼儿园的路上,孩子坐在童车里,行走的自由在成人的高控制下,危险系数的确是减少了不少,但真正是保证了孩子的安全了吗?家长只看到现在暂时的安全,却看不到放弃孩子自主行走所遗留的长久的隐患。陶行知强调“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在孩子行的基础上去感知去学习去总结,而不是用成人替代的办法来保一时的平安。

犯错是孩子的权利。成人的评价却往往以孩子是否听话、乖巧、不做错事为“好孩子”,常常做错事、犯错误的会遭到成人的指责、批评,我们是不是忘了孩子做错事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曾经有一个人说过:一个缺少尝试、不犯错误的童年是恐怖的,它并非意味着这个孩子未来活得更正确、更好。只有经过童年不断的探索,才能积累丰富的认知,更顺利地适应以后的生活。请别剥夺孩子犯错的权利,鼓励孩子大胆地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是对是错,是苦是甜,让孩子自己尝一尝,我们的只需微笑着,对遭受失败挫折的孩子说:跌倒了爬起来,没什么了不起的,我们相信你行!

顺规律,在自然环境中丰富体验。

教育的时间顺应自然规律,根据不同季节出现的物,不同时间发生的事,因地制宜顺势利导。春暖花开时去踏春放飞风筝,夏日炎炎时去戏水观荷,桂花飘香时去观叶赏菊,雪花纷飞时去踏雪寻梅。

教育不要局限于学校、课堂或者某一个教育内容,应该突破课堂的框架,让教育与自然与生活融为一体。如让孩子们认识蚕豆,老师提前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到市场上为每组幼儿买了一盆蚕豆,设计了一个个环节,观察蚕豆——交流自己的发现——探索剥豆方法——幼儿尝试。这一个个环节看似让孩子走进了生活,却仍然没有摆脱教师刻意的设计。其实我们何不看好食谱,哪一天孩子午餐是吃蚕豆,在前一天通过谈话让孩子们知道明天吃蚕豆,先让孩子们交流了解蚕豆以及蚕豆的吃法,第二天早上与孩子们一起剥蚕豆,再品尝时一定会别有味道。看着相似的过程,却存在着本质的差别,前者为了学习而走进生活,生活成了教育的手段。后者是为了生活而参与,教育是为了生活而服务。教育要追随社会背景、季节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与社会的发展、幼儿的生活融为一体,与其煞费苦心设计如何教育,不如抓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失时机对幼儿引导,让幼儿在自然生活中去体验去感悟。其中的体验和收获都是在课堂上用讲解、观看视频或者情景表演都无法获得的。

陶行知认为,教育这个社会现象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为社会生活服务。“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我们应让教育回归自然,回归生活。我们的教育是为适应自然,立足生活服务的。不要为教育而教育,突兀生活之外。

不干涉,在自然互动中自由发展。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打扰”,它比不停地说教更让人信服。对幼儿的教育应该顺其自然,让幼儿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幼儿发展的自然进程。也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健康发展。当然这里的顺其自然,绝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避免痕迹深重的干涉,营造教育的一个美妙境界,让教育自然无痕。有句话说得好“成人心中有馨香,才能对儿童形成宜人的熏陶。”幼儿的可塑性不同于泥塑,受外来压力就改变,幼儿的成长必须以他自身的经验为发酵剂,经过了成功或失败,形成或者改变自己的行为。我们必须有一种信念:幼儿有能力自己解决相关的问题。给予幼儿充分的尊重与信任。

一次建构活动时,多多、开心、迪迪三个人在一起搭建一座“房子”,多多在转身时一不小心弄倒了,积木撒了一地。迪迪:“我们再搭一次吧,三角形的放上面。”搭完了迪迪问开心:“我们的房子好看吗?”开心在专注地往一次性纸盘上夹夹子没理睬他,他很自信地说:“我们的房子好看。”看到老师走过来又问老师:“我的房子好看吗?”“有房顶的房子,我喜欢。”老师回答他,他很开心:“这个房子是送给你的。”又对老师:“你帮我拍个照。”老师拍完照,他开心地边拍手边说:“成功啰!成功啰!”

这是一次建构游戏的场景,看似平常,却令人感叹深思,特别是孩子对好不容易建成“房子”倒塌的宽容、搭建过程的专注、同伴不予理睬的大度,这些孩子的天性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给他们带来的是快乐和满足,这些都是我们成人思维不一定能够达到的。因此作为老师不妨多做做旁观者,多给孩子欣赏和肯定,远远比教给孩子怎么做更有意义。

追脚步,在自然兴趣中提炼课程。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孩子们兴致高也正是学习的好时机,陶行知在《新教育》中也提到:“学生有了趣味,就肯用全幅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他还指出:“大凡人做一件事,要是没有兴趣,简直可以说没有结果的。要晓得兴趣有了,才可以期必往前进……”他精辟地阐述了兴趣与学习的密切关系。现在的学习有一个很大的通病,就是教什么都是上面规定、老师安排的。不论孩子是否感兴趣,到了学习时间,就按制定的计划内容学习。在制定目标时,我们往往会写上激发幼儿的兴趣,但当孩子对某种事物感兴趣时,我们却常常横加干涉。

生活中处处是教育之处,事事是教育之事,时时是教育之时。教育是为生活服务的,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有可能是教育的良机。在特定的时间安排特定的教育内容并非不可取,但最佳的教育时机是在自然生活中的分分秒秒之间。如果说按课程表安排的教育内容是按时按点的一日三餐,生活中的发生的事件就好比点饥之食,一日三餐可能会让幼儿食之无味,点饥之食却会让人食而不忘。让教育顺着自然的轨迹,悄无声息、风过无痕。

参考文献:

[1]周洪宇.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M].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5.

[2]卢梭.爱弥儿[M].

[3]尹建莉.最美的教育最简单[M].2014,8.

作者简介:

茅雪君,江苏省张家港市,张家港机关幼儿园。endprint